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学生心理辅导.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1990078 上传时间:2024-02-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好学生心理辅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做好学生心理辅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做好学生心理辅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做好学生心理辅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做好学生心理辅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做好学生心理辅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好学生心理辅导.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做好小学生心理咨询辅导沃建中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我国人口素质优化与人口健康促进的重要课题。从个体发展历程来看,儿童青少年是个体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从现实环境来看,随着社会在科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迅速发展,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日趋复杂,这也使得他们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因此,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培养和教育的模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小学生心理咨询的基本问题合格的人才不仅应具有不可替代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这也是现代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首先,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核心。学生的整体素质主

2、要有两个方面,即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文化知识、道德品质与操作技能等都属于心理素质的范畴。我们强调的素质教育不仅仅是生活技能的训练,如唱歌、跳舞、画画活动的丰富,而更重要的是个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如个体的自我观念、求知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念等,皆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个体在工作、事业中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个体的心理素质。其次,健康的心理素质是衡量人口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从健康的角度看,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美状态”。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更要重视心理健康。人口的质量高低取

3、决于生理与心理的整体素质。再次,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也是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天,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适应国际大环境、且极具创造力。然而,目前我国的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特别是城市独生子女的心理状况并不尽如人意,沃建中等人在全国六大地区的一项研究表明,目前小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处于良好状态,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占16.4,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了4.2。因此,孩子的心理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小学生是儿童青少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不容忽视。(一)培养小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我们应确定以下这样的指导思想:1.重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

4、尤其是小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还不是很稳定,所以辅导教师一定要把年龄问题视为分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前提。2.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线。发展性的心理问题出现是具有年龄特征的,辅导教师对此应该有所认识,好在实际辅导中做到运筹帷幄。3.以学生的思维品质为核心,主要体现在解决日常问题之中。思维是能力与智力的核心,思维的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品质上。我们的研究发现,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是由于学生有限的思维水平导致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临床实践中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使许多心理问题得到解决。4.以学生的自我为出发点。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个性、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小学阶段,自我意识已经有了一定

5、程度的发展,辅导教师要重视童年经验的积累、他人的态度与评价、个体的独立意识以及自身在社会中的作用、地位、身份等在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了解了总体的指导思想后,让我们来界定一下心理健康的标准。健康是每一个人都关心和向往的。所谓健康,是指身心健全和体能充沛的一种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所指出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而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一种完好的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程度的提高,各国政府与科学界日益重视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在优化人口素质、提高人口健康程度中的独特地位。世界卫生组织在其“2000年人人享有保健”的全球性目标中不仅重

6、视防治身体疾病,而且特别强调促进人类完善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实现身心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是衡量个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它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也就是使人们在环境中健康地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张厚粲提出界定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

7、为是否能正确反映外部世界,有无明显差异;(2)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和协调性。一个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认知过程内容是否完整协调;(3)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的外部环境改变的前提,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行为是否表现出一贯性。心理健康不像生理健康那样具有比较精确的、易于度量的指标。心理学家们一般是从个体适应环境的角度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自我意识水平、情绪控制能力、挫折耐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衡量儿童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有其独有的特点。北京师范大学的沃建中教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十几年的研究,(二)

8、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1)了解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2)信任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坦然处置,并对自己的失败能正确地评价。(3)悦纳自我。对自己地外型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纳和认同。(4)控制自我。能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地情绪和行为。(5)调节自我。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行为目标、心理不平衡状态、与环境的不适应性,能及时的反馈、修正、选择、变革和调整。(6)完善自我。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7)发展自我。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发展自

9、己的人格。(8)调适自我。对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理解他人,悦纳他人,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9)设计自我。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但理想与目标能切合实际。(10)满足自我。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有了这样的标尺,沃建中认为在实践中衡量或者评判小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就有了参照物。这个标准也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方式与模式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不管是作基础教育研究的专家,还是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自己实践的基础上,都会有宝贵的心得体会。沃建中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以下六条原则:(1)平等性原则。要求老师

