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提公因式法》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2463145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提公因式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提公因式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提公因式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提公因式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提公因式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提公因式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提公因式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公因式法一、 教材分析 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是义务教育课程原则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3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乘法运算的基本上引入的,本教科书安排了多项式因式分解比较基本的知识和措施,它涉及因式分解的有关概念,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区别与联系,因式分解的两种基本措施,即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因式分解是解析式的一种恒等变形,学习分解因式一是为解高次方程作准备,二是学习对于代数式变形的能力,从中体会分解的思想、逆向思考的作用。它不仅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并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本。本节课无论是在知识传承,还是在对学生数学思维训练、能力培养上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二、

2、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节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式乘法运算,对乘法分派律有了一定的结识;并且,学生在小学已经掌握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在这个活动经验的基本上提出公因式的概念学生易于理解;“提取公因式法”是因式分解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措施,它的理论根据是逆用分派律;因此,学生接受起来并不难。三、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的: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理解公因式和提取公因式的概念,掌握提公因式法;2、过程与措施目的:学生通过观测、对比等手段,加强直觉思维,培养观测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欲;通过有一定梯次的变式训练,

3、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发展合伙交流的良好品质。四、 教学重点 因式分解的概念;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五、 教学难点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对的找出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六、 教学措施与手段 采用以引导探究为主,讲授为辅的教学措施,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手段。七、 教学设计思想 课标规定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伙者,教师为学生提供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学习的情景、独立思考的时间,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积极摸索、合伙交流,发现规律,使学生获得知识、掌握学习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爱好。八、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 创设情景(5分钟)师:

4、(1)630能被哪些数整除?请你说说是如何想的。 (2) 当a=102,b=98时,求ab的值。师:通过对上面两个问题解决措施和过程的讨论,可以看到把一种数进行质因数分解或把一种多项式变为几种整式的乘积时,其实是对数或式的一种恒等变形,能让计算变简便。学生活动1:学生独立思考,进行解答,然后互相交流,得出结论:(1) 在小学我们已经懂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把630进行质因数分解:630=23257;(2) 学生:应用平方差公式(a+b)(a-b)=a-b,先把a-b变形成(a+b)(a-b)的形式再代入进行计算;固然也可以直接把a=102,b=98代入进行计算,但是计算量比较大;二、摸索新知

5、(20分钟) 请同窗们尝试发现以上两个式子的特性。师:非常对的,那么,像这样“把一种多项式化成了几种整式的积的形式”,我们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师:请同窗们观测下面的两个式子,我们在学习整式的乘法时,学习了乘法分派率和平方差公式,看看它们和因式分解之间有什么联系。 ab (ab)(ab)师:非常好!(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板书) 因式分解a-b (ab)(ab) 整式乘法师:下面同窗们一起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乘法?哪些是因式分解?(1) x4y=(x+2y)(x2y);(2) 2x(x3y)=2x6xy ;(3) (5a1)=25a10a+1 ;(4) x+4x

6、+4=(x+2) ;(5) m4=(m+2)(m2) ;师: 如图,一块草坪由三个长方形构成,这些长方形的长分别是1.3米,3.5米,5.2米,宽都是3.7米 ,如何计算这块草坪的面积呢?师:3.75.2+3.73.5 +3.71.3=3.7(5.2+3.5+1.3)如果我们把3.7换成m,5.2换成a,3.5换成b,1.3换成c,你发现什么?师:你能验证这个式子吗?师:我们观测多项式:mamb +mc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吗?师:较好,各项都具有一种公共的因式m对吗?我们此前将各个数字公共具有的因数成为公因数,那这个公共的因式我们给它起一种名字,你想叫它什么?师:那么我们把因式m叫做这个多项式各

7、项的公因式,我们需注意公因式是一种多项式中每一项都具有的相似的因式。那么同窗们能不能尝试寻找如何拟定公因式的措施呢?公因式的系数应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当系数是整数时);字母取各项的相似字母,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最低次幂(相似因式的最低次幂);(3)系数与字母相乘。简记为:定系数定字母定指数师:指出下列各多项式中各项的公因式(以抢答的形式)ax+ay-a 5xy-10xy 24abc-9ab mn+mnx(x-y)-y(x-y)师:我们从刚刚得出的等式:mamb+mc =m(ab+c)你发现了什么?师:非常对的,像这样把多项式各项具有的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我们称这种

8、分解因式的措施叫做提公因式法。师: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根据是乘法的分派律。师:这个时候相信同窗们可以得出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的环节。学生活动4:学生思考后,交流自己归纳总结;学生:上面我们把一种多项式化成了几种整式的积的形式。学生活动5:学生思考后,交流自己归纳总结;学生1:从左到右变形是因式分解,从右到左变形是整式乘法。学生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学生活动6:学生思考后,交流自己的答案;学生活动7:学生思考后列式:3.73.8+3.76.2 3.75.2+3.73.5 +3.71.3=3.7(5.2+3.5+1.3)=3.710=37(m)于是有:mamb+mc=m(ab

9、+c)运用整式乘法的分派律验证: m(ab+c)=mamb+mc学生活动7:观测归纳:学生1:均有m,具有两种运算乘法、加法;学生2:公共的因式叫公因式。学生活动8:学生讨论总结,然后教师进行归纳。学生:(a)(5xy)(3ab)(mn) (x-y)学生:把m从多项式ma+mb+mc各项中提出后形成的多项式(a+b+c),作为多项式ma+mb+mc的另一种因式。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观测多项式拟定公因式提取公因式拟定此外一种因式教师归纳为:找公因式提公因式。 三、巩固新知(10分钟)例题:把8ab+12abc分解因式 例题解说:先找出8ab与12abc的公因式,再提出公因式。1、找公因式:(定系

10、数)先看两项的系数8与12,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4;(定字母)两项的字母部分ab与abc都具有字母a和b;(定指数)a的最低次数为1,b的最低次数为2。因此我们选定4ab为要提出的公因式。2、 提公因式:提出公因式4ab后,另一种因式2a+3bc就不再有公因式了。练习一: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x+x6 ; 8mn+2mn; -12xyz-9xy. 练习二:1、把2a(b+c)-3(b+c)分解因式 2、把2a(y-z)-3b(z-y)分解因式3、先分解因式,再求值。4a(x+7)-3(X+7),其中a=-5,x=3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找公因式的措施,谋求解答思路。学生进行解答,再自行点评,找出分解因

11、式浮现的错误,例如:符号、项数。四、课堂小结(4分钟)请同窗们回忆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谈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与体会。(2)教师概括小结,重点强调:本节课重要学习1、什么叫因式分解?它与整式乘法有何区别?2、拟定公因式的措施:一看系数;二看字母;三看指数。3、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环节(分两步):第一步,找出公因式;第二步,提公因式。4、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应注意的问题:(1)公因式要提尽;(2)多项式的首项取正号学生:这节课,我的收获是我最感爱好的地方是我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对本节课学习尚有的疑惑五、作业布置(1分钟)课本P167 1、2、3九、 板书设计15.4.1因式分解与提公因式法一、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1、多项式 2、化成几种因式的乘积 2、辨析: 因式分解 x2-1 (x+1)(x-1) 整式乘法二、 提公因式法 1、公因式:各项均有的公共因式 2、拟定公因式:定系数定字母定指数 3、环节:观测多项式拟定公因式提取公因式拟定此外一种因式 (找公因式提公因式)四、例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