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语文课教学设计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2676815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79.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语文课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2022年语文课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2022年语文课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2022年语文课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2022年语文课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语文课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语文课教学设计(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语文课教学设计 2022年语文课教学设计1(2706字)一、课题:济南的冬天二、课时:1课时三、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四、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2、体味_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感五、教学难点:1、作者是怎样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的?2、体味_的语言美六、课型:自读课七、教学方法:1、朗读法2、赏图法八、教具:多媒体九、

2、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人新课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不仅带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在北方就有这样一个“温暖”的宝地,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出示目标,板书课题。)(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理清拦路虎听课文录音,欣赏画面,初步感知课文的语言与景物之美。并在听读中检查预习。掌握字词: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

3、蓝汪汪2、再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并思考问题: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3、背诵大比拼。让同学们试着背诵课文,选自己喜欢的内容:一句,一段都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三)赏图品析,自拟标题结合图片,解读课文,并给各幅图拟个小标题。(小山摇篮图、雪霁晴峦图、空灵水晶图等只要学生能抓住景物的特点突出就行了。)(四)合作探究,互动释疑通过上面环节的学习,对课文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学生合作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_。1、问题探究: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2、研读赏析:你最

4、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思考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3、修辞品味: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4、互动释疑:进一步提问探讨,互动释疑,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教师准备:a.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b.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写了冬

5、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c.作者拓展想像,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d._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e._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五)、课文小结,作业布置:1、课文小结:_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

6、,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2、作业布置:写一篇名为校园的冬天的小作文。要求: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并要求运用今天学过的修辞手法,500字左右。十、教学后记:(一)优点:1、这是一节课堂气氛还算是比较活跃的语文课。2、教学总体上还是能紧扣住教学目标来展开,也基本上能够完成教学任务。3、方法比较新颖,基本上体验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宗旨,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学

7、习的积极性和兴趣。4、注重朗读教学,符合散文的教学特点。(二)不足之处:1、容量太大了,难以很好地把握。2、均衡用力,力求做到面面俱到,因而不能够很好地突出重点。3、教学时不能很好地执行,未能充分地调动课堂气氛。4、语言表达不够生动,有趣。5、教学设计的条理不是很清晰。2022年语文课教学设计2(2175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一开始的导语设计上很用心,很巧妙,很动人,但在课堂收束时却草草收场,大多以重复课堂教学内容为主,以布置作业和自习直接收束。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总结语也很重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起到对课堂教学内容完善、补充、强调的作用,既是对课

8、堂教学重点、难点的凝练收束,也对后续学习起到一定的提示、引导作用,如匠心不施,就显得整个课堂虎头蛇尾。其实,语文课堂教学总结语设计贵在提升延伸,即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总结提升,对文本学习内容的延伸解读,进一步提醒学习的重点难点,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思路,给学生留下回味无穷的空间。一、总结提升凝要义根据心理学研究,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几分钟,往往是学生精神力最为涣散的时候,如果这一时间段放之任之,就会造成时间浪费、课堂松散的结果。针对学生这一特定心理现象,语文教学更应该做好总结语设计,利用最后几分钟总结课堂学习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回味思考。这种总结语一般是对课堂教学内容作一个提要式的归纳

9、,突出教学的核心,帮助学生明晰学习的要点,凝练要义、加深印象。如执教史铁生我与地坛,我将“感悟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我对地坛和母亲的情感”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这样总结:同学们,对于史铁生而言,是地坛与母亲给予他第二次生命,因此,多年以后,即使他离开了地坛,久久不曾回到地坛,也始终忘不了地坛给予他的启示,笔下文中多次写到地坛。地坛已经成为精神憩息的家园,那里虽然颓败却并不荒芜,充满了勃勃生机;同样,多年以后,即使母亲也离开了他,他也依然不曾忘记最初写作的初衷,为了让母亲骄傲,为了告诉母亲他找到了属于自已的路,母亲已经成为其写作的动力源。此时此刻,地坛即母亲,母亲即地

