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讲义(整理)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2729612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5.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讲义(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讲义(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讲义(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讲义(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讲义(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讲义(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讲义(整理)(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言语理解与表达言语理解与表达的四种题型:一、片段阅读-侧重理解能力二、选词填空-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表达三、语句表达四、篇章阅读一、片段阅读做题顺序: 第一步:审提问明确题型分类 第二步:读原文寻找命题的语句(划重点词、关联词、首尾句及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选答案比较选项时找差异,看差异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与原文进行比较,哪个时同义替换哪个就是答案。找带有“转换的标志(转换标志:同义替换 例:大概=可能=也许精减压缩)坚持原则:原则一:对比选项,找到差异,确定强调的重点。原则二:同义替换是正确答案的标志。 换位思考,作为考官,直接把原文中的话放到选项中,太简单了,题目就没有了难度,为增加难度,

2、为增加考生思考的复杂度,通常会把原文中某句话设置成同样意思的选项,让考生阅读是重新思考一下,这样就增加了思考的难度。(一)主旨概括题提问方式: (1)侧重主旨类:这段文字*主要*强调(讨论、说明、阐明、表达)、*核心*观点(意思)、主旨、旨在等等 (2)侧重概括类:概括、复述、总结,归纳(都是尽量全面的问法) 主旨概括题的变形(七)标题填入题:找到重点+文体风格(概括性+关联性)做题思路: (1)针对主旨类:找重点(找主题句,作者的主要观点) 针对概括类:突出重点、兼顾其他 (2)微观找关联词语、宏观找行文脉络 (3)对策通常是命题的考点,也是文章的重点,找到对策之后,进行同义替换或精简压缩(

3、进行一次转换)做题方法:宏观+微观 (1)宏观从行文脉络入手 (2)微观从关联词入手 首先对文段中的构架有一个把握,其次对构架中的每一句话中的核心关联词有一个把握,因为关联词能够连接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把握关联词,判断出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自然能判断出哪个是主,哪个是次,从而确定要重点读那句话,这样能够提高阅读时间和阅读质量。从关联词入手:1、递进复句: 典型格式:不但.而且. (不但)A,而且B递进复句 (不但)A,而且B,甚至C递进复句 “不但”可以省略,“而且”不能省略,以明确递进关系。有“不但”一定有“而且”,有“而且”未必有“不但”。关联词语:1)不但=不仅,不单,不光、不只、不独 2)

4、一级递进 而且=也、并且、还 3)二级递进 甚至=尤其、更、特别、重要的是、关键的是、核心的是 4)一级递进也二级递进同现时,二级递进是重点。解题要点:递进之后是重点; 反面论证法: 1)反面论证的作用: 本身不重要,略读; 为了证明之前正面的观点,重点,仔细读。 2)反面论证标志词:否则、不然、如果不、如果没有.2、因果复句:典型格式:因为,所以关联词语:1)因为=由于 2)所以=因此=因而=由此可见=看来=总之=故而=言而总之=综上所述=概而言之=概而论之。解题要点:所以是重点 “之所以B,是因为A。”用倒装句的语序来强调原因的重要性。举例(数据)论证法: 1)作用:为了证明前后出现的观点

5、,例子可以省略不读; 重点寻找例子前后出现的观点。 2)使用:围绕例子的选项不是主旨题的答案。 3)标志:比如、正如、例如、以.为例、.是一个例证、故事、数据等均为例证。3、转折复句:非常重要典型格式:虽然.但是.;其实 但(是)=然而=不过=可是=却 强转折 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只是 弱转折(更容易考) “虽然”可以省略,“但是”必须使用,以明确转折关系。有“虽然”一定有“但是。有”但是”未必有“虽然”。解题要点:1)转折之后是重点 2)强弱转折同现时,强转折是重点援引法: 作用:援自引用他人观点来引出作者观点,重点看援引之后的内容。 类型:正向援引(正如某人所说.通常后面有结论性的引导词

6、.) 反向援引(一家之言.通常有转折性引导词在后面.) 一家之言:有些人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一种看法认为、人们以为、传统认为.排同求异法:适用于单选题 排同:意思相同的选项排除不选 求异:两个互相矛盾的选项中,可能会出现正确答案(矛盾与原文相关)4、必要条件复句:典型格式:只有,才关联词语:只有=除非=必须=应该=需要 才=不=没解题要点:必要条件是重点。 “(只有)A,才B”A是必要条件,B是结果。重点是必要条件A。与递进复句、因果复句、转折复句不同,这是个特例。 1)必要条件句引导的是解决问题的对策,通常是文段的重点,就是答案。 2)引导词: 显性引导词:只有、必须、需要、除非、务必、

7、如何、怎样。 隐性关联词:看“才”之前的语句,既为对策。 3)必要条件的变换形式: “只有A,才B”相当于“不A则不B”相当于“B必须A”。 A是B的必要条件(前提、基础、保证)=B以A为必要条件(前提,基础、保证)5、并列复句:1)并列复句没有重点,前后分句同等重要。主旨题要概括全面,不可偏颇。2)关联词 并存同义项 相反、相对反义项 “不是.而是.A=-B/B=-A3)在主旨概括题的所有复句中,只有并列复句能够完全省略关联词。4)表现形式 关联词语 标点符号 、;,(逗号要句式相同)从行文脉络入手:1.总分总(重点看首尾句)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出观点解释说明重申观点 2.总分(重

