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导学案.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9570650 上传时间:2023-12-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醉翁亭记》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醉翁亭记》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醉翁亭记》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醉翁亭记》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醉翁亭记》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醉翁亭记》导学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导学案28.醉翁亭记第二课时课题(内容)22.醉翁亭记 年级八 执笔人课型 新授 班级 授课人 授课时间2009.4 科目语文 审稿人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背诵全文。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教学内容探究与遇见性问题操作方法与措施学生双色笔记用时课前测评:1.加点字的注音A林壑( )尤美 觥( )筹交错林霏( )开B树林阴翳( )泉香而酒洌( )岩穴暝( )C伛偻( )提携蔚( )然而深秀山肴野蔌( )D晦( )明变化颓( )然乎其间者酿( )泉为酒4解释下列加点字:野芳发而幽香(

2、)日出而林霏开()苍颜白发()伛偻提携()新授内容一、集体朗读课文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二、主旨探究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2文中写出了谁“乐”?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j-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三、写法探究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讨论并归纳: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三、语言特色探究1. 骈散结合2. “而”字运用3. 千古传送的名句堂堂清训练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 (1)翼然临于泉上: (2)野芳花而幽香: (3)杂然而前陈者: (

3、4)苍颜白发: (5)树林阴翳: (6)太守谓谁: (7)负者歌于途: (8)林壑尤美: (9)醉翁之意不在酒: 2.选择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将字母填入括号。 A。连接两个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 B.表示两个动作或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C.表示两个动作或两句之间的转折关系D.连接状语与中心词,表示修饰关系(1)蔚然而深秀者( ) (2)日出而林霏开( )(3)临溪而渔 ( )(4)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3.请结合上下问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乐”字的含义。“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1) (2) (3) (4) (5) 4.按提示默写

4、。(1)描写醉翁亭春夏之景的语句是: (2)把游览山水的乐趣寄托在宴饮之中的句子是: (3)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5.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也写到了“饮酒”。同是写“饮酒”,两篇文章所体现出的情趣与境界有什么不同? 7.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环滁皆山也。B太守自谓也。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一、课前测评(先全班测试,后分小组由小组长点评打分)二、预习导学交流(要求学生作好双色笔记)(一)、集体朗读课文,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二)、主旨探究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

5、字是什么?明确:乐。:2文中写出了谁“乐”7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明确: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jj-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

6、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6小结。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三)、写法探究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讨论并归纳:(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2)

7、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四)、指导背诵课文1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

8、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2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三、内容展示1.给各小组分配任务,由各小组按要求展示2.对各小组展示情况进行点评、打分。四、学生置疑预设疑难:1. 学生可能对文中“而”字的用法不易掌握,多找文中例句让学生细细辨解。2. 学生可能对游人乐与太守乐的“乐”理解不透,讲清作者所处背景让学生透彻理解。3.文章较长,学生难以背诵。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试着按结构顺序背诵。五、当堂反馈,堂堂清训练题(见左边)六、课堂小结(四)、小结全文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

9、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七、教学反思5102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