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必舒高效单体银抗菌凝胶.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0302231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列必舒高效单体银抗菌凝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列必舒高效单体银抗菌凝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列必舒高效单体银抗菌凝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列必舒高效单体银抗菌凝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列必舒高效单体银抗菌凝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列必舒高效单体银抗菌凝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列必舒高效单体银抗菌凝胶.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什么是高效单体银抗菌凝胶?根据2001年,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外科教授Robert H. Demling(罗伯特)在WOUNDS(创伤)发表的文章,讲述银治疗创伤的功效,认为,“银通过自身吸附细菌阻断微生物的呼吸酶系统(断其营养供给)来杀灭微生物,但对人体细胞没有负面影响,几个世纪以来银的使用证明了银对人体组织是无毒的,毒性是由用于传输银的结合物质引起的,比如硝酸和磺胺嘧啶。” 至1990年,美国毒物与疾病登记处及美国公共卫生局委托Clement(克莱门特)国际公司进行了银毒性的调查,内容涉及银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根据该研究,至今还没有外用银引起人毒性反应或影响免疫系统

2、、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的功能以及发育和遗传毒性的报道。 高效单体银抗菌凝胶粒径很小,需要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对纳米颗粒而言,尺寸变小,其比表面积(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将显著增加,化学活性也更强。高效单体银抗菌凝胶生产技术工艺相对于纳米银和银离子更为复杂,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低温旋转分散技术,加入高效稳定剂。采用此技术生产出来高效单体银抗菌凝胶具有分散均匀、颗粒稳定、活性高且持久、抗菌作用更好的一系列 优点。二、 银用于抗菌的历史: 明代,中国的本草纲目中也有“生银(注:金银),味辛,寒,无毒”的记载,李时珍说,“银本无毒,其毒则诸物之毒也”。早在古代就知道银的杀菌作用非常好。四、高效单体银抗菌凝胶

3、的抗菌机理高效单体银抗菌凝胶颗粒直接进入菌体与氧代谢酶(SH)结合,使菌体窒息而死;能和细菌细胞壁上暴露的肽聚糖反应,产生可塑性化合物,阻止病菌活动,杀死病菌;银可以和病原体的DNA结合,导致细菌DNA结构变异,抑制了DNA 复制,导致病菌失去了活力。这种独特的作用机制,可杀死与其接触的大多数细菌、霉菌、孢子等微生物。 经国内八大权威机构研究发现:高效单体银抗菌凝胶对耐药病原菌,如:耐药大肠杆菌、耐药金葡萄球菌、耐药绿脓杆菌、化脓链球菌、耐药肠球菌、厌氧菌等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烧烫伤及创伤表面常见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及其它G+、G-致病菌等均有杀菌作用;

4、对沙眼衣原体、性传播疾病的淋球菌也有强大的杀菌作用。五、高效单体银抗菌凝胶的优势:1广谱抗菌 高效单体银抗菌凝胶可杀死与其接触的细菌、真菌、霉菌、孢子菌等650多种细菌(一般的抗生素只能杀灭56种细菌)。特别是对耐药病原菌如耐药大肠杆菌、耐药金葡萄球菌、耐药绿脓杆菌、化脓链球菌、耐药肠球菌,厌氧菌等有全面的抗菌活性;对烧烫伤及创伤表面常见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及其它G+、G-性致病菌都有杀菌作用;对沙眼衣原体、引起性传播性疾病的淋球菌也有强大的杀菌作用。 2强效杀菌 高效单体银抗菌凝胶可在数分钟内杀死650多种细菌。l927年德国krause(卡洛斯)对银的杀菌

5、作用进行了实验,指出水中银离子的浓度为0.0lmg/L时即有杀菌作用。同时他也对一种酵母菌做了试验,发现杀死此种菌只要l04个银离子。如果lml水中含此种细胞5105个,则需要l013个银离子,即0000lmg/L就有作用,以此类推,杀灭水中肠道微生物的银量是很少的。 日本一个生物学家写了一个报告,银离子可在30分钟内把水中的大肠杆菌完全杀灭。苏联有关单位使0.l0.2mg/L浓度的银与含有大量痢疾杆菌和伤寒杆菌的悬浮物接触30分钟,足以使细菌完全失去活动能力,霍乱弧菌对银的作用还要敏感些,它们与0.08mg/L的银接触3060分钟之后,也都完全死亡。 国际著名检测机构瑞士SGS实验室对高效单

6、体银抗菌凝胶进行了抗菌试验,结果显示,40ppm的高效单体银抗菌凝胶,作用2分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的杀灭率在99.9%以上。 菌株名称 原接种菌量 (CFU/ml) 作用2分钟后菌量 (CFU/ml) 抑菌率(%) 金黄色葡萄球菌 6.5*106 5.5*103 99.9 大肠杆菌 7.7*106 6.0*103 99.9 绿脓杆菌 1.8*106 2.3*103 99.9 3渗透性强 人体体表组织布满了孔道(汗孔、毛孔等),是体外给药时的重要通道,其直径一般是微米级(10-6m)的,药物成分的颗粒粒径必须显著地小于孔道直径,才可以畅通无阻的进入人体。普通的外用药物制剂的颗

