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探讨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2635179 上传时间:2023-10-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等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等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等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等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等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探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等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探讨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挑战。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要尽快与社会接轨,必须转变培养观念,加强专业建设。阐述了课程模式设置的构想: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基础课、以任务为中心的技术课程、以技术开发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同时提出了:在教学中要体现对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并且强调了教学中急需加强和完善的几项重要环节。关键词:就业挑战;课程模式; 课程设计;情境;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人为本;拓展;加强完善加入WTO后,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竞争,产业机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将需要大量高质量高素质的职业人才,这种人才需

2、求是多层次、全方位的,这将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将涉及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专业和课程设置、师资等诸多方面。1 新形式下高职学生面临的就业挑战1从总体就业人数来看,供过于求。一方面,随着十六大关于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推进,城市化步伐加快,表面上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农民(尤其是不发达地区)开始涌入城市就业大军人数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高校扩招隐藏的就业压力已到了释放阶段。2003年我国第一届扩招带来的毕业生就高达212万余人,比2002年同期增长67万余人,这么多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就业压力之大,就业竞争之强,可想而知。2从岗位需求数量来看,人多粥少。有调查表明,在我国1月份

3、劳动力市场需求中,89个城市中所需的198个岗位中,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需要的比例仅为0.8%。与此同时,环境相对艰苦的中西部地区就业岗位都开始出现因人才回流而导致的紧张局势。中国入世以后,国内众多部门行业都经受了外来的经济冲击,这些部门行业要发展,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和技术就开始逐步替代劳动力,企业开始出现一种换血现象:一批富余员工下岗,一批稀缺岗位空位以待,通过定量分析,后者数额明显比前者少,实际岗位需求更未有所增加。3从岗位需求层次来看,人才“买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买方”的选择欲就愈强,“卖方”经受的压力就愈大。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事业注重应聘着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招聘

4、单位对毕业生的面试、考核要求提高,考核面也越广,对外语及计算机水平都划出了明确的门槛;另一方面毕业生在应聘时会受到专业、成绩、经验甚至户口、性别等方面的限制,使许多学生不得不望而止步。 2 高职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最重要是弄清目前我们的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的差距。只有先找出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克服高职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高职院校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教学观念上存在以知识为本,主要立足于向学生灌输一定的知识量,而不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忽视以人为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2)教学模式统一,即刚性的教学计划,同一个专业的学生用一种模式培养,

5、不考虑学生的地区、基础等差异和个性特点,每个学生学同样的课程,用同样的进度,同时毕业。(3)教学内容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知识结构单一,教学内容滞后,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组建知识结构。 (4)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注入式“,一如既往,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5)考试方法上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完全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优劣,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上述几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根本上的改变,必然影响到高职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3 转变培养观念,加强专业建设从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来看,要革除陈旧的

6、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教学观点,必须以邓小平“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要结合实际,落实到教学改革上。1培养理念的转变发达国家中普遍的教育理念是:受培训者是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主体,教育与培训是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互动的过程,而不是训练者对被培训者的硬性灌输,这对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的 “师道尊严”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中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价值观买方市场,即被培训者的需求是职业教育的主导,培训者的知识结构要随着被培训者的生存需要、工作需要而不断更新,培训者的教学方式、步骤、程序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7、。我们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首先要把被培训者的需求作为职业、成人教育的主导内容,培训者的知识结构要随着被培训者的生存需要、工作需要而不断更新;其次,教育的内容要根据时代和社会对被培训者的要求而设定,教材必须不断更新;第三,培训方式应因材施教,突出个性化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第四,教学效果的评估应当是衡量被培训者受训后水平提高的程序,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门课程的分数。2调整专业布局,加强专业建设学校教育应当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根据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灵活机动地调整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在专业设置于设置上有所侧重,突出自己的特点,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入世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教育发展

8、的规律,来增强和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建立与众不同的品牌专业。关于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在传统课程中删除过时、落后的内容、增添世界科技发展的前瞻性知识。二是增加国际教育类的课程,可以多开设国外科技、国际贸易、区域文化等课程,或增加相关学科的课时,使学生通过接受正确反映国际社会文化艺术、科技经济发展等状况的全方位的国际教育,认识世界,拓宽思路,形成国际意识。三是引进国外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课程和教材。3内在知识与外在证书相结合立足专业,抓好专业知识。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要学会对相关知识结构及其知识要点的搜集整理,明确研究方向,同时,加强对同一门类不同学科知识的串联能力培养,使学

