农村初中历史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2988927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初中历史学困生的转化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农村初中历史学困生的转化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农村初中历史学困生的转化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初中历史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初中历史学困生的转化策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初中历史学困生的转化策略618108 四川省中江县冯店镇 冯店中学 张先华 随着义务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困生”问题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大量的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变涉及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和基本效益;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平等教育的实施。可以说,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仅仅关注少数人的成功的升学教育是一种不完全的、不平等的教育,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不能仅仅靠少数精英;数以亿计的劳动者的素质是关系到民族兴亡的根本。科学家是可以引进的,而劳动者的素质是无法引进的;所以说,转变一个“学困生”不比培养一个科学家逊色。由于义务教育的实施,初中实行免试入学,加之小学阶段部分老师认为成绩不太很需要了,

2、学生的学业水平参差不齐,更突出的是农村初中。特别是全面实施新课程后,学困生的比例进一步增大,而且农村初中的学生明显高于城镇初中。一、当前学困生的主要特征(1)学习目的不明确,无心向学,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注意力分散,常常出现不稳定倾向,学习敷衍了事。由于没有经过自己的努力,因此掌握的知识不牢固,成绩差。(2)缺乏历史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差,自卑感严重,惧怕历史,厌恶历史,不会学历史,缺乏自信心,在历史课堂中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敢在集体中发言,也不参与讨论。(3)过分依赖老师、家长、同学,遇见困难望而生畏,却碍于分数这根“命脉”,抄袭作业,有时甚至涂改分数欺骗家长。缺乏学习主动性。(4)也有一部

3、分初中生学不好历史就自暴自弃,所以把本来不多的学习历史的时间转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结果可想而知,恶性循环十分严重。研究学困生、转化学困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因而狠抓差生转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广大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以下就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问题谈一些我的看法:二、历史学困生的成因学习历史的困难生的成因是复杂的,既有学生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如学生的心里、生理、能力、学习方法等是主观原因,学校、社会不良文化与家庭影响等是客观原因。1、学生方面:(1)历史知识系统尚未建立。历史是进入初中重新开设的一门新课程,学生对历史基本没有什么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强调一个系统性,

4、而从小学一些简单而零碎的历史知识一下子跳跃到初中系统的历史理论知识,因为他们没有及时地转换思想、更新方法、拓宽视野、提高能力,因而使历史知识的进一步学习造成阻碍。(2)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努力寻找最优答案,并在解题后进行总结、归纳、推广和引申等科学的学习方法。因而造成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又马上出现新的漏洞,日积月累欠下许多历史债。(3)耍小聪明,不能深入学习历史知识。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聪明反被聪明误”。有的学生的确应证了这句古语,才导致了学习历史方面出现的问题。2、老师方面:在探讨历史学困生成因时,我们不

5、能忽略了老师在此也有着一些小过失。(1)教师未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备课授课时一般以班中的中等水平的学生作为设想对象,对成绩差的学生“基础差,接受能力弱”的特点缺乏了解,或者顾及不够。(2)未能真正了解这些学困生所处的困难境地,对所有的学生感情不一致。(3)师生缺乏历史交流。大部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仅局限于“讲”与“听”、“布置”与“批改”的交流,而对学生学习的实质性信息却了解甚少。(4)教师对历史学困生的错误认识。过去的教师一般把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一律归为差生,认为他们学习能力差,不爱动脑筋,在智力上对他们否定。(5)教师的应试教育态度。现在教材越来越注重实际与理论的结合,出题灵活多样。

6、而且初中新版教材中历史连贯性和系统性更为突出,但老师仍是按以前的方法教学,失去了教材改革的意义,也使学生对历史知识越来越迷糊。3、家庭方面:(1)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超出学生的能力所及。(2)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过于功利,好成绩鼓励,差成绩实行暴力相向。4、心理方面:(1)有明显的自卑感、失落感。由于学困生成绩差,造成在群体中的处于落后位置,家长埋怨,老师指责,同学歧视,导致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2)具有胆怯心理。学习中遇到困难不敢向老师、向同学请教,不愿暴露自己的弱点,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3)具有压抑心理。多数学困生也想把历史学好,但由于基础差,总是学不好,情绪波动,性格浮躁,导致悲观

