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2571970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打算实施方案根据“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打算”(以下简称“20XX打算”)的总体要求,为做好打算的组织实施,特制定本方案。一、基本要求一)总体目标。根据“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进展规划纲要和“十四五”相关行业领域以及地方重点进展规划,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主动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建立一批“20XX协同创新中心”,加快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集聚和培育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

2、,在国家创新进展中做出更大的奉献。二)重点任务。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以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为保障,转变高校创新方式,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大力推动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究适合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气氛。三)协同创新中心类型。根据“20XX打算”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进展四种类型。1.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

3、创新中心,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际知名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代表我国本事域科学商量和人才培育水平与能力的学术高地。2. 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产业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添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主力阵营。3. 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特殊是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成为支撑我国行业产业进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4.面向区域进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

4、方政府为主导,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进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进展的引领阵地。四)实施范围。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以高校为实施主体,主动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参与。五)实施周期。“20XX打算”自20XX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教育部、财政部每年组织一次“20XX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认定,通过认定的中心建设运行满四年后,教育部、财政部将托付第三方评估。二、实施原那么一)统筹部署,分层实施。各类高校应根据“20XX打算”的精神和要求,主动组织开展协同创新,加快机制体制改革,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进展重大需

5、求的能力。鼓舞有条件的高校制订校级协同创新打算,先行先试,主动培育。鼓舞各地设立省级20XX打算,结合当地重点进展规划,吸纳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协同创新体,建立协同创新机制,营造协同创新环境气氛。发挥行业产业部门的主导作用,利用行业产业部门的资源与优势,引导和支持高校与行业院所、骨干企业围绕行业重大需求开展协同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在此基础上,国家每年评审认定一批“20XX协同创新中心”,形成分层实施、系统推动的工作机制。二)分类进展,择优支持。根据不同需求协同创新的任务和要求,分类型开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明确有针对性的建设要求、准入条件、

6、评审标准、管理机制以及绩效评价工作体系。在高校、地方、行业等前期充分培育的基础上,每年择优遴选出符合“国家急需、世界一流”要求、具有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具备良好机制体制改革基础的协同创新体,认定为“20XX协同创新中心”。三)广泛聚集,多元投入。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充分汇聚现有资源,主动吸纳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面向科学前沿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充分利用国家已有的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资源和投入,形成集聚效应;面向行业产业进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发挥行业部门和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汇聚行业、企业等方面的投入与支持;面向区域进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优质资

7、源,吸纳社会支持,建立地方投入和支持的长效机制。在此基础上,经评审认定的“20XX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可给予相关政策倾斜和引导性、嘉奖性的资金支持。三、打算管理一)领导机构。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成立“20XX打算”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大事项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监督管理等工作,办公地点设在教育部。二)专家咨询委员会。由来自有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社会团体以及国际的知名专家组成“20XX打算”专家咨询委员会,为重大政策、总体规划、评审认定、监督评估等提供咨询。三)第三方评审、监督机制。引入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评审、监督机制,

8、开展论证评审、定期检查和阶段性评估等工作,充分表达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评审专家选取遵循的基本原那么是: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国内具有较高声威的战略科学家;长期从事教育、科技、文化、经济以及其他社会事业行政管理的知名专家;具有国际视野、熟识国内进展状况、有较深学术造诣的国内外专家;同时,评审专家还必需对协同创新有较深认识和了解,为人公正,精力充分。四、实施方式“20XX打算”的实施分为培育组建、评审认定、绩效评价三个步骤。一)培育组建。根据打算实施原那么,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以及行业产业和高校组织前期培育。重点开展协同创新方向确定、协同创新体组建、创新资源与要素汇聚、创新环境与气氛建设等,逐

9、步形成协同创新的新平台和新机制。1. 确定协同创新方向。从国际科技进展前沿和国家、行业、产业、地方的重大需求出发,结合高校自身的优势与特色,确定协同创新方向。方向选择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具有确定的广度和深度,充分表达科学商量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表达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避开成为单纯的商量项目。2. 组建协同创新体。由高校牵头,主动吸纳国内外优势力量,形成强强联合的协同创新体。建立实质性协同的组织管理机构,并结合协同创新体的特色与能力,切实地选择协同创新的模式与类型。制定整体实施路线,明晰各方职责,确定具体分工,建立协同创新的新平台。3. 汇聚创新要素与资源。发挥协同创新的聚集作用

