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模式及复习策略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1629959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模式及复习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模式及复习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模式及复习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模式及复习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模式及复习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模式及复习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模式及复习策略(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模式及复习策略2012年我省将实行新课标下的3+X高考测试,我校组织教学将面临严峻挑战,仔细分析2010、2011年新课标高考试题,以及包校长下发的夯实基础,联系实际的一轮复习策略,结合我校的教研教改,特制定了2012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策略,欢迎大家探讨、指正!一、新课标高考试题分析(一)2012年高考考试范围(怎么考?考什么?)(1)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笔试、闭卷。 2、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300分。 3、试卷结构与题型:试卷包括、两卷。 第卷为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共计140分。 第卷由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

2、目的必考题和历史、地理学科的选考题组成,共计160分。试题只涉及单学科的内容,不涉及跨学科综合。 必考题为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的必修内容。政治学科还包括年度间重要时事政治;地理学科涉及初中地理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 选考内容包括地理、历史两个学科的部分选修模块。 地理学科选修模块:“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0分。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多做者只批阅第一题。 历史学科选修模块:“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5分。考生选择

3、其中一题作答,多做者只批阅第一题。 4、分值比例:政治、历史、地理科目各100分。 5、组卷: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二)考试内容与范围: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1、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的基本职能 金属货币与纸币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货币与财富 结算与信用工具 外汇和汇率 2、价格: (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供给与需求 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消费

4、者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3、消费: (1)消费及其类型: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类型 消费结构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4、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发展生产的意义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 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企业与劳动者: (1)生产的微观主体一一企业 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公司的类型 公司的组织形式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 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2)劳动者:劳动与就业劳动光荣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维护劳动者权益 6、投资与融资: (1)商业银行 利息、利率与本

5、金 储蓄存款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 商业银行的业务 (2)投资: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 股票 债券 商业保险 (3) 融资 7、个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8、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的构成 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的构成 财政收支平衡 (2)财政的作用: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 财政与宏观调整 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9、征税与纳税: (1)税收及其种类:税收 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种类 税收的作用 (2)依法纳税:纳税人 负

6、税人 依法纳税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市场与计划 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秩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宏观调控 l1、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小康社会 经济建设的要求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 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2、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跨国公司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对外开放 国际经济组织 国际经济合作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第二部分政治生活:1、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 宪

7、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2、我国的政府: (1) 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我国政府的作用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

8、原则(2)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3)政府的权威: 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 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人民代表的产生 人民代表的职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2)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国是

9、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的宗教政策 4、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 国际组织 联合国 (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 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第三部分文化生活:1、文化与生活:(1)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0、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综合国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2、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意义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创新与借鉴、融合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1、(1)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走进文化生活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体系和主要内容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社会

12、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 l、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哲学与时代精神 哲学的作用(2)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哲

13、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4)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实践: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真理: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 (10)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无限性 3、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优化方法(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7)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