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求诸己”之探索.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2355412 上传时间:2022-09-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求诸己”之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反求诸己”之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反求诸己”之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反求诸己”之探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反求诸己”之探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反求诸己”之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求诸己”之探索.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 目 “反求诸己”之探索学生姓名 王海麟课 程 中华文化哲学篇学 号 2016141452175学 院 电子信息学院“反求诸己”之探索读“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王海麟 电子信息学院 2016141452175【摘要】“己学”是麻尧宾先生所创立的以“己”为本体,“物”、“心”、“理” 不即不离,浑然一体,上达宇宙本体,下致人伦日用的一门即本体即工夫即境界的超融意义的现代新儒学学派。“己学”根底来自于两系统:一、来自于传统的儒家哲学系统。特别是儒家所强调之“为己之学”。 二、来自于西方哲学的系统。其重分辨、重分析、重理性。“己学”既然来源于儒学也归属于儒学,则对于“反求诸己”

2、这一中国文化传统中思维指向和思维形式概括与准确表述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己学;儒家;仁;反求诸己一、“己学”概况麻尧宾先生所创立的“己学”并非是一门孤立的,无史料支持的学派。相反,“己学”继承自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哲学学派“儒学”,在沿袭了古代儒学学派的精华之后又立足现代,融汇西方哲学,中西合璧,真正做到了古今中外样样包含,是一门具有实用价值的现代新儒学学派。“己学”是对儒家哲学的接着讲,是对人本主义的打破与转拨,它从宇宙本体处出发下贯,然后逐步细致入微到现实当下的人伦社会中来,而我们所面对的当下人伦生活又无不包含着政治经济问题。这样一来,“己学”就弥补了历史上儒家各重一方,内圣外王不能圆

3、融的问题。也适应了当今世界的多元化,让传统儒学在现代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与时俱进。“为己”思想由孔子提出后,作为儒家思想的基本前提为后期儒学流派所继承,“为己之学”得到进一步展开。传统儒家从先秦孔孟荀到宋明朱子王阳明,坚持了“学者为己”的为学宗旨。“为己之学”反映了儒家对主体自我的肯定,体现了对个体内心精神世界的关切。在当今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人役于物、工具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的人类的尴尬境地,现代新儒家杜维明对传统儒家的“为己之学”赞赏有加,认为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儒家的为己之学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他说:“在儒家的传统里,学做一个完善的人不仅是一个首要关切的问题,而且是终

4、极关切和全面关切的问题。”学者为己是儒家的一贯之道。为己之学的起点必然是为学动机的为己性,这里的“为己”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个人主义意义上的为了自己的某种利益,而是说作为人际关系中心的自我,是道德修养的主体和核心,是为学的起点。按照儒家的思维方式,自我处于各种关系的核心,因此,要外王必然要内圣,要实现天人合一、社会和谐,均要以个人的自觉修养为基础。学者为己的启发意义,也许可以被理解为自我修养的一种命令,内在的认识自己是在外部世界正确行为的前提。“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之于人也。”为己之学指向自我以实现圣贤人格为指归;为人之学以求人知,是一种功利价值。因此,儒家所言之学就是在于强调修己

5、成圣的优先性与根本性。反求诸己,是说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己不在人,在内不在外。事物发展变化的主动权,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认识、行动与选择,要在己处着眼着力。其现代哲学解读当为:在主客体关系的行为实践中,如有所不能、有所不达,不是怨天尤人,归咎客体,而是从主体方面找原因,即“从主观的方面”看待世界。反求诸已,是贯穿孟子一书的主要哲学观念,是中华文化传统中思维指向与思维形式概括与准确的表述之一。理解与把握这种思维指向与思维形式,与当下的文化建设与个人修养,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反求诸己”思想初探反求诸己这一说法源于论语,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又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

6、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孟子演绎说:“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仔细品味我们可以得出,孔子反求诸己有两个特点:一是求其道德品质上的“正”,二是求其知识、技艺上的“能”。孟子继承了孔子道德品质上的正,而对知识技艺上道德能却提之甚少。但孟子以心论、人性论作为修身的理论基础,论述更合乎逻辑,更加缜密,更富有理论色彩。孟子之于孔子的反求诸己,有了极大的发展与充实。反求诸己,更多的体现在孟子的思想中。从思想传承的角度来看,孟子“反求诸己”的思想。直接来自于孔子。孔子明确地提出:“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在中庸中,孔子也说过:“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

7、身。”大学中:“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即品德高尚的人(君子)要自己先能够做到,然后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不做才能要求别人不去做。1“求诸己”,是孔子的仁德的修养方法,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就是在道德的修养方面要多要求自己,这也正是大学之道所一直提倡的修身的一种方法,从自身出发,承认主体自觉性的基础上把自己作为道德修养的出发点。从求诸己出发,以至于达到至善的“道”。如此,身修而后可求诸人,对他人进行道德上的感化,通过这种方法,就能实现大学所说的“一家仁,一国兴仁”。三、“反求诸己”实质详探 反求诸己从为己与求诸己二者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对个体自我的注重。孔子又提出“为仁由己”的

