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2368589 上传时间:2023-10-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注:仅供参考!勿以为真!1、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答:(一)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的兴起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开始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同时又引发、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段-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的阶级矛盾、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因此,资本主义

2、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二)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工业革命在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人数众多的无产阶级。资本阶级的残酷压榨引发了工人们的反抗,也加剧了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但工人们的起义屡遭失败,急需一个强大思想的指导,因此促使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三)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求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2、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 马克思

3、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3、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唯心主义则相反。唯物主义在其发展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4、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在其发展中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第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人们能不能认识、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4、 什么是物质?其基本属性是什么?答:(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二)基本属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主张无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张无运动的物质,它们的共同错误是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5、 社会的物质性。答:(一)

5、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二)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物质社会的物质性。(四)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6、 什么是联系?如何理解联系的普遍性?答:(一)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等特征。(二) 普遍性:第一,任何事

6、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到有机,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7、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之间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斗争性)和统一(同一性)分别体现了矛盾的的两种基本属性。答: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处于一定的统一体中。二,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

7、是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可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8、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答: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的对立表现在,量变是事物数量和场所上的变化,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不显著、微小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改变,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其特点是显著性和突发性。 二者的统一表现在,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巩固着量变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有量变;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如此

8、循环往复,不断推进事物变化发展。这也是质量互变规律。9、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答: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解决世界本源的问题时,已经内在的包含了辩证法。解释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时,也内在的包含了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例如,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又如,事物的发展是从一定值的基础上从量变再到新到质变的过程,我们既要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再如,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总之,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

9、方法。无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把握,还是对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细微分析,唯物辩证法都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照辩证法办事”,就能达于应事而变,顺势而为,做到运筹帷幄,高瞻远瞩。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是认识的根本方法。它包含了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重点论与方法论的结合,抓重点看主流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结合的方法。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10、 意识的能动作用。答: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且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版现在:(一) 意

10、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应,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二) 意识具有创造性。意识反应对象不只是一般的模仿,而是能动的创造。意识既是对当前的反映,又是对过去的追溯和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三)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四)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作用。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具有能动性。11、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答:时间是认识的基础,时间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变现在:(一)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为各个社

11、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实践的任务也总是在围绕社会实践的需求这个中心来确定的。(二)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三)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经验,并加以总结提高,推动认识不断发展。(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五)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12、 辩证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在认识问题上的差异。答:二者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但又存在差异

12、:旧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反应和接受外界对象。(一) 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 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是一次性完成的。辩证唯物主义:在继承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基础上,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的规定了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有两个特点:一,反映具有摹写性,二、反映具有创造性。(二)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的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13、 从实践到认识的发

13、展过程。答:在该过程当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一)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二)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肯的辩证辨析:一: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四) 从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勇于实践,

14、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五) 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也要注重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如: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等。14、 真理的客观性。答: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是客观的,没有阶级性。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15、 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答:真理与谬误相

15、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一) 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在一定范围内,真理与谬误有本质区别,二者不能混淆。(二) 真理与谬误是相互联系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恒也!(三) 真理的发展需要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四) 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不是真理,谬误不是谬误。1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真理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一种主观认识是不是真理,就要看它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相一致。而这是主观认识本身和和客观事物都无法解决的。只要实践才能把

16、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 其次,实践的特点也决定了它能够充当检验认识是不是真理的标准。实践的特点在于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唯一能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17、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答: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有:(一) 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是以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客体关于主体的意义即善美的认识为目的。知识性的认识则是以获得关于客体的真为目的的。(二) 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以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三)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只有当人们对主体和客体都有了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