10、与学生平等交往,做学生的朋友,这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2)尊重性原则。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言行,尊重学生的人格。(3)鼓励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敢于暴露自己的观点,老师不加任何评价。(4)参与性原则。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到心理训练中,完成训练任务。(5)目的性原则。心理训练目标一定要根据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学生原有心理水平高,教师的目标就可随之提高,反之亦然。(6)娱乐性原则。心理训练应在学生愉快的活动中操作,只有产生愉快的体验,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沃建中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探索,也总结出来一些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渠道和方法。沃教授认为认为,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

11、的合理渠道应该是以心理活动课为主渠道,同时结合学科渗透和个别咨询辅导。这样,既能够面向全体小学生,也能够针对个别小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因为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并非是针对那些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更主要的是面对全体学生,以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为本;对于已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个别咨询与治疗。而且目前把个别的心理辅导与面向全体的心理课结合起来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趋势。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了解小学生各个方面的心理发展特点是做好小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的重要前提。沃建中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总结出了小学生心理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重要方面。下面我们就一一来介绍。(一)小学生发展中的

12、学习问题1.学习动机的发展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主体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内在动力。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起动员定向维持和调节作用。要使生学习好,就必须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动机的激发,其诱因可能来自学习活动本身获得的满足,也可能来自学习之外所获得间接的满足,前者称为学习的内部动机,后者则称为学习的外在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指向性不同,又可将学习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直接动机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动机,即对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间接动机则指向学习活动的结果。儿童的学习动机可分为四类:为了学好分数,不落人后;为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光

13、而学习;为个人前途而学习;为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利益而学习。整个小学阶段主导的学习动机是第一和第二类,低年级以第一类居多。儿童的年级越低,直接动机的作用越重要。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发生紧密联系或为学习兴趣所左右。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动机。在教学的影响下,在知识经验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发展变化着,但又有其共同的年龄特征:(1)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作业更感兴趣。(2)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

14、化。调查表明,这种学科兴趣的分化时间一般是从三年级开始的。(3)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4)游戏因素在儿童的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5)在阅读兴趣方面,一般从课内读物发展到课外读物,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6)对社会生活的兴趣在逐步的扩大和加深。2.学习态度的发展所谓学习态度,是人们对学习和与学习有关的事物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使儿童抱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也就是培养儿童对学习和与学习有关的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和情感,并能产生相应的行动。儿童对教师的态度、对班集体的态度、对作业的态度和对评分的态度是几

15、个比较重要的方面。(1)对教师的态度。低年级的儿童对教师怀有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由于自己尚不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因而教师对待儿童的态度是影响儿童学习态度的主要因素。中年级儿童逐渐对教师产生选择性的、怀疑的态度。只有那些思想作风好、教学好、对儿童有耐心、公正的教师才能赢得儿童的信任,对儿童的学习产生重大的积极的影响。(2)对作业的态度。初入学的儿童还未把作业看成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不能经常以负责任的态度来对待作业。在教师的正确教育下,儿童逐步形成对作业自觉负责的态度。(3)对集体的态度。初入学的儿童还没有形成班集体,同学之间很少互相关心。在教师的组织和教学影响下,儿童开始互相关心、互相交往

16、、互相帮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班集体。从中年级开始,儿童开始具有比较有组织的、自觉的、班集体生活,开始把自己看成是集体的一员,重视集体的舆论和评价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对学习、对集体的责任感,从而不断地提高学习质量和行为品质。(4)对评分的态度。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低年级儿童逐渐了解分数的客观意义,并树立对分数的正确态度。从中年级起,儿童开始了解学习是一种社会义务,因而把优良的分数看作是高质量地完成学习这一社会义务的客观表现。3.学习能力的发展决定儿童在学校能够成功的进行学习的因素,除了前面提及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之外,还包括学习能力这一重要的方面。小学儿童的学习能力是在教师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又是有一定发展过程的。这里只谈两个问题。(1)使学习变成儿童独立的活动。初入学的儿童还不善于真正的学习活动,要使儿童能把学习当作是一种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