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法的基本原则与环境保护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9489883 上传时间:2023-10-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民法的基本原则与环境保护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民法的基本原则与环境保护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民法的基本原则与环境保护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民法的基本原则与环境保护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民法的基本原则与环境保护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民法的基本原则与环境保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民法的基本原则与环境保护(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民法的基本原则与环保 作者:梅献忠 近年来,学界出于对环境问题的关切,在学术上展开了反思老式理念、进行制度变革以应对环境问题的讨论。在民法上,有关如何将环境问题纳入到奉行私法自治理念的民法中进行规制,学者们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但民法基本原则的制度价值还鲜有人认真地发掘,笔者不揣浅陋,在此略陈管见。 一、现代环境观对民法的新规定 一般觉得,环境问题是指“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1(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的环境观是分不开的,人类的环境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见解、观点、观念的总和。它对人类的环境意识、社会发展和环境法治建设都具有重

2、要意义。学界觉得,迄今为止,人类的环境观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和三种观念形态:第一阶段是人类畏惧自然、崇拜自然的阶段;第二阶段是人类忽视自然、主宰自然的阶段;第三阶段是注重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协调发展的阶段。1(911)人类环境观的历史发展表白,人类对自然的结识经历了一种由肯定自然(或崇拜自然)到否认自然(即忽视自然),再到新的肯定自然(即注重自然)的否认之否认过程,这也是人类环境观由不科学到科学的发展过程。由此体现浮现代环境观与老式环境观的不同。 老式环境观是一种功利主义的环境观,它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引思想。在老式的环境观下,人们觉得自然资源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

3、不竭,因而可以不受限制地、免费地使用;自然界消化废物的能力也是无限的,可以随意地把废弃物排向环境,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也觉得无关紧要。在这种功利主义的环境观下,自然资源只要是对人们有用的,人们便可以无限制地作用于自然和变化自然,拼命地向自然索取,由此便不断加剧人与自然的冲突和对立,直至浮现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可以说,环境问题的浮现是人类长期奉行老式的价值观所导致的必然成果,在这样的价值观下,环境问题不也许获得解决而只会加剧发展。现代环境观建立在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全新结识之上,它觉得地球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必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其价值取向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尊

4、重自然和自然规律的思想规定人类转变环境观念,转换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由“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人类中心主义”,由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换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增长与环保相协调,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我们应当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行使运用环境的权利,承当保护环境的义务,应当从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同一性上来结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民法的角度看,这种“同一性”的结识超越了老式私法对个体利益的关注与保护,它规定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不能有害于环境利益和其她社会公共利益,即把环境问题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一

5、种重要的构成部分进行考量和规制。 可持续的发展观还规定人们不仅关注现代人的利益,还要关注后裔人的利益;不仅要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要关注动物、植物乃至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不仅要关注环境的经济价值,更要关注其生态价值,甚至后者比前者更重要。由此产生出“代际公平”、“生态正义”、“环境道德”等新思想、新理念,它们超越了老式民法公平正义、公序良俗等原则 对现实社会人类自身利益指引的局限,是对社会公共利益内容的新规定,人类社会不也许忽视环保这个日益重要的社会公共利益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共利益对整个私法秩序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以致于“目前和将来的法律秩序的抱负图景是强调社会利益和社会调和,而

6、不再是17至19世纪那种以竞争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基本的对个人利益的强调”2(P)。这种新的社会公共利益的浮现需要民法采用积极应对的态度。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之上的老式民法奉行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过错责任等理念,在日益加剧的环境问题面前,暴露出诸多缺陷,甚至在某种限度上成了环境问题加剧的一种法律制度因素。在这种状况下,就需要对老式民法的有关制度加以改造,使之有助于保护环境。许多人也从不同角度反思民法,提出了变革民法的物权制度、侵权行为制度甚至人格权制度等方案,对民法进行全方位的“生态化”的拓展,使民法适应目前环保的需要。笔者觉得,这种积极的摸索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步觉得,在民法中纳入诸多

7、的环保的强制性条款是不合理的,由于这从主线上违背了民法的私法属性。民法的私法属性在于把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生活的干预限制在维护市民社会的秩序、安全、公平、正义之必要范畴内,避免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的侵扰,以此维护市场经济及市民社会的活力。由此也就决定了民法的权利法性质,即在规范措施上,民法必然以私权神圣为原则,以权利为中心来展开它的规范体系,在规范形式上多采用授权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 “民法的私权神圣、意思自治、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和严禁权利滥用等原则是规范市场活动的基本法律准则,民法作为市场经济基本法的性质也就由此而体现出来”3(P651)。可以说,在环境问题面前过多地反省民法、批判民法是不恰当

8、的,环保的主线出路在于国家行政权力、经济权力的行使,在于环境资源法律作用的充足发挥,固然,更离不开国家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的更新与改良。在这种状况下,民法应对环境问题仍然要以私法自治、私权保护为基本,在充足尊重私权、保护私权的基本上兼顾社会公共利益,就像有学者论述的那样:“我们强调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自始至终也没有抛开私权这一前提,反而总是从权利限制这一角度来论及这一问题的。因此,权利本位始终是私法的主线价值取向。”(P13)当环境问题引起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时,私法正在经历由“权利本位”之单一价值取向转至“以权利为前提、兼顾社会公共利益”之双重本位的价值取向。