10、,充分利用现有国家、行业等方面的资源,主动吸纳地方、企业以及国内外社会的支持与投入。以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加快与基地、平台、资本、信息、成果、仪器设备等创新要素的整合,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4. 构建创新环境与气氛。结合协同创新目标与任务的要求,系统设计机制体制改革,创新人员聘用与考评方式,完善高校学生培育机制,建立有组织创新、协同管理、资源整合与成果共享等制度体系,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长效机制。二)评审认定。在培育组建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教育部、财政部根据组织申报、专家评审和综合咨询的程序,每年认定一批“20XX协同创新中心”o1.申报条件。1)方向选择应符合重

11、大科学前沿或国家、行业产业和地方的重点进展规划,协同创新模式选取合理。2)己建立了实质性的协同创新体,各方任务明确,职责清晰,建立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机制和形式,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创新气氛。3)从协同创新的实际出发,在组织管理、人员聘任、科研考核、人才培育、资源配置等方面开展了有效的机制体制改革,方案具体,措施得当,进展顺利,成效明显O4)根据新的人才选聘机制,已聚集了一批国内外优秀团队,具备解决重大需求的能力和水平,全部聘用人员不得在其他协同创新中心兼聘。有充实的科研任务,主持承担了确定数量在研国家、行业、地方以及企业等方面的重大项目。有效地整合了相关的各类创新要素,形成了较强的资源汇聚

12、能力,相关各方面的支持落实到位。5)牵头高校和主要参与高校,协同创新方向依托的主体学科须为国家重点学科,并建有运行良好的国家级或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具备组织开展协同创新的能力和实力。在基础设施、研发平台、仪器装备、日常运转等方面,能够为协同创新中心的有效运行提供良好的支撑与保障。2.评审程序。1)组织申报。实行限额推举的方式,经牵头高校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送到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其中,区域进展类协同创新中心,须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和推举,教育部直属高校可直接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2)专家评审。经形式审查合格后,领导小组办公室托付第三方根据申报的类型,

13、实行辩论的方式对申请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进行评审。评审专家组按确定比例择优提出建议名单,并形成专家组评审意见。其中,科学前沿和文化传承类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以学术同行和管理专家为主体,主动吸纳科研院所和境外专家参与;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要充分发挥行业产业部门、企业管理和研发人员的作用;区域进展类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要突出地方政府、骨干企业与同行专家的有机结合。3)综合咨询。由“20XX打算”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实行会评的形式,在听取汇报、批阅材料和充分商量的基础上,提出咨询意见。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综合咨询意见,提出拟认定的建议名单,报领导小组审议后,批准认定为“20XX协

14、同创新中心”o3.评审要求。除上述申报条件中提出的共性要求外,针对不同类型协同创新中心,设定具有针对性、特色化的评审标准。1)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符合科技前沿进展的趋势,且我国在该方向的商量具有较好基础。协同创新体组建合理,能够代表我国该方向的最高水平,具备冲击世界一流的基础与能力。已经开展了行之有效的机制体制改革,探究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学问创新模式和运行管理机制。己经吸引和集聚了一批国内外一流的人才与团队,队伍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主要负责人在国际学术界有较高的声望和影响力。牵头高校以及主要参与高校,依托的主体学科原那么上应进入ESI学科排名的前1%,并建有国家重点试验室、国家科学商

15、量中心或优秀类教育部重点试验室。2)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符合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文化事业进展的重点规划,充分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添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需求。协同创新体组建合理,能够代表我国该方向的最高学术和人才培育水平。结合哲学社会科学商量特色,在人员聘用考评、人才培育以及管理运行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机制体制改革,建立了跨学科、跨高校乃至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机制。已吸引和集聚了一批国内外一流的人才与团队,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任务明确,分工具体。主要负责人具有较高学术声威、较强的开拓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牵头高校以及主要参与高

16、校,在该方向上应具有较强的学术积淀和较明显的学科优势,依托的主体学科应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已建有相对应教育部重点商量基地。3)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切合国家及行业产业的重点进展规划,协同创新体组建合理,有良好的长期合作基础,得到行业产业部门的充分认可和有力支持。己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机制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机制和产学研用融合进展、有组织创新的模式。人才队伍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主要负责人在行业产业中具有较高声望和影响。牵头高校以及主要参与高校,须在行业产业内具有明显特色和行业企业的影响实力,依托的主体学科应处于国内领先行列,并建有相对应的国家或教育部重点试验室、工程技术)商量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