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公司对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的做法.docx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0683088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公司对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的做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建筑公司对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的做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建筑公司对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的做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筑公司对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的做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公司对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的做法.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挥素质学校作用提高进城务工队伍素质*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工会我们*公司作为规划建设系统的建筑施工骨干企业,每年施工面达到100万平方米以上,年产值超过16亿。近年来,到我企业参建的进城务工人员逐年增加,相对稳定的有3000余人,与自有队伍相当,施工旺季可达到近万人,是自有员工队伍的三倍,他们已经成为支撑企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随着公司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大量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在建筑施工中的广泛运用,对于建筑工人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在实际工作中,进城务工队伍对于顺应这一趋势所暴露出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一是原有文化水平难以理解新知识;二是没经过系统培训的操作水平

2、难以降低废品率和能耗率;三是对于有序化集约型管理缺乏全局意识与合作精神。四是固有的游民习性和散漫作风还时有显露。这些差距使他们与已经成为工人阶级新成员的身份不相匹配,与企业和城市建设对于他们的新要求不相适应,与他们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尽快融入都市生活的愿望不相合拍。工会组织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不但有义务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更有责任保护和激发这一相对弱势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竞争力。这既是贯彻落实王兆国主席提出的“组织起来,切实维权”这一新时期工运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几年来,我们公司工会在进城务工队伍普遍建立工会组织的基础上,以办

3、好素质学校为载体,把提高进城务工人员技能素质作为维护其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常抓不懈,取得了实际效果。从2001年以来,伴随着分包队建立工会组织步伐的不断加快,本着“建会建家建制建校”四位一体,齐头并进的工作思路,针对分包队伍的情况特点,采取“覆盖全员、把握重点,扎实推进、力求实效”的方针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培训。一是因地制宜,涵盖全员。在保证施工的前提下,根据项目规模、施工工期、用工人数和工种等因素确定不同的办学方式。由工会组织与项目经理部共同研究,做到办学“计划、时间、场地、师资”四落实。从2001年率先在机施钢结构产业化基地和商学院工程建立素质学校开始,截止到2005年3月,先后在全公司22

4、个在施项目建立了固定学校,18 个项目建立了流动学校。聘请37名授课人员先后对超过40000人次的进城务工人员授课超过1700节。入场教育涵盖率达到100%。二是加大投入,提供保障。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由工会组织牵头,采用企业拨款和职工捐赠相结合的形式,添置了各种专业技术书籍和一些实验设备。组织专业力量编写了包括安全生产、质量保障、治安消防、机械器材、文明施工、职业道德、文明生活等多项内容在内的系列教材并制作了课件。有条件的项目还配备了电脑,可以通过网络查阅,方便了进城务工人员学习。三是突出重点,资质把关。工会组织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确定两方面人员为培训重点。一方面是分包队的“一长两员”(即

5、分包队长、安全监督员和质量管理员),他们是一支分包队的责任人和关键人。在我们工会牵头组织下,利用冬训和新工程开工前的准备时间,由公司劳动、器材、保卫、行政、安全、质量等管理系统根据企业项目承包规范管理要求和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培训内容,集中组织各队“一长两员”在素质学校进行培训后进行测试,不合格队伍禁止入场。“一长两员”培训已经从2003年开始正式纳入到国家“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标准体系的运做当中。另一个培训重点是专业技术工种,主要是建筑工程的电气、机械、架子工以及钢结构车间的多头切割、组立、气保焊、门式焊、喷漆、起重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必须要求持证上岗。同时,对于岗位出现的新要求、新工艺及时组织技术人员通过在素质学校的授课进行交底培训,并通过试卷和实际操作检验培训成果,不合格的也不能上岗。公司劳动部门还专门建立了岗位资质信息库,对各工程技术用工情况进行随时监控,方便了劳动力调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硕士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