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大学生物理创新竞赛章程(试.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1770672 上传时间:2022-09-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大学生物理创新竞赛章程(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西省大学生物理创新竞赛章程(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江西省大学生物理创新竞赛章程(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江西省大学生物理创新竞赛章程(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江西省大学生物理创新竞赛章程(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大学生物理创新竞赛章程(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大学生物理创新竞赛章程(试.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大学生物理创新竞赛章程(试行)(2010年11月)第一条 总则江西省大学生物理创新竞赛是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这项活动由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江西省教育厅、共青团江西省委)江西省物理学会主办,相关高校承办。2011年举办首届竞赛,此后,每年举办一届。竞赛旨在激发我省大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积极性,提高运用大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推动我省高校的大学物理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第二条 组织领导1. 江西省物理学会责成其下属机构大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负责组织本项竞赛。2. 江西省物理学会大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下设竞赛办公室,该竞赛办公室由省物理学

2、会秘书处兼任,其职责是:根据竞赛委员会关于竞赛的相关决定,负责组织竞赛、命题、评审等相关事宜的实施。第三条 竞赛程序1. 竞赛分初赛与决赛两轮,初赛只进行理论笔试。凡在校大学生(本科生、专科生、高职生、研究生)均可报名参加初赛。初赛由江西省各高校物理系或大学物理教研室负责报名并组织初赛的阅卷工作。决赛由理论决赛、实验决赛两部分组成,决赛在承办高校集中举行。2. 初赛由省命题组统一命题和制定评分标准,由竞赛办公室负责制卷。初赛笔试采用闭卷形式,试题满分150分,笔试时间3小时。考试大纲参照教育部颁发的大学物理教学基本要求(见附件1)。原则上每个学校为一个考点,每个考点的考生人数应在50人以上(含

3、50人),每个考点可设立若干个考场。本考点可推荐参加决赛的人数由江西省大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视本考点和全省参加初赛的人数确定,但参与决赛的总人数一般不超过150人。3. 决赛由理论笔试和实验竞赛两部分组成,满分150分。理论笔试由省命题组统一命题和制定评分标准,由竞赛办公室制卷。理论笔试(其中包含物理实验的理论内容)采用闭卷形式,试题满分100分,笔试时间2小时。考试大纲参照教育部的大学物理教学基本要求和理工科大学物理实验基本要求(见附件2)。决赛考场设在承办高校。实验竞赛满分50分,一般在理论笔试的当天下午1:30至5:30在承办高校的实验室进行。4. 江西省大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将在所有决赛结

4、果出来后,适时召开颁奖大会。第四条 奖励办法由江西省物理学会大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根据决赛成绩评定一、二等奖。其中一等奖20名,二等奖50名。初赛各竞赛考点可以设立三等奖,其具体人数由江西省物理学会大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确定。第五条 其它本章程由江西省物理学会大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负责解释。江西省物理学会大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2010年11月附件1:考试大纲参照教育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A类要求一、力 学1质点运动的描述、相对运动*2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变力作用下的质点动力学基本问题4质点与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5质心*、质心运动定理*6变力的功、动能定理、保守力的功、势

5、能、机械能守恒定律8刚体定轴转动定律、转动惯量10质点、刚体的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定律二、振 动 和 波1简谐运动的基本特征和表述、振动的相位、旋转矢量法2简谐运动的动力学方程3简谐运动的能量6一维简谐运动的合成、拍现象*8机械波的基本特征、平面简谐波波函数9波的能量、能流密度10惠更斯原理、波的衍射*11波的叠加、驻波、相位突变12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三、热 学1平衡态、态参量、热力学第零定律*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3准静态过程、热量和内能4热力学第一定律、典型的热力学过程6循环过程、卡诺循环、热机效率、致冷系数7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和熵增加原理*、玻尔兹曼熵关系式*9统计规律、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

6、10理想气体的内能、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11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三种统计速率13气体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四、电 磁 学1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电场强度叠加原理及其应用2静电场的高斯定理3电势、电势叠加原理4电场强度和电势的关系、静电场的环路定理5导体的静电平衡7有电介质存在时的电场*8电容9磁感应强度:毕奥萨伐尔定律、磁感应强度叠加原理10恒定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11安培定律12洛伦兹力14有磁介质存在时的磁场*15恒定电流*、电流密度和电动势*16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17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涡旋电场18自感和互感*19电场和磁场的能量20位移电流*、全电流环路定律*21麦克

