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0845339 上传时间:2023-09-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为传播介体昆虫的一种病毒病,我省曾于1963年-1967年之间流行过,当时全省80%的县发病,受害作物主要是玉米和双季晚稻,促使以东阳县为中心的浙中玉米种植区迅速改制。1967年以后发病迅速减轻,到70年代难以找到病株标本。但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本病又开始回升,于1991年先在温州市郊的杂交晚稻上突然暴发成灾,接着在台州、金华、丽水、衢州和杭州等杂交稻种植区发生,局部流行成灾,1991-2002年浙江省发病面积达177万亩。2004年全省黑条矮缩病发病面积达80万亩。预计今年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我省的台州和温州、衢州部分杂交稻上将重发,如做好防治损失

2、极大。 一、寄主植物 黑条矮缩病的寄主有杂交水稻、常规水稻、大麦、小麦、玉米、小米、高粱、看麦娘、早熟禾、罔草、稗草、马塘等。上述寄主中,稻、麦、看麦娘、罔草、稗草和马塘等是病毒和灰飞虱的共同合适寄主,在田间,其上的病毒均可通过灰飞虱相互辗转传播,互为毒源寄主和被感染寄主。玉米是上述寄主中对该病最为敏感的作物,在田间极易招引灰飞虱成虫在其上取食,但在田间自然情况下,病玉米作为其下一季禾谷类作物的侵染源可以忽略不计。 水稻最易感黑条矮缩病的生育期是在分蘖期以前的苗期,其中最易感病期杂交水稻(汕优10号)在1-5叶期,常规稻(绍糯119)在1-6叶期。而据用已知带毒灰飞虱接种试验,每头灰飞虱带毒虫

3、在2叶1心期可传播6株稻苗,在3-4个分蘖苗上只能传播2.1株稻苗。水稻发病潜育期杂交稻为17-45天,一般为21-28天;常规稻为14-42天,一般14-25天。 二、介体昆虫 浙江省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介体昆虫主要是灰飞虱,灰飞虱在我省一年可发生6代,以第6代若虫在大小麦、看麦娘和罔草等禾本科杂草上越冬;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下旬羽化为成虫,在越冬寄主上产卵繁殖第1代虫;5月中旬随着麦子和寄主杂草的衰老,第1代成虫迁到早稻、单季晚稻和夏季杂草寄主(稗草和马塘等)繁殖第2、3代虫,其虫量达全年最高峰;灰飞虱在晚稻上继续繁殖第4、5和6代;10月中下旬后灰飞虱第6代若虫又迁入麦和冬季寄主杂草上越冬。灰

4、飞虱成虫有雌雄和长短翅型之分、若虫有5个龄期。灰飞虱在病毒寄主上以吸汁获毒,获毒效率以2-3龄期力最高,获毒时间最短为1个小时,多数为24小时以上;灰飞虱一经获毒能终生间歇传毒,非经卵传染,传毒时间最短为2小时,多数在48小时以上;灰飞虱从无毒虫获毒到能传毒必须经过一段循回期,一般为14-27天,循回期长短与灰飞虱生存温度高低有关。 三、病害侵染循环 近10年来我省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流行均在杂交水稻种植区,其耕作制度主要为“麦-单、双季稻,其次为“果蔬-单季稻”。前者病害的侵染循环为:晚稻收割后,在其上繁殖的灰飞虱第6代若虫及部分第5代成虫迁入麦苗及其周围的看麦娘和罔草等杂草寄主上越冬,同时

5、将晚稻上的病毒传给麦苗和杂草寄主;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随着麦子和寄主杂草的老熟,第1代灰飞虱成虫迁向早稻和单季晚稻秧田,同时将麦子和杂草寄主上的病毒传给水稻,成为水稻发病的初次侵染源;灰飞虱在早稻和单季晚稻上繁殖第2、3代,其虫量在7月中下旬达全年高峰,随着早稻的成熟和收割,以及杂草寄主的衰老,第2、3代虫迁向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同时将早稻和寄主杂草上的病毒传给晚稻,在单季晚稻田繁殖的第入3代虫在对处于分蘖期的单晚起再次侵染作用;10月中下旬后,随着晚稻的成熟和收割,在晚稻上繁殖的第6代若虫又迁入麦子和冬季杂草寄主上越冬,同时将晚稻上的病毒又传给麦子和冬季杂草寄主,以此完成水稻黑条矮缩病的

