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0360890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以及意义;2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3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相关材料,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2通过对“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学习发

2、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展示“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图和“上海人口的增加”,展示1911年、1949年、1990年上海城市用地变化情况和人口增长情况,让学生通过读图讨论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让各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过渡】上海城市用地和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就反映了城市化的过程。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板书】第二节 城

3、市化过程与特点一、城市化【活动】展示相关的图文资料,让学生通过尽可能多的途径获得有关城市化的知识信息。【点拨】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的标志性特征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的意义表现在: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过程能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城市文化向乡

4、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乡村城市转型是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主要有三种:一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二是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三是城市边缘的乡村转变为市区。【读图思考】读课本P37图2-13,思考: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突出的特点?【过渡】世界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那么促使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板书】二、城市化动力机制【活动】展示有关城市化动力的图文资料,让学生尽最大限度获得相关知识信息。【点拨】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

5、动力就业;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主要标志蒸汽机的发明电气化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及普遍应用科技发展蒸汽动力代替水力内燃机和电力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生产普遍应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微电子技术城市化农业人口到煤铁产地从事钢铁、机械纺织等工业,在煤铁产地出现城镇大量农村人口到城市里从事工业生产农村劳动力过剩,城市能够提高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大量的农村人口到城市里从事第二、三产业【板书】三、城市化特点【活动】展示学习材料“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中国家

6、的城市化”以及图片“日本东京城市景观”、“传统建筑与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获得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的有关知识。国家类型所处阶段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发展水平城市人口比重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原因后果发达国家后期早慢高大相适应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城市外围地带建设了比较多的卫星城;市区范围明显扩大,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出现了高水平的大城市连绵带;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城市绿化率保持早较高的水平。重视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发展中国家中期晚快低小不相适应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

7、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很大压力;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结果导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城市化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城市化的速度也就越快。【问题小结】1、现阶段我国城市化速度呈现加快的态势,其动力主要来自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迅速发展;2、现阶段我国城市化促使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从而带动人口从内地流向沿海,由山区流向平原,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农村流向城市;3、现阶段我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在环境和生态保护方面虽然采取了许多

8、措施,城市生态环境也得到初步改善,但城市生态环境仍不容乐观;4、现阶段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国人口众多,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并且工业是我国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随堂演练】1、 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 ) A 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C 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 D 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2、关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 城市化水平低,1990年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 城市化起步晚,发展不合理 城市化起步早 出现逆城市化A B

9、C D 3、下列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都已经达到70%左右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主要是由于交通工具的现代化 大城市发展迅速和中小城市发展缓慢是当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点 英国是世界上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 A B C D 4、世界城市化的速度最快的时期是在:( ) A 产业革命后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 20世纪70年代以后5、下面为“某大城市1968年、1990年、2000年的同比例尺平面示意图”,比较三图,回答问题:该城市从1968年到1990年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该城市从1990年到2000年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从上述三图分析,未来城市变化的主要趋势是: 【自主活动】课本P40活动1【答案】【板书设计】1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