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1220437 上传时间:2024-03-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句容市行香中学 李菊香【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2、体会事里藏乾坤的“诗家之史”特点,感受心忧天下的“诗中圣人”形象。3、能通过诵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独特体会。【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杜甫人生中“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此时的作品是由本身的苦难,黎民的苦难,社会的苦难共同酝酿的,鲜明地体现着诗歌记史的特点。此诗叙述了草屋被狂风吹破的事,在疾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亲身体验着困窘难熬的苦楚,脑海却翻腾的是战乱给天下寒士带来的不幸和荼毒,“古仁人”情怀的表露鲜明而强烈。因此,本课的教学内容为深读探究诗歌中描绘的“安史之乱”之下,天下人的生活场景(即

2、对“诗史”的研读),在此基础上升华出“穷年忧黎元”的诗中圣哲形象(即对“诗圣”的研读)。【学习重点】通过深读文本,体会事里藏乾坤的“诗家之史”特点,感受心忧天下的“诗中圣人”形象。【学习难点】能通过诵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独特体会。【学习方法】研读探究 对话 诵读 【学习准备】 1、借助书下注释或参考书,读准字词,理解诗歌内容; 2、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课今天我们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1、一提到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不是会有与他相关的内容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一说。提示:积累的重要性,积累作品、人物的生平知识,后人的评价等;注意引导学生走向本节课的切点

3、。生成反馈:学生对杜甫总的印象的确集中在这两个词上,可见从这两个词入手的确是解读杜甫诗歌的一个切口。两个尊称的板书。诗史 诗圣2、哪位同学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那是最好不过了。生说,教师评价,板书。预设:诗史,是对杜甫诗歌的评价,是指杜甫的诗歌记录了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 诗圣,是对杜甫的评价,是指他是诗人中的圣哲。生成反馈:从发言的几个学生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诗圣”的理解都是从他的诗歌的艺术成就角度来谈的,这一点可以为课末的总结照应,这个照应拉的有点长,教师要把握好。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后期作品中的名篇,我们单从诗歌题目来看,你认为它反映出当时的历史和诗人情怀了吗?注意

4、:这个问题最终的问法要根据前面学生对“诗史”“诗圣”这两个词的理解来组织。对话引导:分析题意茅屋被秋风吹破了。 从题目来看,似乎只是说了一件平常事,下面我们到诗中读读品品,品品读读。二、 品读1、 初读,准确无误。课代表领读,点评,示范。教师正音,总结:准确无误是读诗的基础。2、 深读,窥见历史。(1)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史史,记事者也。从题目中看到的这件平常事,让我们窥见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呢?引导激励:杜甫是一个以诗写史的高手,我们如果能从诗句中解读出当时的历史现状,那就是以诗解史的高手。研读诗歌,做好批注,思考后和学习伙伴交流,看看哪一组窥见的历史与当时的史实是最接近的。学生解读文本,教师引

5、导。预设:这部分是全课的重心,解读的点是:杜甫生活的艰辛、孤苦、无奈、无助,天下百姓生活同样的艰辛、孤苦、无奈。无助。注意根据学生的品读引导评价,深入启发,指导朗读。生成反馈:学生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关键字,教师对课堂生成要学会取舍,尤其是赛课的时候。(2) 出示旧唐书中的内容对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预设:1、尽量挖掘资料的价值,在证明教学内容的同时,若能拓展,延伸是最好的; 2、引导学生体会“杜甫以诗记史,一般是从常人凡事入手,诗里藏乾坤”; 3、杜甫的诗是写个人,也是写天下。生成反馈:学生能体会到杜甫诗歌的内容与旧唐书的记载有吻合之处,也能感

6、知到史书记载比较宏观,杜甫诗歌的记录从生活实际,从个人生活出发。更有学生提到,史书可能是事后补记,诗歌是即兴书写,所以感情会更浓烈些。教师要注意引导,并适时出示预设的资料,对学生鼓励、肯定。出示:环溪诗话评杜甫的诗:“常人作诗,但说的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谓妙矣。(3) 杜甫及当时天下百姓的这一生活现实状况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预设:补充介绍安史之乱,由学生说说,教师补充。“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的转折点,更是杜甫人生的转折点,这个一生秉承“儒家思想”担着“穷年忧黎元”使命的诗人,在安史之乱中备受生活的碾压和荼毒,可这根苦藤上缺在历史的剥离中结出了一

7、枚壮硕的果实诞生“诗史”。(4) 杜甫写诗也是为了像史官一样记录历史吗?预设:诗歌言情。学生根据前一环节的深度应该能体会到诗人流露的情感。3、 诵读,体验情怀(1) 你认为这首诗歌哪些诗句清晰而强烈的表达着自己的情感?预设:引导学生转移学习内容,过渡到最后抒情段的品读。(2) 品读诗句,细细体悟,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预设:最后一段是一个情感的跳跃段,前面表面是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描绘,对自己处境的忧叹,最后一段从“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字字句句都是对百姓生活的祈求,把我放在了最后。“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放在了段末,思想和情感的用意可见一斑。其中“安

8、得”“呜呼”“何时”这些词也表现出对这种理想生活不能实现的哀叹。生成反馈:以上的预设,学生大多能体会到,教师把学生零碎的体会要串联起来,注意“突兀”这一词的引导,古今异义造成了理解的偏差。(3) 最后一段的诵读指导。学生自由读,学生归纳经验,教师板书。1、给情感找到落脚点;2、语速的调整,语调的高低,语气的缓急;3、假想角色,转换身份;4、配乐,重复语句,态势语等教师示范朗读,补充朗诵方法。借鉴方法,学生组内诵读。齐诵。预设:通过轻重缓急,拖沓重复,配乐态势等方法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从读懂到懂读,这是一个质变,是一个进进出出的过程。只是最后的时间没有把握好。附:板书设计 个人 天下人(忧愁、希望、无奈)博大胸怀 诗圣 小事 天下事(动荡、困窘)安史之乱 诗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