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采用生物农药的行为特征 (2).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1599003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采用生物农药的行为特征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民采用生物农药的行为特征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民采用生物农药的行为特征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民采用生物农药的行为特征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民采用生物农药的行为特征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民采用生物农药的行为特征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采用生物农药的行为特征 (2).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民采用生物农药的行为特征生物农药是指可以用来防治病、虫、草、鼠害等有害生物及调节植物生长的生物体或源于生物体的各种生理活性物质。生物农药不仅具有常规农药的高活性,能大规模工厂化生产,而且专一性强,一般不杀伤天敌,不污染环境,可在田间大规模使用。长期以来,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我国农民都使用化学农药,化学农药见效快,但是环境污染大,其残留物对人体的危害也大。生物农药的出现将会大大地改善农产品的质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江苏省扬州市在交区农村推广生物农药,大力倡导发展无公害农业。对于生物农药这种新型农药的推广,农户会采取做么行为?以下从三方面加以分析。1.农民的田间用药过程在分析农民采用生物农

2、药的决策过程与田间用药过程时发现:(1)大多数农民用药前不做田间调查,对所需要防治的病虫害各类和应该防治的时间都没有计划,因此用药选择具有一定的片面性。(2)农民田间用药根据习惯,而不根据农药特点科学用药。(3)农民对农药的好坏判断只简单根据药后防治效果观察决定,不能全面反映农药的特性,特别是对相对防效优势不明显的生物农药而言,这种判定更具伤害。可见,农民田间用药习惯对于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产生了一种障碍,这也影响了农户决策行为。2.政府推广生物农药的促进机制在生物农药推广中,政府采取利用外部环境对农户决策行为进行影响,主要采取了以下两种促进机制:第一,强制性机制:由当地政府部门、农业推广机构、

3、工商、技术监督等职能部门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具体措施有:(1)对当地无公害农作物产地生产规程的监督,对使用高毒、限用、禁用农药的农民进行处罚和教育。(2)对当地流通市场进行质量检测监督,没收、销毁高残留产品,处罚销售单位和个人。(3)对农药经营销售单位进行检查监督,查处违法经营违禁农药的单位和个人。第二,激励性机制:当地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和落实相关的鼓励措施,如对应用生物农药成果的农户给予政策补贴,对农民使用生物农药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等。通过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3.影响农户农药选择决策的因素一般情况下,影响农户采用决策的因素主要涉及农民自身因素(主要包括农民的学

4、历、年龄等劳动力质量条件和对技术成果的认知等)、技术成果因素(包括生物农药产品成果和使用技术成果)和外部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相关技术服务、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等)3个方面。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于农民对采用生物农药的预期效益分析,影响农民采用生物农药的决策的行为。然而,所有的因素者必须体现在经济效益上。选择和使用农药也是农民的经济行为,因此,农民从生物农药技术中利益多少直接影响了农民采用生物农药的决策行为。只有提高农民采用技术成果的收益,才能改善农民对生物农药技术的采用决策。农民的直接经济效益主要源于两个方面:(1)病虫害防治成本相对降低;(2)优质无公害产品能实现优质优价。然而,由于生物

5、农药成果自身的特性,相对防治成本降低不明显。同时,在市场上并没有甄别机制能实现优质优价。生物农药其实也没有显著提高产量,单价没有优势,总收入也没有优势。农民对待生物农药不热心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经济的原因。使用生物农药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具有外部性。而这种收益外溢使农民在对生态环境和人们健康方面的贡献没有得到有效补偿,即使前面提到的政府鼓励机制也是先相当有即的。农民采用生物农药技术和采用传统化学农药防治技术相比,这种预期或者说农民的预期得益不能充分实现,因而影响了农民采用生物农药的决策,制约了生物农药技术的推广。思考:1.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案例材料,简述影响创新采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2.综合

