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基本句式.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1102543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基本句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文言文基本句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文言文基本句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文言文基本句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文言文基本句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基本句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基本句式.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基本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必定或否认,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往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必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紧急生死之秋

2、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荣华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必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类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有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

3、人以打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表达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行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刻舟求剑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合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往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

4、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早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记,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后代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常用文言虚词(25个)一、之1. 用作代词能够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可以尽其材,鸣之而不可以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5、2. 用作助词(一)构造助词,定语的标记。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可以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二)构造助词,宾语前置的标记。用在被提早的宾语以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以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构造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撤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偏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端,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

6、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莫非”、“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此中的”,后边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三、以1. 用作介词表示依赖,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依照”。例

7、: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但是方以长(墨池记)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由,可译为“因”,“因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3. 用作副词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四、于1. 表示对象,译为“对,关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2. 表示地方,译为“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

8、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4. 表示地方,译为“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5. 放在形容词以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五、而1. 表示并列,相当于“并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勤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但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结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康肃笑

9、而遣之。(卖油翁)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六、则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表示假定关系,可译为“假如”,“那么”。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例:余则蕴袍敝衣处此间。(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七、者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址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由”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 2

10、)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例:或异两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2助词用在判断句或陈说句的主语后,表示停留,不译。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说句的主语后,表停留。)(愚公移山)八、也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2句末语气词,表陈说语气,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3句末语气词,表叹息语气,可译为“啊”等。此诚紧急生死之秋也。

11、(出师表)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若为人佣耕,何荣华也(陈涉世家)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留,以惹起下文。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九、焉1.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十、因1. 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2.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由、依照、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依赖”、“依赖”。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3. 介词,可译为“依据”、“依照”。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4. 副词

12、,可译为“所以”。例:因认为号焉。(五柳先生传)/而因以及乎其迹。(墨池记)十一、且1. 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快要”。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临时”、“姑且”。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何况”。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退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并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十二、乃1副词( 1)可译为“居然”。例:乃不知有汉,不论魏晋。(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例:乃重建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