8、提法,学者普遍认为这是孔子在强调道德自觉。整体看来孔子的反求诸己侧重反求诸己“力”的方面,而孟子的反求诸己则侧重反求诸己“心”的方面。孟子与反求诸己的发展,与孔子的不同处首先在于提出了“存心”这一概念。“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所谓存心就是源于孟子人性理论的将人的本性存于心中,扩而充之。这扩而充之的本性就是仁义礼智。从而仁义礼智就成了孟子量人衡己,首先是衡己的最高原则与操作方法。儒家的“反求诸己”在把性善论作为道德修养的立足点时,还主张注重个人的责任和原因,“反求诸己”意味着经常反思自己身上的责任,即“内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只有“内省”才能检讨自身的缺点错误,

9、从而改过。孔子教导学生说“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反求诸己者第一步的反求诸己,是反求诸己者惯性的反应与结论。丝毫不去考虑对方是否横逆,而是首先把矛头指向自己。用孟子的话说就是“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同时孔子也认为,要修养仁德,必须是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即克己复礼,礼是仁的具体行为规范。同时,反求诸己还意味着推己及人,也就是“忠恕之道”。儒家的“恕”,作为主体向外的达仁进路,则要求人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为仁过程的行为限制方面看,凡不是自己所欲、所立、所达的,也不应该硬加给别人。在孔子看来,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就可以“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了,即带着这样的态

10、度与别人相处,无论在内还是在外,都不会招致什么怨恨。“忠”的意思是对人的尽心尽力,“为人谋而不忠乎”的“忠”就是此义,若虽待人以仁以礼,但尚有未尽力处,有不足处,就要自反。结果是“自反而忠矣”,而“横逆由是也”。只有到这个时候反求诸己者才能说:“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至此,反求诸己才完成了一个全过程。如何对待“横逆”,是孟子于反求诸己的突出贡献。首先把矛头指向自己,而不是去考虑对方横逆与否,并且坚定地、反复地指向自己,这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反求诸己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紧紧联系着孟子的仁政理念。四、“反求诸己”意义再探现代人在人际关系方面,跟古人一样需要,甚至可以说更需要“

11、反求诸己”的态度。上引郭店佚书要治人者反求诸己。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他的话显然主要也是说给“治人者”听的。今天的政府官员如果得不到人民的敬爱,也应该反求诸己,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爱人民,尊重人民。老师教学生,也需要反求诸己的态度。吕氏春秋诬徒篇在指责了自以为是的“不能教”的老师之后说:“善教者则不然,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所加于人,必可行於己。”这里说的“反己”,意思跟“反求诸己”差不多,具体地说,就是要老师设身处地来为学生考虑,使自己所加于学生的,都能为他们所接受。其他各种人际关系,绝大多数都需要有“反求诸己”的态度才能处理好。比如夫妻关系就是这样,

12、如果大家都能多有点“反求诸己”的精神,社会上的离婚率就会大大降低。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当我们要抱怨他人,抱怨社会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先从自身出发,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从自身找出引发问题的因素,及时修改,既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避免同类问题的发生,也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何乐而不为呢?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那如果我爱人而人不爱我,我敬人而人不敬我呢?我对人施以仁义,其必也对我以仁义,但结果却不是这样的,又是为什么呢?孟子对此的看法是:“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也就是说还是我对人不够仁爱,不够礼敬。反求诸己者一定要从自身出发寻求问题的答案,而不是从他人那里

13、。五、小结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哲学这门学科的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最开始的儒学,到后来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理学、心学,再到今天麻尧宾先生所创立的“己学”,哲学中的儒学学派也在不断的变化着,每一次的变化都伴随着不同的时代背景,有着其独特的存在意义。在实践儒学的历史渊源中,由“反求诸己”概括出的儒家的精神和魂魄,在论语中比比皆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克己复礼为仁。在孟子、荀子、张载、朱熹、王阳明那里也有很多例子。而麻尧宾先生创立的“己学”亦继承了这一儒家的精神和魂魄,并弥补了历史上儒家各重一方,内圣外王不能圆融的问题。也适应了当今世界的多元化,让传统儒学在现代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与时俱进。因此,可以说“己学”正是儒学发展到今天的最高形态,是一门上达宇宙本体,下致人伦日用的即本体即工夫即境界的超融意义的现代新儒学学派。参考文献【1】麻尧宾:“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2】麻尧宾:“己学”刍论工夫传统与儒家的为己精神【3】麻尧宾:己斋答问中庸学问法与己学构造法【4】肖知星:反求诸己的功夫【5】杜真强;李葆华:孟子的反求诸己【6】裘锡圭:谈谈“反求诸己”【7】中华文化哲学篇课堂笔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