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必修二地理期末复习提纲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2179187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必修二地理期末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鲁教版必修二地理期末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鲁教版必修二地理期末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鲁教版必修二地理期末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鲁教版必修二地理期末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教版必修二地理期末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必修二地理期末复习提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讲 人口与地理环境一、人口增长 1. 世界人口增长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从人类出现至产业革命缓慢增长;产业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迅速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爆炸性增长(迅猛增长);20世纪70年代以后-增长有所减缓。2. 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原始低速增长阶段),传统型(加速增长阶段、增长减缓阶段)和现代型(低速增长阶段)。生活地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一些土著居民的人口增长模式为原始型,表现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而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普遍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现代型),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传统型)

2、。3. 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发展。4. 能够根据一些数据判断人口增长模式。5.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的原因有:发展中国家纷纷政治独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同期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主要是因为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和家庭观念的变革。二、人口问题6.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口问题是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青少年儿童比重过大等。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加大了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不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不利于人口、经济教育、就业、环境问题的解决。所以发展中国家普遍采取计

3、划生育的人口政策。7. 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口政策是鼓励生育,并接纳海外移民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三、人口迁移8. 古代农业社会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土地开垦的吸引、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原因。二战后,永久性移民的比例减少,迁移的形式更多样化,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趋式明显。该时期社会经济因素是促使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9. 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迁移原因特 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已知开发

4、国家到未开发地区欧洲、非洲、亚洲迁往美洲和澳大利亚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亚、非、拉迁往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 10.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就业、收入等),我国古代则主要是战争。11. 当代发展中国家国内人口迁移主要体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是其最主要原因。该类迁移对人口迁出地的影响主要有加强迁出地与外界的社会、经济、文化联系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同时对人口迁入地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方面,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城市就业困难,给城市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12. 人

5、口迁移对社会经济产生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为:调节了世界人口分布和人才余缺促进了经济发展,缩小了地区差异加强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四、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13. 环境人口容量表示的是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人口的最大负荷量。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约为16亿人。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约为110亿人。14.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下所能够生存的某一物种的最大个体数。15.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有资源丰富程度(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地区开放程度(正相关)、消费水平(负相关)等。所以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一定时期内,又是相对确定的。16.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保证

6、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8-9亿人。第2讲 城市与城市化五、城市起源与城市化17. 城市起源的基本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以及社会分工。世界上第一批古老城市多诞生在大江大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上,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印度河平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18. 世界上城市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这里气温适中,降水适度,交通方便,也便于城市建设。19. 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的标志有: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7、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0. 城市化进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初期),加速阶段(中期),成熟阶段(后期),发达国家大都进入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21. 当代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点主要为: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有些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产生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及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是两个重要原因。22. 当代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主要为: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大城市规模膨胀,城市数量剧增。拉美地

8、区的大多国家城市化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23.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过快的城市化会大量占用耕地,造成水资源短缺和地面沉降等生态环境问题,同时随城市人口增长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六、城市功能区与城市空间结构24. 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有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其中住宅区是城市中占地面积最广、最基本的功能区,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和市内道路相交处,呈块状或带状。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显界限,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能兼有其他功能。25. 一些大

9、城市市中心分布着中心商务区(CBD),CBD的特征有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密集;内部分区明显。26. 北京市中心城区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了行政区,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与外滩连成一体,也是历史因素的影响。27.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导因素。不同活动的付租能力和不同地段的地租水平的差异往往决定了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0A区域为商业用地,AB区域为住宅用地,BC为工业用地28. 理解“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29. 社会因素主要影响城市住宅区的分化,如收入水平的差异,导致高级住宅和低级住宅

10、的出现。在区位上高级住宅和低级住宅存在背向发展的趋势。高级住宅一般分布在城市外缘,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并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住宅往往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30. 城市形态的类型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举例我国的成都、合肥兰州、洛阳、西宁、重庆31.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主要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和未来“田园城市”等。32. 学会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及成因。33.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大城市市中心多摩天大楼,欧洲城市中心区多为教堂,很少建现代化高楼大厦。在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11、的影响下,杭州等城市恰当地融于自然环境之中,形成“山水城市”,古代都城大多以皇宫为中心,将其摆放在城市中轴线上,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美国华盛顿的布局则体现了“民主与法制的思想”。七、城市服务功能34. 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它既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又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通常,大城市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服务级别高,服务范围大,但其数量少,彼此之间相距较远,小城市则相反。城市的服务范围经常会出现交错、重叠、嵌套现象。长三角城市体系中,上海是核心城市,居于第一层,南京和杭州是该区的副中心城市,居于第二层次。35.

12、 了解中心地理论,能在图中识别城市的等级。第3讲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八、农业区位因素36.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显著特点,因此农业生产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37.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政策等)和技术条件(如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但不同地区发展某种农业所考虑的主导因素不同,例如,古巴种植甘蔗气候(热量)。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等地区的灌溉农业水源。江南丘陵栽种茶树土壤。城郊地区发展蔬菜、肉、蛋、奶、园艺业等生产市场。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

13、出,其中市场因素,最终决定了商品农业的类型和规模。38. 学会分析农业区位条件(如右图中城镇周围发展乳牛-B、花卉-C、小麦-A三种农业)九、农业地域类型39. 结合“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了解以下六种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地区。40. 亚洲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东南亚的季风区和热带雨林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这里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劳动力充足,成为发展该类农业的有利地区之一。亚洲水稻种植业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家庭经营为生产规模小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41. 混合农业主要是种植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14、。主要分布于欧洲、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其中澳大利亚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和西南部的小麦牧羊带是混合农业的典型分布地区,其主要产品为小麦和羊毛。该地区发展小麦牧羊混合农业有以下几方面显著优点:形成了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两种生产方式,忙、闲错开,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产更灵活,对市场的适应强,经济收入稳定。在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基塘农业,是一种形式非常新颖的混合农业。42. 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以生产小麦、玉米等谷物为主,产品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这类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

15、品谷物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十分明显,其中“小麦区”和“玉米带”集中分布中部平原地区,该地区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有利区位条件有:自然条件十分成越地广人稀水陆交通便利有高度发达的工业(机械化水平高)和先进的科技保证。(注意掌握商品谷物农业、乳蓄业等在美国的分布地区)。我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营方式为国营,而发达国家一般为家庭经营。43. 乳畜业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美国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等地乳畜业比较发达。影响乳畜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是市场条件(主要是城市市场)和饲料供应条件。十、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4. 不合理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如过度砍伐森林,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会引起草场退化,甚至荒漠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采取漫灌等不合理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盐渍(碱)化。大量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广泛使用杀虫农药,会导致农产品和土壤遭受污染。第4讲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十一、工业区位因素45.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政策等。不同工业部分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各不相同:工业类型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原料指向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