6、分析生物农药发展的限制因素。3.在本案例中,你认为要促进农户有效采用生物农药,政府及有关推广部门还须在哪些方面改进工作?“121”水窖改变了山区农民的行为秦安县地处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是甘肃中部干旱县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平均年降水量在300MM左右,降水季节和农业需水季节严重错位,春旱频繁,伏旱不断。干旱缺水是制约全县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人民群众生活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山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人畜饮水十分困难,大多数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如何解决干旱缺水,保证这一地区农村尽快脱贫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一直是广大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苦苦思索的一个重大课题。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逐渐认识到秦安县这个十

7、年九旱,既无地表水,又缺乏地下水的地区,唯有积蓄雨水,发展集雨节灌农业,走旱作农业之路才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基于这样的思路,秦安县委和政府在中央、省、市的大力扶持下,确立了着眼于天然降水和节约用水,走出了推广“121”雨水集流及节灌技术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发展特色庭院经济这样一条成功之路。“121”雨水集流工程是指每个农户建设1块100M2左右的雨水集流面,修建2眼30M2左右的蓄水窖,配套1处庭院经济,除解决人畜饮水外,用点浇、点灌、等节水措施,进行庭院经济作物的灌溉。由于集雨水窖构造简单、见效快,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大,再加上推广措施得力,在全县干旱山区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在

8、多年连续的大旱中,发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广大群众已把集雨节灌工程作为干旱山区治旱兴农的抗旱新途径,作为发展旱作农业的希望之路,群众称之为“救命工程”和“扶贫工程”。1.“121”雨水集流技术的推广措施创新(1)党、政、技齐抓共管,层层落实任务和责任。县里专门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任正副指挥,水电局、农牧局等有关部门参加的集雨节灌工程指挥部,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由水利、农技部门具体实施,形成了县乡两级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技术部门全力抓,其他部门配合抓的上下联动的指挥协调及实施网络。同时全面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县、乡、村逐级签订责任书,进行严格的检查评比和考核。在工作中

9、做到规划、任务、技术、物资、责任五到位,及时准确地完成了施工规划、技术培训、物资供应和质量检查,使全县兴建的集雨节灌工程合格率达到100%。(2)抓好典型样板建设,用事实教育农民。为了把“121”雨水集流工程人畜饮水的成功经验延伸扩展到集雨节灌农业,解决降水和需水时间的错位和农民的温饱问题。首先抓了一个村人饮、集雨节灌综合示范点和彭洼三村千亩集雨节灌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成功经验之后,多次组织乡、村、村民组三级干部和骨干村民参观学习,印发宣传资料,宣传先进经验,用典型教育农民,用事实说服农民,服效益诱导农民,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出现了乡里要任务,村里争任务,农民抢任务的良好势头。县里因势

10、利导重点抓境内5条主要公路沿线的水窖建设和百亩以上连片集雨节灌工程样板,推动了该项技术成果推广向高起点、高质量、高层次发展。(3)全社会动员,建立激励机制,争取多渠道筹资。在解决资金的筹措方面,主要采取了三条有力措施:一是在坚持以农民自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前提下,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争取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筹资,大力支持集雨节灌工程。二是建立激励机制,采用公开补助办法,实行点上多补、多干多补、少干少补、先干先补、不干不补的激励政策,鼓励早干多干、受益的政策,让群众无所顾忌,放手发展。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农民兴建集雨节灌工程的积极性。(4)抓好技术骨干培训,建立专业化技术服务网络。

11、在技术服务方面,层层开展技术培训,从点上抓起、在面上突破、向全县延伸,县农技中心、水电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提供全程化服务。采用县培训到乡、乡培训到村的办法,以各种用途的水窖及配套建设的验收标准及质量管理、集雨节灌实施方案、技术规程为基本内容,举办县、乡两级培训班,培训骨干3000余人,树立示范户3000多户,建立了一支农民技术员队伍,形成了技术服务网络。2.“121”雨水集流技术的推广,促进了山区农民行为的变革(1)促进了种植结构的调整,改变了当地农民自古以来自给自足生产方式,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发展。随着集雨水窖建设的发展,带动了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打破了干