6、年侵染循环。在“果蔬一单季稻”种植区,水稻收获后从晚稻获毒的第6代若虫和第5代成虫就近迁入稻田附近的果园和蔬菜棚架地周边的杂草寄主上取食和传毒,致使杂草寄主发病;翌年5月在越冬杂草寄主上繁殖和获毒的第1代灰飞虱带毒虫就集中迁入附近的单季稻秧田取食和传病,成为单季稻发病的主要侵染源;6-7月灰飞虱在单季稻大田繁殖第2、3代虫,留在田内对处于分蘖期的稻苗起再侵染作用;8月中-10月在单季稻大田内繁殖的第4、5和6代虫对处于拔节后的单季稻的再侵染作用很小;10月中下旬单季晚稻收割后,在其上繁殖的第6代若虫和第5代成虫又迁入附近的果园和蔬菜大棚地的杂草寄主上越冬,同时又将晚稻上的病毒传给越冬寄主,以此

7、完成年侵染循环;在“休闲田-单季晚稻”种植区的病害侵染循环类同“果蔬-单季稻”区,但由于纯单季稻区冬春田间及附近道路、沟渠、河塘和山坎边的杂草寄主长的较差,不利于本病和灰飞虱越冬以及作为单季稻发病的初侵染源,因此“休闲田-单季稻”区一般不利于本病侵染循环,然而若在肥水条件好的冬闲田、沟渠和果林地,冬季杂草寄主生长茂盛,则可诱集灰飞虱去越冬和传病,并在其上繁殖第1代带毒虫,若5月份单季晚稻在这些地方育秧,则也可造成这些秧苗在大田严重发病。 四、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综防技术措施 一)、应急预防措施 是在病害流行区将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丛发病率控制到3%以下的应急防病方法。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抓好种

8、子播种关 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良种。现经初步试验,安优318、协优963、优914、汕优63等组合具有好耐抗病性。 秧田选择宜远离病田,提倡集中连片育秧。秧田不宜选择在上年黑条矮缩病发生较重的田,或边上做秧田,以减少带毒灰飞虱迁入秧田传毒的机会。有条件的地方最好是进行统一连片育秧。 做好秧田及四周杂草的灰飞虱防治。单季稻和连作晚稻种植地区应在播种前及时清除秧田及四周的禾本科杂草,并且做好四周禾本科作物及杂草上的灰飞虱防治,将传毒灰飞虱杀灭在毒源地,阻断迁移其传病。 适当增加种子用种量。增加秧田单位面积上秧苗数,可减少秧苗的感染黑条矮缩病的概率,因此,重病区的杂交稻每亩用种量,建议在大田常规用

9、种量的基础上,适当再增加15-20%。 做好种子药剂处理。在用25%使百克EC种子消毒处理的同时,在种子催芽露白后进行拌种,其方法:杂交稻按每公斤干种子拌10%优质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0克,直接与种子拌匀,待药液充分吸收且即可播种。 2、抓好育秧插种关 加强秧苗期管理。秧苗期应合理平衡施肥,切不可氮肥过头,严控秧苗过嫩过绿,否则易招诱灰飞虱传毒发病,杂交水稻秧苗“一黄二密”是健身防病的好措施。 改两段育秧为单段育秧。根据病区调查和试验,进行两段育秧和田块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程度重于非两段育秧田块。因此,在重病区不宜进行两段育秧,减少感染机率。 改单本插为双本插。在病区要适当提高插种本数,改单本

10、插为双本插,减轻传毒发病。 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储备一定数量的预备秧苗,为因急补救作好准备。 3、抓好治虱防矮关。 灰飞虱策略性防治。在双季稻区,对早稻穗期黑条矮缩病株发病率1%以上时,应做好早稻穗期灰飞虱高龄若虫盛发期的药剂防治。在单季稻区,如有杂草发病的,应做好田边杂草和荒田灰飞虱的药剂防治。同时在成虫迁飞(移)前,做好秧田四周杂草上的灰飞虱防治。 做好秧苗2-7叶期和大田初期灰飞虱防治。在秧苗2-7叶期和大田初期,应持续做好灰飞虱防治,秧田每隔3-5天防治1次,大田初期防治1-2次。 选用对口药剂。每亩选用5%锐劲特40毫升,或吡虫啉有效成份58克,或25%速灭威300克,或15%金好年40

11、50毫升。当灰飞虱成虫大量出现时,应在上面的配方中加80%敌敌畏200毫升,兑水3045公斤均匀细喷雾。由于目前吡虫啉生产企业很多,质量差异极大,为保证防治效果,建议选择生产质量有保障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如10%蚜虱净WP、10%千红WP、25%先净25%悬浮剂、70%(宝贵、艾美乐)水分散粒剂。 改单家独户防治为群防统治,做好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防治,确保全区域有效控制。 4、抓好应急补救关。 在杂交水稻栽后20天内,当大田已经明显严重发病,对丛病率超过7%的田块及时拔除病株(丛),及时拔除病株(丛),并就地入泥而埋,然后从健丛中掰出一半分蘖或将储备秧苗移栽在拔除病丛留下的空穴中,并适当加