7、粒直径一般是微米级(10-6m)的,存在皮肤屏障,因此较难迅速渗透表皮到达病灶。 高效单体银抗菌凝胶(10-9m)具有超强渗透性,可迅速穿透表皮渗入皮下,对普通细菌、顽固细菌、耐药细菌及真菌引起的较深处的组织感染均有良好的杀菌作用,无普通药物的皮肤屏障。 高效单体银抗菌凝胶颗粒平均直径在2050nm,银达到原子状态,它的界面效应、量子效应很明显,比表面积大,物质异常活跃,活性大大提高。常见最小致病细菌的直径在100nm左右,细菌的直径是高效单体银抗菌凝胶颗粒的20倍以上,根据体积计算公式:V=4/3兀R3,体积则在高效单体银抗菌凝胶颗粒的8000倍以上,因此高效单体银抗菌凝胶颗粒可以轻易穿过细

8、胞壁侵入细菌体内。由于高效单体银抗菌凝胶颗粒极其微小,有效接触面积大大增加 (1克的高效单体银抗菌凝胶颗粒的比表面积可以达到100平方米以上),具有超强的活性及更强的组织渗透性。4促进愈合 改善创伤周围组织的微循环,有效地激活并促进组织细胞的生长,加速伤口的愈合,减少疤痕的生成。5抗菌持久 高效单体银抗菌凝胶颗粒通过分散剂分散后,附着在载体上,载体在高效单 体银外形成一层保护膜,在人体内能逐渐释放,所以抗菌效果持久。6安全、无毒、无刺激 由于高效单体银抗菌凝胶独特的物理性杀菌机理,杀菌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其他成分,在完成杀菌过程后,高效单体银抗菌凝胶随死亡菌由不同的人体系统排除体外,不在

9、人体内形成蓄积,在应用上更为安全。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试验验证:小鼠在口服最大耐受量925mg/kg,即相当于临床使用剂量的4625倍时,无任何毒性反应,在兔的皮肤刺激实验中,也没有发现任何刺激反应。7无耐药性 高效单体银抗菌凝胶也可以与细菌的DNA结合,因而阻止了它们的复制。有研究证明高效单体银抗菌凝胶可以通过与蛋白质中的半胱氨酸结合而使6-磷酸甘露糖异构酶失去活性。由于6-磷酸甘露糖异构酶在细菌的细胞壁的合成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它的破坏使细胞内的磷酸盐、谷氨酰胺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氧分流失,因此破坏细菌细胞的繁殖。就无法生产耐药性的下一代,也就没有耐药性。高效单体银抗菌凝胶和纳米银

10、、银离子、抗生素、中药制剂的性能对比比较项目对比产品主成份抗菌谱安全性耐药性使用剂量保存方式疗效的持续临床效果高效单体银抗菌凝胶无机抗菌剂,单质银抗菌谱广,对多种细菌有杀灭作用,不受细胞的分类限制纳米粒径大且分散均匀,颗粒稳定,不易积聚,无残存酸根离子,安全性最高。无以ug计算银原子持续释放,所以疗效持久。在注册申报检验试验中,不同浓度的不同产品2分钟、5分钟内对金葡、白念、大肠、绿脓的抑菌率均为100%。纳米银无机抗菌剂,纳米银抗菌谱广,对多种细菌有杀灭作用,不受细胞的分类限制纳米粒径较单体银小且均匀性差,颗粒也较单体银稳定性差,可产生少许积聚,有较少酸根离子,安全性较单体银低。无以ug计算

11、银原子持续释放,所以疗效持久。在注册申报检验试验中,不同浓度的不同产品2分钟、5分钟内对金葡、白念、大肠、绿脓的抑菌率平均为90%。银离子无机抗菌剂,硝酸银抗菌谱广,对多种细菌有杀灭作用,不受细胞的分类限制粒径小且离子粒径大小不一,颗粒很不稳定,离子之间很容易积聚,有大量残存酸根离子,不安全,有毒性,对皮肤有较大腐蚀性和刺激性,容易引起过敏反应。无以ug计算银离子由于带电,易于和其他负电性物质相吸引。直接使用银盐溶液,在银离子达到患病部位前损失量较大。疗效不会持久。抗生素, 有机抗菌剂,化学合成制剂抗菌谱受到抗生素自身的限制,通常只能对G+或G-菌有较好的作用抗生素的杀菌过程与体内代谢过程都是

12、对肌体脏器的造成损伤,是需要控制使用的产品。有较强耐药性以mg计算受药物半衰期的影响,半衰期一般最长是24小时。所以说疗效最长时间是24小时。甲壳素天然抗菌剂,动物提取制剂抗菌谱较无机抗菌剂窄,相对于抗生素稍宽对海产品和异性蛋白过敏者使用后均有强烈的过敏反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09年因此下发过停止使用该类产品的文件。无以mg计算长效抗菌卡波姆非抗菌剂以mg计算无抗菌作用,不存在半衰期中药制剂天然抗菌剂,植物提取制剂抗菌谱较无机抗菌剂窄,相对于抗生素稍宽安全性比无机抗菌剂差,比抗生素稍好有较强耐药性以ml计算中药和抗生素一样有半衰期,天然抗菌剂的半衰期一般不超过48小时咨询电话:400-066-337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