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盲子道涸溪》原文及翻译译文

上传人:Sup****ng 文档编号:550184357 上传时间:2024-06-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6.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盲子道涸溪》原文及翻译译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有盲子道涸溪》原文及翻译译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有盲子道涸溪》原文及翻译译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有盲子道涸溪》原文及翻译译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有盲子道涸溪》原文及翻译译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盲子道涸溪》原文及翻译译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盲子道涸溪》原文及翻译译文(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盲子道涸溪原文及翻译译文 有盲子道涸溪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有盲子道涸溪原文及翻译译文 有盲子道涸溪原文及翻译刘元卿 原文: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翻译: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突然失手坠落。他两手攀住栏杆,胆战心惊地抓得紧紧的,自己料想只要一旦失手,一定会坠入深渊。过路的人告诉他说“别害怕,只管放手,下面

2、就是实地了。”盲人不相信,握紧桥栏大声呼号。过了一会儿,力气渐渐用尽了,便失手坠落在地上,于是他嘲笑自己说:“嘻!早知道就是实地,何必长时间为难自己呢!” 大道理(其实)很平实,陷在空想之中,执著而矜持自负的人,看看这个故事该醒悟啊? 启示: 要敢于尝试,不要被自己凭空设想的困难所吓倒。 走出思维的局限,战胜自己,才能获胜。 不要固执己见,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并仔细分析,冷静地做出判断,如同文中的盲人一般不听取意见,冥顽不灵,只会徒增笑料罢了。 注释 道:取道,过 2.楯:栏杆上的横木。 3第:只要 4哂shn:嘲笑 5涸:水干 6自分:料想 7.沈:通“沉”,沉溺,拘泥 8.道:走,走过。

3、 9.省:醒悟,反省。 10怖:害怕。 11坠:掉。 12蚤:通“早”。 13.惫:疲乏 14.矜严:矜持严整 15.固:辛苦 16.毋:别,不要 17.夷:平坦 18隅:感受 有盲子道涸溪 2、杨氏之子原文及翻译译文 杨氏之子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 原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注释】惠:通“慧”。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会稽山阴人,为人方直,有名望。诣:拜见。 译文: 梁国杨家的孩子才九岁,非常聪明有智慧。孔坦去拜访他父亲,其父不在家,就叫孩子出来。孩子为客人摆设果品,其中有杨梅。孔坦指

4、着杨梅给孩子看,说道:“这是你们家的家果。”孩子随声答道:“我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先生家的鸟。” 3、昔有长者子原文及翻译译文 昔有长者子原文及翻译百喻经寓言故事 原文: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世间愚人亦复如是(13)。(选自伽斯那百喻经) 译文: 从前,有一位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进入海中打捞沉香木。累积了很多年,才得到一车(沉香木),把它运回家。他到集市上去卖沉香木,因为沉香木价格昂贵的原因,最终没有人

5、来买。过了许多天,他还不能卖出去。他心中产生疲劳厌烦的情绪,把这看成是一种苦恼。他看到别人卖木炭,时常能很快地将木炭卖出去,就产生了一种想法:不如把沉香木烧成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去了。他于是把沉香木烧成木炭,前往市场卖木炭,结果还不能卖到半车木炭的价钱。世界上的愚蠢的人也正是像这样。 注释: 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 沉水:即沉香木,是名贵的木材,香料,中药。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 方:才,刚刚。 诣:前往,到去。 以:因为。 故:原因。 卒:最终。 售:卖出去。 为:当做 时:时常。 速:很快的。 直:同“值”,价值。 13、是:这样。 昔有长者子 4、苏轼子思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6、 苏轼子思论原文及翻译苏轼 原文: 昔者夫子之文章,非有意于为文,是以未尝立论也.所可得而言者,唯其归于至当,斯以为圣人而已矣。 夫子之道,可由而不可知,可言而不可议.此其不争为区区之论,以开是非之端,是以独得不废,以与天下后世为仁义礼乐之主。夫子既没,诸子之欲为书以传于后世者,其意皆存乎为文,汲汲乎惟恐其汩没而莫吾知也,是故皆喜立论。论立而争起。自孟子之后,至于荀卿、扬雄,皆务为相攻之说,其余不足数者纷纭于天下。 嗟夫,夫子之道,不幸而有老聃、庄周、杨朱、墨翟、田骈、慎到、申不害、韩非之徒,各持其私说以攻乎其外,天下方将惑之,而未知其所适从。奈何其弟子门人,又内自相攻而不决。千载之后,学者愈

7、众,而夫子之道益晦而不明者,由此之故欤? 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孟子既已据其善,是故荀子不得不出于恶。人之性有善恶而已,二子既已据之,是以扬子亦不得不出于善恶混也。为论不求其精,而务以为异于人,则纷纷之说,未可以知其所止。 且夫夫子未尝言性也,盖亦尝言之矣,而未有必然之论也。孟子之所谓性善者,皆出于其师子思之书。子思之书,皆圣人之微言笃论。孟子得之而不善用之,能言其道而不知其所以为言之名,举天下之大,而必之以性善之论,昭昭乎自以为的于天下,使天下之过者,莫不欲援弓而射之。故夫二子之为异论者,皆孟子之过也。 若夫子思