9、生能形成有专业特色的过硬知识网络。另外,还要:两证并举,与社会接轨。使职业资格培训与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相衔接。要从根本上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毕业生的技能水平,一个重要的途经就是把职业资格培训渗入到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去。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推行“双证书”制度,通过单元式模块化的方式,把某一专业的职业技能分解细化,使学生可以利用学分累计的方式逐级边学边考,以保证学生毕业时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对现行的教学计划、教育内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必须进行改革,采用发达国家职教中通行的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替代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

10、方法,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4 课程模式设置的构想1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基础课基础课程不是高职教育的主体,而可以作为基础课程的技术知识又非常广泛,这就产生了范围大与数量小的矛盾。如果每一技术知识领域都平均地各取一点,又会导致内容零散以致无用。为解决这个双重矛盾,许多教育家和技术专家创造和倡导了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课程。这个模式的课程组织的中心和逻辑,不是学科体系,而是按照意识、确认、分析、解决的心理逻辑,把多种领域的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比如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的一个任务,是让学生从广泛的背景理解计算机文化,这就可以围绕“计算机发展和运用怎样使我们的信息系统,通信与生活方式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这

11、样一个大问题,提出和解决“计算机的功能是如何逐步加强的?”“计算机产业是如何运作的?”“计算机的运用是如何导致我们的生活发生变化的?等问题。如此,可以设置能涵盖其中每一个小问题的课程组合作为其专业基础课。2以任务为中心的技术课程以任务为中心的课程适合作为高职课程主体的应用技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这种课程模式中,技术知识不是平面式地陈述给学生,而是把它们组织在完成技术任务所必需的操作系统中。研究表明,以任务为中心训练出来的程序员、软件工程师,他们并不比正规大学的培训逊色,而技术能力却强得多。以任务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其基本程序可以描述为:任务呈现专家演示学生尝试(模仿操作有指导的技术操作独立的技术操

12、作),其中的每一步都围绕技术设计的任务来进行,而且这些任务都来自企业的真实需要。在其他专业同样可以运用这种课程模式模型,把技术和知识生动而有机地组织起来。3以技术开发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模式适用于培养高层次技术能力,西方各国都日益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并十分强调课程设计对培养能力的作用。比如,1990年美国科学基金资助的18项工程技术类课程改革中,课程设计占15项。这种课程设计模式的特点,不是学习现成的技术知识,也不是模仿已经定型的操作程序,而是通过适当的专家指导,学习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技术成果。因此这种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技术选题,设计对象的功能和要求的描述以及解题思路参

13、考等,此课程模式重在启发,而不是提供定论,因此篇幅不必长。与以任务为中心的课程一样,技术设计的选题也最好来自企业,至少要紧密联系企业的实际需要。5教学中体现对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发展的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其特点挖掘激发学生兴趣的源泉,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引起探索欲望,进而提高认识兴趣。1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情境的创设教学中营造一个创造性的情景是学生创新意识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设计启发学生创造性的问题,运用启发性的语言,选择有

14、利于创新思想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现,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在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用形象语言描述典型问题进行设疑,引起学生的思考,营造创新思维的情境,形成创新思维的意识。2课堂教学中思维空间的拓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是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一方面。现行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将知识讲解得细之又细的现象十分普遍,使得学生没有进一步思考的余地和发挥的空间,制约了学生想象力和探索精神的发挥。要改变这种现象,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就需要实行精选精讲,避免面面俱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留给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时间与空间。变单向式教学过程为交互式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启发和引导学

15、生去讨论、去思考、去解决。突出单元整体特征的分析与讲授,把对个别为题的讲解转化为专题讨论式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点到线,织线成网,扩大知识面和思维空间。3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精神是创造的动力,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重在好奇精神、探索精神、拼搏精神与合作精神,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应体现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历史背景介绍中外著名科学家成就,通过对教学内容中问题的提出、探索过程的宣讲,阐述科学发展的曲折经历,弘扬科学家的探索精神。结合教学选择和设计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问题,指导学生合作参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研究精神。6教学中急需加强和完善的几项重要环节1专业体系构筑、培养目标

16、设定及专业课程设立必须适应新形势要求,与时俱进。加入了WTO,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发展将会至关重要,这应成为当前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提升综合素质为宗旨,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纽带,以教学教研为载体,以实践创新为动力,以技能培养为重心,使本专业学生一专多能。淡化专业面,重基础,宽口径,以培养复合型、实用型、职业型人才为方向,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从而顺利实现就业的转移。 抓好教材关,争取反映给学生以学科最新动态、第一信息。在课程教材上求新求益,使我们的课程设计具有前瞻性,科学性,以便激励学生的思考和科研创新能力。2就业心理素质教育对于高职学生相当重要。高职专业学生必须对专业走向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就业形势有一个清晰的认知,“铁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