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7生物与环境.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086369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7生物与环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考点7生物与环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考点7生物与环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考点7生物与环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考点7生物与环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点7生物与环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7生物与环境.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考点7 生物与环境一、选择题1(2010全国卷T5)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D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命题立意】本题以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为基础,综合考查学生的识图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思路点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能量绝对不能循环利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实现多级利用,但不是循环利用。【规范解

2、答】选C。流经此农业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微生物也能利用,A正确;在此农业生态系统中,由于农作物的多途径利用,能量得以高效利用,B正确;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物质得以循环利用,但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都不会循环利用,C错误;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利用的是粪便和农作物秸秆中的物质,属于分解者,D正确。2. (2010全国卷T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C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D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命题立意】本题

3、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体现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及功能,主要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思路点拨】(1)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比一般的生态系统结构简单。(2)水分较多的地方,生态系统一般比较复杂,微生物代谢一般较旺盛。【规范解答】选C。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多,群落结构也复杂,A项正确;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一定结构的主要原因为: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即环境条件分别不均匀造成的,B项正确;我国南方气温较北方高,南方热

4、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强,C项错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需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而植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又可重新回归大气,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3.(2010四川高考T30)某石质海滩的潮间带由大小不一的水坑和水坑间的凸出基质两类环境组成,主要生长着浒苔、角叉苔等海藻和滨螺、岸蟹等动物。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为食,其主要天敌是海鸥。(1)有人选择大小、深度相似的两个自然水坑(A、B),把B坑中的全部滨螺(233只)捉出,移入几乎无滨螺的A坑,研究滨螺对海藻及岸蟹种群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图A中浒苔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从种间关

5、系角度看,浒苔和角叉苔是_关系。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_海藻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研究发现,此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而另一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则相反。请据此解释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数量较多的原因:_本研究涉及到的生物构成的最长食物链为_ (2)通过对水坑和凸出基质这两类微型生态系统中滨螺密度和海藻物种数的调查,绘制成图C。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优先保护的是_生态系统,这种保护措施属于_。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_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命题立意】本题以石质海滩的潮间带为背景材料,通过实验将生态学多个知识点有机整合在一起

6、,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分析推理等多种能力。【思路点拨】A坑移入滨螺后浒苔急剧下降 滨螺可以捕食浒苔B坑移出滨螺后,浒苔急剧升高【规范解答】(1)从图A、图B可知:A坑移入滨螺后浒苔急剧下降,而B坑移出滨螺后,浒苔急剧升高,说明滨螺可以捕食浒苔;根据B图,浒苔急剧升高时角叉苔急剧下降,说明二者是竞争关系。从图示可以看出岸蟹与浒苔呈正相关(二者关系:A图同降,B图同升)。根据题意,B坑中滨螺移出前数量较多的原因是:B坑中浒苔原本不占优势,该环境不利于岸蟹躲避海鸥的捕食,因而岸蟹数量少。由于岸蟹捕食滨螺,岸蟹少则滨螺多。本实验涉及的最长食物链为:浒苔滨螺岸蟹海鸥。(2)由图C可知,在一定范围内,

7、随凸出基质的增加,海藻物种数增加。海藻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生产者越多,越有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需要优先保护凸出基质生态系统。这属于就地保护。从图可知,滨螺密度长期保持100200只/m2(较高水平)时,水坑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参考答案】(1)被滨螺捕食 竞争 浒苔 B坑中浒苔少不占优势,该环境不利于岸蟹躲避海鸥的捕食,因而岸蟹数量少;由于(天敌)岸蟹数量少,滨螺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所以数量多浒苔滨螺岸蟹海鸥(2)凸出基质 就地保护 水坑4.(2010重庆高考T31 II)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

8、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图中曲线A所示。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和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结构。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

9、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代表类似。【命题立意】本题以图表和实验过程为载体,通过比较分析,主要考查识图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思路点拨】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乙均为“S”型增长甲种数量变化为曲线AC为乙的种群增长曲线;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F曲线表示乙种数量变化甲、乙存在竞争关系B表示甲数量变化;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乙、丙不构成竞争关系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乙、丙对应曲线应为D、E。【规范解答】根据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置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曲线为A,则C为乙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型增长,且该判断应结合组3来进行);根据组2,甲

10、、乙存在竞争关系,因此F表示乙种数量变化,则B表示甲种数量变化;根据组3,甲、乙在容器中上、下分层分布,不构成竞争关系,但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则甲、乙对应曲线应为D、E。(1)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乙种对应曲线是C, 40天时,其达到K值,为600,因此种群密度为600/20=30(只/mL)。(2)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由于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不构成竞争关系,其关系类似图中的D和E。由于两者是同一地域中地形等因素引起的分布不同,因此二者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根据“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说明二者构成竞争关系,类

11、似组2情况,即与曲线B、F类似。【参考答案】(1)出生率 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 30只/mL (2)D和E 水平 B和F【类题拓展】捕食图像和竞争图像的比较捕食图像的特点是两种生物个体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加者先减少,为被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为捕食者。被捕食者图像的最高点高于捕食者。竞争图像的特点是两种生物开始时个体数量为“同步变化”,以后则“你死我活”。如图所示: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A、B起点相同,为同一营养级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变化。A、B起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量(能量)存在差异,不在同一营养级羊与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