7、消极的压抑心理。(4)具有惰性心理。学习上不肯用功,思想上不求上进。(5)具有逆反心理。由于历史学困生经常受到批评、指责和嘲讽,因此对老师的教育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6)志向水平低。普遍的学困生对自己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明确,不知如何学,也不感兴趣,结果当然是学不好历史。(7)注意力不集中,记不住、遗忘快。大多数学困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8)逻辑思维能力和再造能力差。学困生在学习中不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实现不了问题的类化。表现在接受能力差,孤立地看待问题,不善于将所给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加以解决。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学困生的转化策略1、灵活处理,因材施教。在历史学习中,学生对历史概念、基础

8、知识的理解及运用程度,直接关系到历史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深钻教材,精选教法,适当降低知识起点,灵活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轻松进入教学过程,增强其信心;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事件的讲解,加强基本方法的培养和运用及对基本历史思想的渗透和强化,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指导学习方法,促学生“能学、会学”。首先,在布置作业上要先降低难度要求,适当增加基础练习量,以巩固基础,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其次,在学生学习方法上给予恰当指导,让学生会学。指导预习,主要是结合以前所学阅读教材。指导听课,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听老师所讲的内容、重点和学习要求。指导复习。知道学生用简明、准

9、确、规范的历史语言,完整的回答问题。指导课外阅读与活动。课外阅读、课外活动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但要讲究方法。3、培养学习兴趣。坚持培养学困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是一门趣味性、科学性、严密性极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在不断提高教学艺术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把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引进初中历史的课堂,把图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契合了初中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能够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还能创设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展现历史内在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10、极性,不断发挥信息技术在历史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困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更好的实现学困生的转化。4、多方面培养学困生的良好习惯。首先,着力培养学困生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其次,培养学困生及时复习、科学记忆的习惯,在复习中引导学困生对不同内容穿插进行,把看、听、说、练、反思、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多种感官并用,特别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重要辅助作用,以求注意力集中,记忆效果好,根据实际因材施教。义务教育实施后,大班额现象在农村学校仍随处可见,班里学生的基础、能力差异较大,传统的模式显然不利于学困生的转化。5、认真把好作

11、业关和考试关,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师布置的作业应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选做题对学困生可不作要求,以适当减轻他们的学业负担。学困生最怕的莫过于考试,为了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在出考卷时,教师应尽量增加基础题的分量。对于综合体,尽量增加几个小问题,以减小难度,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6、注重情感教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忍、寻、导、信、爱”五字教育法,加强师生感情,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忍”,即教师遇到任何事都要忍耐,不发脾气;“寻”,即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寻找学困生身上的长处,进行表扬和鼓励;“导”,即引导学困生加入历史兴趣小组,针对他们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辅导;“信”,

12、即教师应自始自终的信任学生,鼓励学生;“爱”,即以深厚无私的爱去点燃学生内心的情感之火。正如古人云:“感人心者,先乎情”。只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春风拂面,他们才会为情所感,转变态度,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不甘落后,奋起直追。7、经常和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让爱和教育的围墙没缺口。对学困生的要求必须严格,关心和爱护不意味着迁就姑息。把好各个环节,让家长协助老师转化学困生,使他们不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能置身于一个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而且家长的适度督促,也可帮助学生养成更愉快的学习的自觉性。8、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力量对转化学困生工作起到的推动作用。我们常说“团结就是力量”。适当组织优秀学生对学困生进行帮助,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困生的转化。转化学困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准确的找到学困生的成因,并认真分析他们的心理因素,我们才能找到有效的措施来帮助他们积极地进行转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文库 > 英语词典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