7、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22电磁波的产生及基本性质*五、光 学1几何光学基本定律*2光在平面上的反射和折射*3光在球面上的反射和折射*4薄透镜*6光源、光的相干性7光程、光程差的概念8分波阵面干涉9分振幅干涉12惠更斯-菲涅耳原理13夫琅禾费单缝衍射14光栅衍射15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18光的偏振性、马吕斯定律19布儒斯特定律六、狭 义 相 对 论 力 学 基 础1迈克耳孙-莫雷实验*2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3洛伦兹坐标变换和速度变换4同时性的相对性、长度收缩和时间延缓5相对论动力学基础*七、量 子 物 理 基 础*1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2戴维孙-革末实验、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设5波函数

8、及其概率解释6不确定关系7薛定谔方程8一维无限深势阱10一维势垒、隧道效应、电子隧道显微镜11氢原子的能量和角动量量子化12电子自旋:施特恩-盖拉赫实验13泡利原理、原子的壳层结构、元素周期表附件2:理工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及其转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在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物理学展现了一系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影响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在人才的科学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9、物理学本质上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实验是科学实验的先驱,体现了大多数科学实验的共性,在实验思想、实验方法以及实验手段等方面是各学科科学实验的基础。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物理实验课是高等理工科院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必修基础课程,是本科生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物理实验课覆盖面广,具有丰富的实验思想、方法、手段,同时能提供综合性很强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它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活跃的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和适应科技发展的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实践类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的具体任务是:1. 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实验技能,

10、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基本素质,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2.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爱护公共财产的优良品德。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大学物理实验应包括普通物理实验(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实验)和近代物理实验,具体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如下:1. 掌握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处理实验数据的基本能力。(1)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能逐步学会用不确定度对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的结果进行评估。(2)处理实验

11、数据的一些常用方法,包括列表法、作图法和最小二乘法等。随着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的普及,应包括用计算机通用软件处理实验数据的基本方法。2. 掌握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例如:长度、质量、时间、热量、温度、湿度、压强、压力、电流、电压、电阻、磁感应强度、光强度、折射率、电子电荷、普朗克常量、里德堡常量等常用物理量及物性参数的测量,注意加强数字化测量技术和计算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3. 了解常用的物理实验方法,并逐步学会使用。例如:比较法、转换法、放大法、模拟法、补偿法、平衡法和干涉、衍射法,以及在近代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的广泛应用的其他方法。4. 掌握实验室常用仪器的性能,并能够正确使用。例如:

12、长度测量仪器、计时仪器、测温仪器、变阻器、电表、交直流电桥、通用示波器、低频信号发生器、分光仪、光谱仪、常用电源和光源等常用仪器。各校应根据条件,在物理实验课中逐步引进在当代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中广泛应用的现代物理技术,例如,激光技术、传感器技术、微弱信号检测技术、光电子技术、结构分析波谱技术等。5. 掌握常用的实验操作技术。例如:零位调整、水平铅直调整、光路的共轴调整、消视差调整、逐次逼近调整、根据给定的电路图正确接线、简单的电路故障检查与排除,以及在近代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中广泛应用的仪器的正确调节。6. 适当介绍物理实验史料和物理实验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知识。三、能力培养基本要求1. 独立

13、实验的能力能够通过阅读实验教材、查询有关资料和思考问题,掌握实验原理及方法、做好实验前的准备;正确使用仪器及辅助设备、独立完成实验内容、撰写合格的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逐步形成自主实验的基本能力。2. 分析与研究的能力能够融合实验原理、设计思想、实验方法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归纳与综合。掌握通过实验进行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分析与研究的能力。3.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学习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创新能力能够完成符合规范要求的设计性、综合性内容的实验,进行初

14、步的具有研究性或创意性内容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分层次教学基本要求上述教学要求,应通过开设一定数量的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或研究性实验来实现。这三类实验教学层次的学时比例建议大致分别为:60%、30%、10%(各学校可根据本校的特点和需要,做适当调整,建议综合性实验、设计性或研究性实验的学时调整幅度分别不高于25%,并含有一定比例的近代物理实验)。1. 基础性实验:主要学习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测量方法、误差与不确定度及数据处理的理论与方法等,可涉及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等各个领域的内容。此类实验为适应各

15、专业的普及性实验。2. 综合性实验:指在同一个实验中涉及到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等多个知识领域,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和技术的实验。此类实验的目的是巩固学生在基础性实验阶段的学习成果、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提高学生对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各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设置该部分实验内容(综合的程度、综合的范围、实验仪器、教学要求)。3. 设计性实验:根据给定的实验题目、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并基本独立完成全过程的实验。各校也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设置该部分实验内容(实验选题、教学要求、实验条件、独立的程度等)。4. 研究性实验:组织若干个围绕基础物理实验的课题,由学生以个体或团队的形式,以科研方式进行的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