12、旱山区的传统单一的种植向度和粗放的经营方式,从开始种植水量西红柿、茄子等蔬菜,使山区农民逐渐挣脱了自给自足中农经济意识的束缚,开始接触市场,研究市场和经营市场。(2)改变了千年的生活习惯,促进了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和农村文明建设。雨水集流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变了当地农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促进了农村文明建设,主要表现在:一是改善了农民饮水卫生条件,减少了疾病,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二是改变了山区农村的卫生习惯,实现了被服换洗,庭院能够扫得干干净净,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家畜实行圈养,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建设。(3)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增加了经济效益,走畜多、肥多、粮多的良性循环路子。过去由于长年缺水,为保

13、证人的基本生活用水,养殖业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养牛为耕田,养鸡为换盐,养猪为过年”是山区养殖业及农民思想的真实写照。集雨水窖建成后,农民充分利用窖水发展养殖业。全县已有很多村成了规模养殖村和百头规模养殖场,越来越多的畜产品走向市场,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农业生产开始走上畜多、肥多、粮增产的良性循环的路子,形成了发展养殖业、增加肥料、改良土壤,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持续发展新模式。(4)集雨补灌提高了果、菜质量,在市场上卖到了好价格,培养了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山区80%以上的集雨水窖安排在果、菜园周围,补灌果园面积10万多亩,由于山区光热条件好,远离城市,纯雨水灌溉秦安水蜜桃、苹果、杏、花椒等特

14、色果品,色、味俱佳,是公认的无污染绿色食品,在市场上很受青睐,价格连年看好。思考:1.案例中“121”的含义是什么?2.分析“121”雨水集流科技成果能够迅速推广的原因。3.“121”雨水集流及节灌技术的推广影响了农民哪些方面的行为?承包“四荒地”后农民的行为变化分析“四荒地”是指农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包括荒地、荒沙、荒草和荒水等未利用地。四川省雅安市大兴镇龙溪村处于城市近郊,是一个以加工和打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社区,四周“四荒地”的开发和利用一直未引起村民的重视。黄某原是邻村人,前些年通过经营羽绒服积累了一些资金,因常年在外做生意,接受了不少开发利用当地资源的新观念,敏锐的眼光

15、使他盯上了龙溪村的部分荒山。后经过龙溪村2/3以上村民表决赞同,他承包下龙溪村34hm2荒山,承包期限30年,承包费18000元,一次性给清。承包荒山后,黄某迁移到龙溪村,将房屋修筑在他承包开发的荒山脚下。在承包“四荒地”以来的8年中,他一边继续经营羽绒服,一边用经营羽绒服所挣的钱投入到“四荒地”的开发中。对“四荒地”的开发,不但使他获得了丰厚了经济效益,也引起了他本人及其周围农民以下几个方面的行为改变。1.土地经营理念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的转变大兴镇人均耕地只有0.6亩,以前全镇的人都不以土地经营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他们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经营建筑业,后来转到羽绒服产业。大多数村民,包括黄某,

16、经营土地都是典型的自然经济。一个农户不多的土地经常被分成了很多小块,分别种了粮食、蔬菜和饲料,在土地上基本没有什么资金投入,也不进行产量和效益核算。但承包“四荒地”后的黄某,一次投入和其后的管理费用,都是明明白白的现金。这使得他不仅要对产量产值进行认真核算,同时也要对雇工工资、贷款利息等进行专业化管理。为了提高产出,黄某尝试引进了一些经济作物,并且进行了精心试验。通过8年的开发利用,整个承包地一改以前的荒芜,呈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荒山上的经济作物已渐成规模,麻竹早已成片,毛竹也渐成材。在砍伐掉经济价值低的其他林木后,杉木的长势很好。经过悉心照料,种植的中药材杜仲、秃叶黄柏、厚柏也长执良好。2.产权意识的出现“四荒地”使用权的流转使其所有权、使用权、受益权、转让权发生变化。从而使“四荒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产权关系更明晰。获取“四荒地”较长时间的使用权,增加了承包当事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