10、坛,地坛与母亲告诉他,你应该活下去,以自己的方式走好自己的路。这就是地坛与母亲对史铁生最好的抚慰,也是史铁生收获的第二次生命。希望同学们课后在文中感悟作者更深层次的情感,下节课大家共同分享。在总结语中,我再次将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内容重申了一次,通过比照说明,将地坛母亲对于作者的意义进行了重申,帮助学生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帮助学生明晰作者的情感,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样的总结语,可以说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提炼总结和指导归纳的效果,必将引起学生的注意,自然会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二、延伸勾连留余味不少教师往往很注意课堂的开始和主要教学环节,却忽视了课堂结束语。这就像一个故事,开头很有悬念,中间情节也非

11、常生动,而结尾却不了了之一般,让人感觉不是滋味。其实,课堂教学的结尾正如精彩故事的结尾一般,也需要精心设计,丰满课堂教学的结尾。在具体设计中,可以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或者文学作品进行介绍延伸,引导学生在课后加以学习,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使得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多的是生活的积累。如在教学报任安书这篇文言文时,我感觉这篇_在风格上很有特色,将太史公的那种怨气、情绪表达得含蓄且耐人寻味,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总结语: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看似回复任安的要求,其实直白地表达自己著作史记、不愿流俗世人的宏愿。在诸多不解、鄙视的眼光中正道直行,这是一种勇气,体现在_中就是文气纵横、气势昂扬;这样的_同

12、样出现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还有其外孙杨恽报孙会宗书中,同样的不屈于淫威,不计较世俗,正道直行,为几千年的中国文人壮了胆气、树了榜样。同学们课后可以将这三篇_放在一起读,在领略这种文气的传承中,蕴文胆、养文心。相信在这样总结语的提示下,会有学生在课后找来这两篇_进行比较阅读,这就实现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的效果。三、关注现实见行动课堂结束语不同于导入语,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生动的言辞,需要的是真正让学生在内心接纳文本传递的人生哲理、思想情感,在共鸣之余能在行动中有所体现。如执教品质一文时,怀着对老鞋匠的尊敬,设计总结语:文中的老鞋匠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职业道德,什么是真正的品质;而这些看似很傻

13、的却可贵的品质正蕴藏在街道边、巷弄里,正如罗兰所说,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能利用周末等闲暇的时间,走街访巷,带上几瓶矿泉水,带上自己需要缝补的衣物鞋子,带上寻找诚信、朴素等可贵品质的真诚内心,寻访我们周围被忽视的散发光芒的人们,以此来洗涤我们的内心。希望大家认真记录下来,既作为一次社会实践,更作为一次心灵的洗礼,发现自己眼中的美吧!结果,到了周一语文课,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讲述自己在寻访中发现的美,发现的可贵品质,还有对他们的帮忙,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一瓶矿泉水,但是从他们真诚的笑脸中我也发现了这些年轻的学生们最为可贵的品质,我想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2022年

14、语文课教学设计3(1678字)【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文、六”4个字。认识两个偏旁“忄”、“凵”。2、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难点是了解诗意。【教学准备】学生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游览,让他们看看山、水、花、鸟,亲身厂家大自然的美丽。一幅山水画,认字卡片及相关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2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并能熟读成诵。教学过程一、指导看图1、激趣:老师带来一样东西,请大家先闭上眼睛,等我数到三下再睁开眼睛。(教师边数数,边贴出图画,准备给学生一个惊喜)2、指导整体观察图画,学生自由说说第一眼看到这幅画的感受。3、指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教师相机板书:山、水、花、鸟。二、学习课文1、谈话: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山水画,现在来学一首古诗吧!2、指导熟读诗句:学生借助汉语拼音练习读准字音。指名读诗句。师生共同正音,重点指导读准:“远、近、春”、“惊、听、声”、“色”等前后鼻韵母和平、翘舌音的生字。3、理解诗句:四人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猜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