9、在此状况下,面对环境问题的冲击,除了对民法的具体规范进行有针对性的调节、变革之外(如限制所有权的行使,在环境侵害中合用特殊的侵权行为规则等),民法作用的发挥也离不开民法基本原则这一重要的价值尺度和裁判准则,对其进行生态化的解释与合用同样显得必要。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特性适应了环保的需要 在不同的部门法中,以及在同一部门法的立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不同环节中,都离不开对法的原则的摸索与运用。民法基本原则属于民法学理论研究的基本范畴,它集中体现了民法的主线价值和基本原理。按照学界通说,民法基本原则是“其效力贯穿于整个民事法律制度和规范之中的民法主线规则,是指引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和进行民事活动的

10、带有普遍指引意义的基本行为准则。它是民法所调节的社会关系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5 (P32)。 从其特性来看,民法基本原则是非规范性规定,是不拟定(模糊)性规定,是衡平性规定,是强行性规定,同步还是强制补充性规定。6(1941)在民事领域,立法者既要鼓励民事活动当事人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又要对民事活动保持一定的控制,使之在一定的秩序内进行。为达到此目的,在诸多的民法规定中,既设立任意性规定,又设立强行性规定。这里的强行性规定,是不能由当事人自由选择,而必须无条件地一体遵循的规定,民法基本原则即为强行性规定,强行性规定体现了社会的主线价值,对这些价值的不尊重或破坏,将危害该社会赖以存在的社会根基。因

11、此,强行性规定的强行性来自于其负载价值的主线性。民法基本原则还是强制补充性规定,不管当事人有无特别商定,其有关部分都固然地成为每一法律关系的补充内容,每一民事法律关系都必须遵循民法基本原则,否则无效。6(P40)因此,每一民事法律关系都必须以有关的民法基本原则作为自己的固然内容。 作为民法指引思想的民法基本原则涉及了政策性原则和公理性原则。政策性原则体现出国家特定期期社会发展的指引思想,如近年来得到广泛认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公理性原则体现出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定,如民事主体必须遵循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民事生活规则,必须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在民事活动中,公理性原则还规定民事主体在享有自身权利的同步不能

12、有害于环境。无论是政策性原则还是公理性原则都是民法的基本原则,都要发挥立法准则和司法解释准则的作用。在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今天,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伦理思想已经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引思想,并被规定到法律法规和社会发展的政策中,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日渐进一步人心,民法典的制定和民事单行法的修订、颁布与实行应当反映这一思想,以此指引民事立法和民事司法活动。同步,由于法律的不周延性和法典的巨大惯性,法律在迅速变化的社会生活面前体现出它的滞后性。一方面,要根据现行法律对社会进行治理、调节;另一方面,法律必须与迈进的社会生活相适应,不断把新的社会规定补充到法律中去。在这种背景下,为克服由于环

13、境问题的冲击所导致的私法不周延问题,当立法者需要制定新的私法规范以弥补因社会进步而产生的私法调节的空白时,民法基本原则就是立法者进行取舍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无论是一般的民事立法还是作为法律渊源的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制定者都要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体现出政策性原则与公理性原则的规定,司法机关也应当按照这一原则的民法基本原则的思想渊源于自然法的善意与公平的理念,是道德的法律化,或者说是法律的道德化。(P19)正是由于民法基本原则是道德观念的法律化,其具体内容是民事行为的善意和利益衡平的观念,并且,这种观念是变化的,不同步代的规范规定其内容和作用也不同。因此,无论环境问题如何发展,私法都要调节市民社会中

14、私人利益之间的衡平以及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衡平,私法必需对环境问题做出反映,以适应调节新的利益关系的需要,而民法基本原则正是私法作此反映、调节的准则,是对私法具体制度的价值取向的约束和引导。换言之,私法创新总是环绕着善意与公平的理念而展开的。在环境问题冲击下,“环境和谐”、“生态正义”、“代际公平”不仅是环境资源法的核心价值,并且也是民法善意与公平理念中不可回避的内容。在法律不周延的状况下,体目前民法基本原则中的新理念就成了民事立法乃至法官裁判案件的根据。民法基本原则的这些特性体现出它的独特价值,在环保问题上有着发挥作用的广阔空间,我们需要通过法律解释学的运用,使现行私法规范承受环境问

15、题的冲击,发挥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保障在立法始终不够完善、法律不能详尽无遗的状况下,私法秩序也能得到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能有助于实现,自由、和谐和正义的私法价值也能得以张扬。三、民法基本原则对环保的作用 按照民法原理,民法规范是从民法基本原则中推导出来的具有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的规范,因此,民事活动的当事人一方面应以民法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当民法规范对有关问题缺少规定期,当事人即应自觉地以作为民法规范本源的民法基本原则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此种状况下,民法基本原则具有行为准则的功能。为了实现法律的强制性,行为规范只有同步作为审判规范时才具有法律上的意义,因此,法律上的行为规范与审判规范具有同

16、一性。在民法基本原则作为行为准则被遵守时,它同步是司法机关就民法规范未作具体规定的社会关系所发生的争讼进行裁判的审判规则。6(1718)如果我们通过环保的视角来理解民法的基本原则,并将之作为民事主体的行为准则和法官的审判准则来看待的话,同样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制度价值。按照通说,民法的基本原则有平等原则、公平原则、自愿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以及权利不得滥用原则等。在这些原则中,平等原则、自愿原则是其她原则的前提,它们充足体现出民法的私法属性,是私法自治的基本规定;权利不得滥用原则是社会公共利益优先的固然规定,任何私权的行使均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涉及破坏和污染环境,否则,不仅会因此承当私法责任,还也许承当公法责任。上述几项原则不需赘述,笔者在此仅对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稍加展开。 学界觉得,所谓诚实信用原则就是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要维持双方的利益平衡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诚实信用原则在现代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