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951149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欢迎阅读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今天WTT就给大家带来望洞庭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诗,说出每首诗的大意。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三首诗。体会作者热爱大好河山、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朗读、背诵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指导学习望洞庭解题,理解诗人: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介绍诗人: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

2、,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2、初读: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指名读,正音:潭、磨、螺。齐读。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湖光秋月两相和”:感受“和”和谐、协调。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非常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气氛,一派和谐之美!“潭面无风镜未磨”: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这里藏着一个准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

3、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巧绝伦。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根底,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拓展延伸课后找一些自己喜欢的山水诗背一背,并抄写在积累本上。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2教学目的:1

4、、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背诵望洞庭。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到达深化和积累的目的。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

5、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1、指名读诗。(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美读古诗,想象画面。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

6、什么?“和”是什么意思?(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引导学生语言描绘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芒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3)根据学生答复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如: 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师生评价)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 !一起来读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覆盖,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顺,一起读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2、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1) 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7、?(2) 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3) 你有这样的感受,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只要学生讲出读的理由符合诗意即可,让学生个性化朗读,或惊讶或赞叹等,让学生练习读互相听,听出什么感觉,告诉同学。)(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5)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似一青螺”好似更清楚,这样改行吗?3、补充教材内容二,通过比照,欣赏比喻的巧妙(1)谈话引出诗人“雍陶”,投影出雍陶的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2)学生自读,感悟诗意,品味语言的形象生动。(3)师读,要求同学闭上眼睛听

8、,你仿佛看到了什么?(4)反复引读这两个比喻句,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的比喻生动和所描绘的美。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诗人不由赞叹到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妩媚姿态,美如仙女,楚楚动人如4、配乐朗读古诗一和补充材料5、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6、 背诵古诗。四、欣赏名句 积累名句 (10分钟)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欣赏。1、还记得我们学习望洞庭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2、出示6个名句,提出要求。(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多读几遍,并品味诗句好在哪里。(2)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读,并想诗句

9、的意思,品味诗句。4、集体交流感受。交流2-3句诗,采用指名讲,讲后读,同学补充等形式,好的句子全班齐读。5、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五、总结六、作业背诵剩下的名句,默写望洞庭。板书设计:望洞庭光 、色和 (柔)形补充教材内容二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雍陶 题君山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3教学目的:认知目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才能目的: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情感目的: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欢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巧

10、绝伦。背诵古诗。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欢与赞美之情。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

11、,气象万千。)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4、自己练读,到达正确、流利。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才能,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致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二、理解读,洞察美。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2、学生各抒己见。3、学生读诗,先说说可以理解的词语的意思。(1)自由理解。(2)小组内研讨。(3)全班交流。(相:互相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

12、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讲解。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老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非常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

13、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非常惹人喜欢。)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绘。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三、比照读,深化美。1、投影映示望洞庭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秋月和

14、。湖光秋月两相和。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2、比照读,比拟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3、自由理解的根底上,同位交流。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5、再读原诗,深化美。(注: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珍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四、延伸读,升华美。1、投影映示题君山题君山雍陶方干烟波不动影沉沉, 曾于方外见

15、麻姑,碧色全无翠色深。闻说君山自古无。疑是水仙梳洗处, 元是昆仑山顶石,一螺青黛镜中心。海风吹落洞庭湖。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又相传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赶来,船被风浪阻于洞庭山。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市),二妃悲哀欲绝,扶竹南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如今君山北边生长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东麓有二妃墓。民间有诗曰:“禹帝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