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孤独之旅3.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0863314 上传时间:2022-09-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孤独之旅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4、孤独之旅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4、孤独之旅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4、孤独之旅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孤独之旅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孤独之旅3.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新课标言,阅读是学生的一种创新性和探究性的过程。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独立的体验、理解、欣赏、评价。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从少年的视角进行本文解读,感受成长的故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积累“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等词语。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能力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主题。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坚定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学重点: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

2、来体验、品味孤独,指导学生勇敢面对孤独,健康成长。学习方法1、朗读法:学生通过朗读,在诵读中进入作品意境,理解主人公情感。2、圈点批注法:圈点批注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对于知识来讲也有助于知识的巩固。3、自主学习法: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同时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学生应该是自主学习在前,因此我预先设计了讲学案,学生自己完成,解决简单问题如:生字词、作家、情节等。将课堂时间更有效化。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营造氛围同学们,我们先来谈一个话题一个关于孤独的话题,你们有过孤独的经历和感受吗?说一说,让我们也体会一下。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有人说,孤独是一朵鲜花,让生命更灿烂,

3、因为它除去了浮躁、怯懦,造就的是坚强。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路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独生活吧。这篇文章出自曹文轩的草房子,题目孤独之旅是作者后来加的,那这个题目到底有着怎样的含义?让我们从文中去寻找答案。二、 初读文章,感受孤独(不堪孤独之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边读边勾画文中能让你感受到杜小康孤独的文字。师生交流孤独12段: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师:杜家父子所处的环境空旷,后面尚未知的一切事情,都无可依靠,能靠的只有他们自己了,从那一刻开始,孤独开始漫上心头。(注意重音,读出杜小康的孤独)1

4、3段: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师:环境孤寂冷清,衬托出父子俩孤独茫然的心绪。17-19段:杜小康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 等杜小康终于有了倦意,躺到船舱里的席子上。 以后的几天,都是这一天的重复。师:将第一小句改变一下语序。然而杜小康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这不可能。再读,有何不同?(原句更能突出环境的空寂,烘托出杜小康的孤独)21段: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师:绿色的海洋似乎

5、可以轻易地将渺小的杜小康吞没,无限的芦苇,将他重重包围,他已透不出气,环境越庞大,他自己就越显得小,越孤单。26段: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师:将黑体字去掉,再读。 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挨着父亲,并且不能入睡。原句更能突出杜小康心中的害怕,恐慌,此时,父亲是他唯一的依靠。29段: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什么了。他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

6、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什么,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师:对比的写法。在这里,杜小康几乎找不到人交流,小说中这样写杜小康父子干巴巴的对话:“饱了吗?”“饱了。”“你饱了吗?”“我也饱了。”“就在河里洗碗?”“就在河里洗碗。”“困吗?”“不困。”(请两名同学演绎父子俩的对话,感受生活的单调、乏味)师:这是一种无人可见的孤独,无话可说的孤独。孩子喜欢热闹,而此时杜小康却仿佛被世界抛弃了般饱尝着寂寞、单调。下面我们将这一段的人称变化一下(变成第一人称),再朗读一遍,让我

7、们再次设身处地的感受杜小康的孤独。与这种孤独相比,我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什么了。我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我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我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我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什么,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三、跳读课文,承受孤独(承受孤独之艰)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经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既然不能回避,那就学着去适应吧。细读文本,找一找文中哪个地方可看出他们父

8、子俩正在慢慢适应孤独?33段: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再补充类似的环境)他们已习惯于孤独,孤独于他们而言,已经不再陌生了。现在,杜小康因为接受了孤独,他慢慢的学着去适应“浮云”“芦荡”“炊烟”这些极具有孤独感的景色了。这些在他的眼里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了,因此,恐慌也少了,但随之而来的确是一场更大的磨难,那是什么?四、细读课文,享受孤独(享受孤独之味)请同学们从文章的36段读起一直读到文章的末尾,思考: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38段:坚强、勇敢、有责任心。40-41段: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

9、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师:把“吧”去掉,将句号改成问号,行不行?还是分头去找?改了之后表现不出杜小康的勇敢、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再改:还是分头去找吧!(再将句号改成叹号)句号更能表现出此时的杜小康面对恶劣环境时的镇定、平静。此时的杜小康,饱尝雨夜寻鸭的磨难,但是很平静,很从容,没有大喜大悲,从这一点上可以说,杜小康真的成熟了。师:在危急时刻,紧要关头,杜小康勇敢的担当了本属于父亲的责任,他真的长大了,成熟了。44段:杜小康突然感到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师:同学们看清楚了,是累极了,不是怕极了。暴风雨成了杜

10、小康成长的催生力量,面对极其可怕的暴风雨,杜小康的搏斗表现出了成人般的勇气和坚强。鸭子对主人的依赖,也折射出了杜小康的成长。47段: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环境描写)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师:你觉得他嚼出了怎样的味道?(甜中带涩,甜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真正成长了产生的甜蜜感,有一点苦涩是因为他经历了一些暴风雨的袭击)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师:杜小康长大了,那么我们说,这仅仅只是一趟放鸭之旅或者是孤独之旅吗?它更是一趟成长之旅。跟着杜小康一起长大的还有什么呢?鸭子们也长大了。51段:八月的一

11、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师:我们不妨来改一改杜小康的话,颠倒一下位置。“爸!蛋!鸭下蛋了!鸭蛋!”有何不同?师:杜小康发现鸭蛋后更多的是惊喜,因为鸭蛋是杜小康所有在孤独和痛苦中付出代价后的收获,所以他的惊喜甚至有些语无伦次。师:当杜小康用双手捧起那温热的鸭蛋的时候,他不再是杜小康了,更不再是杜放鸭或者杜孤独了,他成了杜收获了。回望成长背后那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杜小康最该感谢的是什么?孤独。 总结:曹文轩他是这样评价孤独的,“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

12、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曹文轩” 是的,孤独是文章的主旋律,也是杜小康这趟放鸭之旅的生活底色,是他成长的主要原因。这一段孤独的旅程成为了杜小康人生道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每当遇到困难、挫折,他都会想起那时,杜小康又想起了那次鸭被惊散了,还有最后十几只没有找到的情景,父亲说,算了,找不到了,别找了。他却说,能找到的。结果真的找到了。于是,这个昔日油麻地小学的骄子,能坦然的,甚至不带一丝卑微的在自己曾经辉煌过的油麻地小学的门口摆起了地摊,让油麻地小学的校长感慨道:“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 同学们,我们的人生之路漫长而艰辛,走在成长路上的你是否曾想过,如果有一天,命运也将你抛出了原来的生活轨道,你是否做好了在绝境中重新诞生的准备呢?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曹文轩青铜葵花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