8、之论则不然,曰:“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圣人之道造端乎夫妇之所能行而极乎圣人之所不能知造端乎夫妇之所能行是以天下无不可学而极乎圣人之所不能知是以学者不知其所穷。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此不亦孟子之所以为性善之论欤!子思论圣人之道出于天下之所能行,而孟子论天下之人皆可以行圣人之道,此无以异者。而子思取必于圣人之道,孟子取必于天下之人。故夫后世之异议皆出于孟子。而子思之论,天下同是而莫或非焉。然后知子思之善为论也。 【注】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受教于孔子的学

9、生岑参。夫子:即孔子。 译文: 从前夫子的文章,不是刻意要著书立说,因此不曾想树立观点。他所说的,都恰到好处,这样,他才成为圣人。 夫子的学说,可以照着去做,却不能完全懂得;可以述说,却无法与之论辩。这是因为他不想树立那种浅薄的观点,引起是是非非的争论,他的学说也因此才不被废弃,给天下后世制定了仁义礼乐的规范。夫子去世后,诸子百家都想著书立说而流传于后世,他们的心思全用在了文章形式上,唯恐自身被湮没而不为后人了解,因此都喜欢树立观点。观点确立了,争论就产生了。从孟子之后,到荀卿、杨雄,都致力于相互攻讦,其他不值一提的人还有很多,这些人相互驳难,争论不休。 唉,夫子的学说,不幸有老聃、庄周、杨朱

10、、墨翟、田骈、慎到、申不害、韩非这些人,各持一家之说,从外面攻击,天下人正陷入困惑无所适从的时候,无奈他的弟子们又在内部相互攻击不休。千年之后,学习的人越多,夫子的学说变得越发晦涩不明,恐怕就是这个原因吧? 从前的三子之争,是由孟子引起的。孟子说:“人性善。”因此荀子说:“人性恶。”而杨子又说:“人的本性,善恶兼具。”孟子既然说人性是善的了,所以荀子就不得不说人性是恶的。人的本性非善即恶,孟荀二人已持有这两种观点,杨子就不得不说人性是善恶兼具的。立论不求精辟深刻,却只求标新立异,那么争论不休的局面,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止。 况且夫子未曾提起过人性,也许提起过,却没有明确的结论。孟子提出的人性善

11、的观点,其实都出自他的老师子思的著作。子思的著作,记载的都是圣人简要深刻的言论,孟子得到它却不善于运用它,能谈论老师的学说,却不知道为什么用这种形式来阐述。天下如此之大,非得说所有人的本性都一定是善的,明明白白地把自己变成靶子,让天下从此经过的人,都想拿起弓箭射击他。所以,荀子和杨子提出标新立异的言论,其实都是孟子的过错。 至于子思的言论却不是这样。他说:“圣人的学说,愚钝的男女也可以了解,等到深奥的地方,即使圣人也有不能完全领会之处;浅陋无知的男女也能践行,可那最高的境界,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圣人的学说,从普通人都能践行开始,而它的极致之处,圣人也有不能领会的。从普通人能践行开始,所以天下没

12、有不能学习的。极致之处圣人也不能完全领会,因此学习的人便没有穷尽它的时候。这就像恻隐之心是仁爱的表现,但仁爱不仅仅是恻隐之心。懂得廉耻是道义的表现,可道义并不停留在懂得廉耻上。这不就是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吗!但子思说的是圣人之道天下人都能践行,孟子说的是天下人都能践行圣人之道。这似乎没什么两样。但子思说的是圣人之道,而孟子论的是天下之人。由此看来,后世那些人提出奇谈怪论,都是因为孟子。子思的学说,世人都认同而没有谁非议它。这样,然后知道子思才真正善于立论。 苏轼子思论 5、子罕说宝原文及翻译译文 子罕说宝原文及翻译左传 原文: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指鉴别玉器

13、的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 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选自左传襄公十五年 【注释】: 子罕:人名,春秋时官员,宋国国相。诸:给。弗:勿、不,在这里作“不”解。以为:把看作。若:假如。人有其宝: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 译文: 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美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美玉的人说:“(我)把玉给雕琢玉器的人看,那人认为是宝物,所以我才敢进献。”子罕说:“我把不贪看作是宝物,你的宝物是美玉;如果你把玉给我,我们两人就都失去了各自的宝物,不如各自

14、保管自己(眼中)的宝物。”献玉的人跪拜于地,告诉子罕说:“小人带着玉璧,不能安全地走过乡里,把玉石送给您,我就能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杀身之祸。”于是,子罕把这个人安置在自己的乡里,请一位玉工替他雕琢玉石,卖出去后,把钱交给献玉的人,让他富有后才让他返回家乡。 子罕说宝 6、有盲子道涸溪原文及翻译译文 有盲子道涸溪原文及翻译刘元卿 原文: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翻译: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突然失手坠落。他两手攀住栏杆,胆战心惊地抓得紧紧的,自己料想只要一旦失手,一定会坠入深渊。过路的人告诉他说“别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实地了。”盲人不相信,握紧桥栏大声呼号。过了一会儿,力气渐渐用尽了,便失手坠落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