8、点看首句) 提出观点解释说明 提出观点举例论证3.分总(重点看尾句) 列举现象提出观点 列举现象解决问题总论点中的关联词很重要;分论点中的关联词不重要。在文中出现多个关联词时,应该从宏观到微观(先总后分)。4.做题原则:首尾句原则(总):文章的前半段或者后两句可能会出现观点。(重点强调1、2句,尤其是第二句)。 a.首句 “随着.”背景的交代,快速浏览后去句后找对策。 b.尾句 “在这种情况下“等有能够指代上述文段含义的表述,则此句后是观点。辅证原则(分):辅证不重要,略读;辅证要证明的观点很重要,仔细读。 a.例子:瞻前顾后 b.原因:瞻前顾后 c.援引:看之后的内容 d.反面论证:看之前的

9、正面观点;如果前面没有正面观点,反向推理出正面的观点,如果有例子,摘除例子,保证正面观点干净利索。问号的作用:设问:自问自答引出话题。反问:虽问有答,问中有答准确把握作者说话的倾向性。疑问:不确定性,可能存在倾向性(二)意图推断题 意图推断题:言外之意;主旨概括题:基于原文、同义替换提问方式: “这段文字意在表明(意在说明).”“告诉我们的是.”“想说明(想表达)的是.”“可以推出的是.”解题方法: 不能选原文,原文不是想说的,是已经说的。 把握作者说话的目的和意图,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后可以引申和推测。 把握关联性。选项务必与原文具有关联性,不能发散过度。 作者说话的目的、意图。 通常评论性的

10、贴近社会现实的文章,其正确答案均是一种呼吁的声音或者正向的举措,一般带有“应该、应当、需要、呼吁”等词。 通常故事寓言类的文段,其正确答案都是一个与文段紧密相关的,揭示一个寓意深刻的道理。(三)细节判断题提问方式: “下列说法正确/不正确的是?”“下列表述符合/不符合文意的是?”明确问的是对的还是错的.解题方法: 难题置后做 一一对应原则(对比选项与原文在各个方面的匹配)错误选项的标志: 时态偷换 a未然性:“将”“要”“立即”“马上” b进行时:“正”“正在”“在.中”“.着” c已然性:“刚刚”“刚才”“已经”“已”“曾经”“了”“过” *同级替换的时态为同义替换,是正确答案的标志;越级替

11、换为偷换时态,属严重错误。 数量偷换 a较多量:很多、许多、大量、大部分、大多数、广泛、不少 等 b较少量:很少、少量、少部分、少许、少数、不多 等 c中间量:某些、一些、部分 *首选同级替换的数量、次选中间量向两级的替换;较多量和较少量之间为偷换,属于严重错误。 逻辑关系偷换 a充分/必要条件混淆 只要A,就B(充分条件)AB 下雨地湿 -B-A 地不湿不下雨 只有A,才B(必要条件) -A-B 不努力不成功 BA 成功努力 b因果倒置由于、因为、造成、致使、使得、导致c将并列混淆为条件或者因果注意用逗号隔开,句式相同的并列关系不能偷换 概念、范围偷换 a扩大 b缩小 c偷换 错误的严重情况

12、排序:偷换扩大缩小 语态的偷换(确定性表述和不确定性表述的偷换)常见于说明文 如原文中“可能”选项中没有“可能”“不属于.的原因?” 与原文无关,文中没有提到。 虽然有关,但是不构成因果关系。 因果倒置。相对绝对法: 相对:正确的表述(可能、大概、也许、通常、往往、一般、是否等等) 绝对:错误的表述(所有、一切、都、任何、总是、完全、全部、各个、永远、无论 等等)(四)态度观点题提问方式:态度、观点、评价 解题方法:抓住关联词、引导词、倾向性分类:有观点 明确:引导词(我认为、笔者认为)隐含:倾向性(积极还是消极)无观点:客观陈述 常见于说明文、新闻杂揉观点:a 我认为A【有观点】,至于B【无

13、观点】就是见仁见智了b 无论A【无观点】怎样,B【有观点】都怎样(五)词语理解题提问方式:文中“”如何理解?做题方法:不选字面含义 理解时结合语境(大语境、特别是小语境)上下句,前后文-掌握一种逻辑关系标点符号:冒号,破折号 解题时先找到词语在文段中的位置,观察有无标点符号,无标点符号看前后文,然后选择一个语境中的理解,而不能选字面含义的表述。此思路同样可用于代词指代题。(六)代词指代题提问方式:文中“(代词)”指代的是?做题方法:定位原文就近原则(上下句,重点看上句)词语题:排除字面含义的选项代词题:人称代看主语;指示代看宾语。词语理解题(提问方式)+代词指代题(考核实质)(七)语句排序题提问方式: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序,正确的是?做题方法:从选项入手,寻头断尾。 快速浏览题干,寻找关联程度高的句子组合,可以根据句子的紧密度进行排除。 注意句子紧密度的连接方式: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关联词语 d部分语句的重复(八)语句衔接题提问方式:居中-填空题居末-结语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