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docx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1267522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融冷峻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二、运用引申和联想,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领会颂歌与悲歌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从阿里的恶劣环境导入新课。(这样导入课文,为师生共同学习探讨这篇课文设置了切合教学主旨的语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更深刻领会红柳那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其伟大的贡献,更会为红柳后来的悲惨下场而从内心里发出悲叹。)同学们如果这几天有看天气预报的话,就知道在北京最近经常有一种现象:沙尘暴,现在的北京人正在饱受风沙之苦。这些沙尘绝大部

2、分来自蒙古、内蒙古。为什么会引起这种现象呢?沙尘暴现象与气候有很大的关系,但直接原因还是人为无限度地过量开发砍伐、耕种、放牧等不合理活动,破坏了植被。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成为人类的共识也就是短短的这一二十年时间。过去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肆意地破坏环境以致今天受到环境的报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描述三十年前人们破坏环境的行为。文章所叙述的情节是发生在阿里,本文的作者毕淑敏d在描述她第一次16岁时到阿里的行程时,说她从北京坐火车出发,坐完了火车又坐汽车,光坐汽车就花了她12天的时间,在后来6天的时间里,她坐在车里的感觉是汽车不是向地面上的哪个方向行驶了,而是向“天上”爬去。为什么毕淑敏感

3、觉是向天上爬去,我们从课文的第一句就了解到:阿里平均海拔5000米,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也只有5000左右,所以阿里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世界的第三极”,把它与南极、北极相并列,我们可想见那里的自然条件是怎样的呢?自然环境特别极端,特别恶劣,酷冷,缺氧。在这样的环境里,连人生存生活都有些困难。我记得在02年的读者杂志里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军嫂带着5岁的孩子去探望她在驻守在西藏的丈夫,结果由于西藏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孩子还没有见到她的爸爸就离开了人世。在阿里这样的恶劣的条件下,人生存都有些困难。但这里竟然生存着一种植物红柳。在这个地方有植物有绿色,那就和我们见到的绿色的意义不一样

4、了,它就不仅是生命,更是顽强生命的象征了。可是,当时人们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更为了缺乏环保意识而亲手毁灭了他们生活中唯一的绿树。三十年后毕淑敏以而深沉的笔调为我们唱了一曲有关红柳的颂歌,但更是一曲悲歌。(板书:颂歌、悲歌)下面我们共同欣赏作者用心写出的这首歌,并思考:1、红柳树是什么样子的?2、为什么说这是一首颂歌,作者在歌颂什么?3、这首悲歌悲叹的是什么? (师生齐读,约十分钟) 二、师生共同研读课文:1、红柳是什么样子,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明确: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酷寒和缺氧微笑。 2、这是属于什么表达方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属

5、于描写(叙述是记叙人物的行为、经历或事情的经过;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特征等具体细致地描绘出来。)另外,“微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3、为什么这里要用拟人?对什么微笑?作者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歌颂红柳树顽强的生命力。 4、它顽强的生命力什么地方体现了? 明确:它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廖寂”。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红柳还能“对着高原和酷寒微笑”。 “微笑”一词写活了红柳树面对酷寒和缺氧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表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它顽强的生命力还表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1)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

6、株红柳。(人冷的时候会缩成一团,但红柳没有)(2)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如果生存很困难,畏惧严寒和缺氧的时候,可能就战栗不已,不敢往前迈一步,人就是这样,但红柳不是这样,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它却是在不断在扩展在着自己的势力,延续着自己的生命)(3) “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的如同钢筋混凝土。” (把植物比作金属)(4) “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棵傲然不屈的英魂。” (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它不是一下子屈服,化成灰烬,而是仍然保持着它最初的生命的状态,这也体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5)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

7、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巨型根雕(6) “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 5、这些都是歌颂红柳顽强精神的,文章是不是还歌颂了它的别的精神?明确:奉献精神,它可以固住泥沙,保护生态环境。 6、哪些语句描写了红柳在固定流沙方面的表现?也就是说红柳固沙的力量怎样?打个拟人,他在履行他的职责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所固住流沙的数量以及固定的质量,是否牢固,风是否容易把它们分开呢?(1)第12段“一座结实的沙丘”“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第14段“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第15段“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以及这段描写挖掘红柳工作量之大第19段:被掘走

8、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从另一个侧面写,红柳是深深地嵌在在沙丘之中)诵读以上所说的语句6、小结:环境如此恶劣,红柳这个高原上的精灵,顽强地生存着,更重要地是它以自己强大的根系固定住了流沙,无私的为人们做出自己的奉献,,这就是作者为红柳写的颂歌,这样的精灵自己以它自己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下来是毫无问题的,另一方面,它为人类做贡献人们理所当然应该珍惜爱护它。可是,是不是这样呢?不是,其实作者在歌颂的同时,就已预示了其结局,哪句话暗示了其结局? 明确:“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曾以为”暗示了红柳的悲剧,为下文埋下了伏

9、笔。那么作者认为可悲的是什么? 明确:红柳树惨痛的悲剧。 7、能固住泥沙,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树,给高原带来生命的希望的树,最后却被挖掉了,这无疑是一出悲剧,但可悲的仅是这些吗?作者为红柳被挖掉感到痛心,但她更痛心的是什么呢?(可以提示司务长所说的话)(同学讨论2分钟) 明确:更可悲的是人们亲手毁灭了这离太阳最近的树,破坏了生态环境。 而且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小结: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领会“颂歌”。学生对颂歌理解体会得透彻,就会由衷地对人们后来的愚蠢行为发出悲叹,从而增强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以及保护环境的忧患意识。布置作业:1、从课文哪些地方推断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2、颂歌和悲歌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就某个与生态环境有关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板书:离太阳最近的树毕淑敏顽强生命力衬托、强化强 颂歌悲歌伟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