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常记溪亭日暮)4.docx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1245939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梦(常记溪亭日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如梦(常记溪亭日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如梦(常记溪亭日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如梦(常记溪亭日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如梦(常记溪亭日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梦(常记溪亭日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梦(常记溪亭日暮)4.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 李清照 合肥市长丰县实验高级中学 石玉雅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中国古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欣赏诗歌的能力。但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往往存在程式化的理解,缺少结合文意的正确解读。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积累古诗词,教给学生从原生态中领略生动的经典神韵的方法。教学目标: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情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如梦令主要内容,体会蕴含的生活气息和欢快的旋律。难点:结合文本多角度的了解李清照的诗词风格以及折射出的性格特点,明白经典神韵来自于原生态的感悟。学习方法:

2、1熟读全词,结合课文下注解理解大意。 2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作者感情。 3结合预习题逐步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这首词的特点。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如梦令学生齐读课题。师:在学习这首词的时候,我们要开动所有的官能,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思考,用心想象。二、了解词与作者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如梦令”。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

3、,后期多悲叹身世,寓故国黍离之悲,情调感伤。给辛稼轩、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 李清照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被称为“易安体”。现传漱玉词。三、朗读并感知内容(一)用课件出示课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1、学生自己读词,把字音读准,把词读正确、流利。2、配乐朗诵,学生倾听,初步感知内容。3、检测初读情况。注意提示字音,如“兴”是多音字,在这里读xng。指名诵读,师生评议。全班齐读。(二)再读,理解内容1、学生借助注释自己学词,理解词的意思。2、小组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1)你读懂了哪句?(2)哪里你

4、还不能理解?4、指名说说这首词的意思。参考:还时常记得游溪亭,玩到日黑天暮,醉酒忘记归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误入藕花的深处。大家急忙划呀划,荷深不见路,惊起了满滩的鸥鹭。四、品读,想象1、思考与讨论(大家分四组完成下面的任务)(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 具体什么时间?分别从词中哪个词语可看出?(夏季、黄昏) (“藕花”“日暮”)(2)哪个词说明是在回忆往事?哪个字说明这件事难忘?(常记) (常)(3)词人一日出游,心情如何?从哪个词可看出?(愉快.欢乐) (沉醉)(4)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2、古人有“诗中有画”的说法,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5、甚至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读读这首词,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画面一:“溪亭日暮”(1)指名读第一、二句。(2)“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来? 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小溪边有座亭子,诗人就站在亭子里面看日落。 师引导学生用更多的词句来描述这一美好的画面。指名读这两句。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候,词人会在溪边亭子里干什么呢?生各抒己见:饮酒作诗,欣赏美景再次深情朗读第一、二句。画面二:“藕花深处”(1)说说你对“藕花深处”的理解?想象荷叶茂密,荷花多,花香浓。还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有关“荷”的诗句来体会。(2)展开讨论:为何会误入“藕花深处”?(3)深情朗读。画

6、面三:“一滩鸥鹭”(1)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想象词人急切的心情,溪水声,划船的“哗哗”声,仿佛看到了一群鸥鹭被惊起,飞入 夜幕中,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2)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朗读这几句。3、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生各抒己见,教师根据交流的情况提炼出几个词:“记、兴、醉”。4、重点讨论“醉”字。词人为何而醉?是香醇的美酒,更是那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愉悦的心情,令词人“沉醉”而“不知归路”。五、回顾总结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操。六、拓展延伸:

7、 说说各自喜欢这首词的原因七、比较阅读,深入体会1、师出示李清照如梦令另外一首: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比较两首词有何异同。相同:都提到了“醉”。 不同:两首词的时间、地点、景物、人物都不同,心境也不同。虽然都“醉”,课文这一首是因美景、心情陶醉,后一首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而“常记溪亭日暮”之情景,是追忆美好快乐的时光。2、对比朗读,读出感情。3、指导背诵。可以多种形式进行。八、布置作业1、背诵这两首词2、继续积累李清照诗词。板书设计:如梦令溪亭日暮品藕花深处一滩鸥鹭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操 课后反思:这节课总体来说,完成了预设。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两首如梦令,应该对李清照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知道李清照在历史上是一个鲜活的人物。她活得很自我,活得很真实。教给学生通过古诗词,立体的、多角度了解人物的方法。这节课的不足也较明显。总结学习的一个环节处理有些粗糙,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享学习成果学生人数还是有些少,其次是个性化的朗读落实不好。今后在这方面要加强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