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历史试卷.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2566469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年级历史试卷.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70分)一. 选择题(150题每题1分,5160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 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A.强化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诸侯扩充疆域 C.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2. 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A.自然崇拜 B.所在地

2、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3. 西周时期规定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 A血缘与政治结合 B社会等级严格 C中央集权加强 D青铜制造业发达4. 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立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理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母亲是同一个。这位大臣之所以力争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维护等级制度 5. 下列叙述不符合西周分封

3、制的是A目的是为了有效的统治 B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C自始至终发挥了积极作用 D受封诸侯对周天子要承担一定义务6. 有一件出土的青铜器,内底有铭文120余字,主要记载了周王将一个贵族分封到某地,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该出土文物的主要历史价值是A说明周王朝实行宗法制 B说明周王朝实行奴隶制C体现周朝的甲骨文已成为成熟文字 D证实了周王朝实行分封制7. 康熙帝临终前用“立遗诏”的方法解决皇帝继承问题,后来传位于第四子胤祯(即后来的雍正帝)。康熙这种做法明显破坏了中国古代的A世官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 8. 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

4、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A分封制 B封建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9. “(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已破陈,即县之。”“(韩桓惠王十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 B楚庄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C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 D出现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局面10. 礼记表记所载:“母,亲而不尊。”这一记载不能说明当时社会已经有了A宗法家族意识 B男尊女卑观念C以义为重的价值观 D重视父系血缘11. 秦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最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隐患的措施是A建立

5、皇帝制度 B确立三公九卿制 C推行郡县制 D推行分封制12. 秦朝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位大臣实际上主张A反对郡县制 B反对分封制 C改革中央官制 D 建立中央集权制13.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一天,始皇帝外出,看见丞相车骑很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数量。始皇帝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我说的话!但没人敢承认。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事无巨细,皇帝独裁秦始皇

6、猜忌、残暴的个性 副丞相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A. B. C. D. 14. 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通“无”)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汉初统治者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分封制 B分封诸侯王 C颁布推恩令 D设置尚书令15.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16.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完备,但效能有限,其根本原因是 A.监察官员素质低下 B.政治腐败 C.监察机构自身腐败 D.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17. 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

7、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秦朝统一了文字A. B. C. D.18.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该政治制度突出的特点是A. 权力高度集中 B. 浓厚的部族色彩 C. 秦始皇非常勤政 D. 严格的等级制19. 古代某位官员的印信,上刻“冀州刺史”,你觉得这位官员可能生活在A. 西周 B. 战国 C. 秦朝 D. 汉代20. 下列古代的官职,分组不同的是 A太尉、提点刑狱司 B丞相、参知政事 C御史大夫、刺史 D郡守、县长 21. “(元)世祖皇帝建元

8、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 B.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 D.全国所有地区都设置了行省22. 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管理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下列发源于中国,推行于全世界,成为今日全球公务员考试制度滥觞的是 A.秦朝军功授爵制度 B.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制度C.隋唐时期科举制度 D.汉朝时期察举制度23. 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许多有其巨大的魄力,可以维持久远。

9、”下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与这一观点不一致的是 A郡县制 B行省制 C分封制 D三省六部制24. 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A确立于秦朝,汉武帝时期完善 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C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 D削弱了君权,突出了臣下的作用25. 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授爵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6. 唐朝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完善中央集权 B.分散相权,加强皇权C.减少决策失误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

10、7. 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与下列哪些制度有继承关系 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 宗法制A B CD28. “皇帝”制度创立于秦朝,关于这项制度说法错误的是A.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B.“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C.历代官僚体制虽有变化,但都以服务皇帝为基本准则D.“法令出一”意思是说,皇帝的决策往往要得到群臣的一致同意29. 西汉王朝大体继承沿用了秦王朝的基本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下列哪项制度不是对秦制的沿用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 D刺史制度30. 汉代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

11、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其目的是A壮大皇族力量 B保证列侯利益 C加强中央集权 D笼络王侯人心31. 下列地方行政序列属于唐王朝的是A.州郡县 B.路州县C.道州县 D.行省路府州县32. 元朝统治者设立的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西藏政教事务的行政机构是A中书省 B枢密院 C宣政院 D御史台33.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34. 下列负责监察事务的官员(或机构)不包括A.御史大夫

12、B.刺史 C.都察院 D.参知政事35.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反映的实质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皇权不断加强36.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37.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汉中、外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C.元朝行省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38. 自秦以后,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古代中枢权力机构也不断发生变化,其中为分割宰相兵权而设立的机构是A枢密院 B中书省 C三司 D内阁39.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 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