12、施速效肥,可促使稻苗恢复群体生长,其它照常管理。在较重发病的情况下如此措施具有良好的除病保产效应。 二)、持续控制技术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持续控制是在病害流行区通过应急预防病情得到基本控制后,通过以生态调节为基础,结合其它病虫害防治兼行治虱防矮”措施,使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株发病率持续下降并保持在3%以下水平;或在轻病区(晚稻平均株发病率小于3%),或初见发病区控制其不流行的目的。其技术要点是:一是选用抗耐病良种(见应急防治)。二是在做好监测和预报的情况下,在水稻秧田期2-7叶期,凡秧苗期有带毒灰飞虱每百株0.5只或大田初期每丛0.2只以上时,进行药剂防治(技术措施参照应急防治方法中的治虱防矮);三

13、是适当杂交晚稻提高播种和插秧密度;四是在大田移栽后15天内及时拔除病株,进行掰蘖补栽,减少毒源。 五、杂交稻水稻黑条矮缩病识别标准 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杂交稻上的病状特征没有像其在常规粳稻上发生的那么明显,它在田间很容易与除草剂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使用不当引起的药害,以及杂交稻种性不纯发生的变异相混淆,也很类似由褐飞虱传播的水稻齿叶矮缩病。因此有碍于本病的正确识别和预防。经研究提出以下识别标准。 1.幼苗期病状 病株颜色深绿,心叶叶片短小而刚直,其叶鞘被包裹在下叶叶鞘里为始病3天病苗,为始病10天病苗),而水稻齿叶矮缩病病株发病心叶顶端卷曲;由除草剂引起枯黄;由生长素引起药害发生扭曲畸形;由

14、杂交稻种性不纯引起的变异在幼苗期一般看不出。 2分蘖期症状 本病病株分蘖增多而丛生,上部数张叶片的叶枕重叠,心叶破下叶叶鞘而出或从下叶枕口呈螺旋状伸出。汕优10号在分蘖期感染发病的病状发展过程为:始病叶从新生分蘖出现,初病时心叶破下叶叶鞘而慢慢伸出,病15天后始病蘖心叶和下一叶枕并列,另外分蘖也开始发病:发病21天后数个病稻分蘖开始明显矮缩;发病28天后全株分蘖矮化丛生,每个病蘖上都有23个叶枕重叠,叶片短而刚直。在肥水充足条件下,分蘖期初发病株心叶从下叶叶枕呈锥状慢慢抽生,病叶短而刚直:在发病15天时心叶呈螺旋状从下叶叶枕伸出,老病蘖顶部数张叶片重叠。而处于分蘖期的药害病株,其所有叶片均质地

15、刚直,心叶扭曲畸形,边缘白化;处于分蘖期的水稻齿叶矮缩病病株除其心叶卷曲外,其下几片病叶叶缘单边碎裂;而杂交稻种性变异株则生长都比较正常,一般为株形矮小,叶片宽窄和色条变化等。 3抽穗期症状 全株矮缩从生,抽穗迟而小,半包在叶鞘里,剑叶短小而刚直:在中上部叶片基部可见纵向皱摺;在茎秆下部节间和节上可见蜡白色或黑褐色隆起的短条脉肿;在感病的粳稻茎秆上可见白蜡状突起的脉肿斑。而水稻齿叶矮缩病引起的病稻,除出现单边碎叶外,其脉肿细长,出现在剑叶叶鞘及叶背叶脉上,与本病明显不同。而由化学物质引起的病稻,在幼穗分化期受害引起花和穗扭曲畸形:在苗期受害,植株矮化、抽穗延迟而包颈、分桑正常。本病在稗草上的病状和水稻基本相同,即全株分蘖增多,矮化丛生,抽穗迟而小,半埋在叶鞘里:而由除草剂引起的药害也同水稻一样,全株分蘖矮化(分蘖数同健株)。叶片刚直,穗颈短缩,在幼穗分化期用药可致花穗和剑叶扭曲畸形,受害轻者可慢慢恢复正常抽穗结实。玉米受除草剂为害后也严重发生矮化,叶片短小而刚直地向四周伸展,雄蕊短缩在叶鞘里,雌蕊矮而小;而有本病引起的玉米病株,其短小而刚直的叶片向茎秆两侧伸张,病叶背面叶脉上有缝线状断续脉肿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