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头看中国文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源头看中国文化》.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源头看中国文化沈善增:在真名网上读到吴洪森先生从源头看中国文化一文,很精彩,转帖在下面,并附我的跟帖: (作者按:粤海风约我写篇长点的谈论中国文化的文章,当时我没掂量一下自己,就答应了。写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思考得很不成熟,边想边写,进度很慢,一再延迟交稿期。本来想放弃算了,但杂志社已经空出万余字的版面等着排版,只好硬着头皮写下去。写写停停想想,再写写停停想想,非常磨人,整整一个星期,除了这件事情,其他都不管不顾了。总算在交付排版的最后时刻勉强完稿,现在帖在这里,请大家批评,以便我修改和完善。非常感谢谭运长兄一再督促催问,逼出了我的这篇很不成熟的文章。) 论周公 人类精神发展史可粗浅划分为巫术,
2、宗教和科学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原始部落文化到公元前五世纪左右;第二个时期从公元前5世纪到15世纪;第三个时期从15世纪开始至今。 巫术时期的特征主要有两点: 1,万物有灵的多神论; 2,没有此岸与彼岸的区别,人,鬼,神共居同一个空间,只是可见与不可见,能量大与小的区别。唯有巫师能与鬼神沟通和交流。在巫术时期的社会生活中,巫师是至高无上的精神权威。 一切依靠巫术来解决信仰和精神心理问题的社会,人群居住规模都比较小,巫术仪式也只是针对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事项,其有效性才能产生。 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发展,部落社会开始走向民族社会。过于具象和封闭的巫术已无法适应民族社会的信仰和精神需求,随着部落社会向
3、民族国家演变,也就必然要改变信仰方式,使之适用于不同地区人群的需要。宗教是超越于一时一事比较抽象的信仰体系,对人群的适用范围比巫术大的多。由此开始了向宗教转换。 中国的儒道文化,印度的佛教,中东的犹太教,伊斯兰教以及古希腊文明都是在这转换期先后发生。 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化创造和转换,规范了世界几大主要民族长达两千余年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雅斯贝尔斯将这一时期称之为轴心时期。我则将轴心时期直到世纪这两千余年,整个的称之为宗教时期。 “商人尚鬼”。中国商朝依然是巫术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中国从巫术向宗教时期的转换,发生在周朝,准确的年份是周公执政之后。从周朝立国一直到推翻殷商,是巫术转向宗教的过渡时
4、期,周武王临终把天下托付给周公时特地说了一句:“此事就不用占卜了”。 在此之前,临大事必占卜是惯例。周武王打破了这惯例,表明巫术已不能在政治领域发挥作用。在这之前,商纣王暴虐无道,彻底动摇了人们对巫术的信仰。 周公制礼,完成了巫术向宗教的过渡。正是周公制礼,显示出了“轴心时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根本不同。西方文化从巫术转变为宗教,有这样几个特点: 1, 通过消灭多神论来确立一神的统治地位; 2, 作出了此岸与彼岸的划分; 3, 由此建立起了因果报应的信仰系统。 中国甲骨文和青铜铭文里已经有“帝”“神”甚至“上帝”,但周公制礼,并没有走否定多神,确立一神的道路。而是创造性转化了“天命”“天道”
5、,以抽象观念建立起信仰系统。 周是联合其他部落和诸侯国推翻商朝的。推翻商朝不久,又发生三监国叛乱。平息了叛乱后,周朝的政局才稳定下来。如果选择一神论,必将又是连绵不断的战争。于是周公跳出了一神与多神对立的思维方式,另辟蹊径,在不触及不破坏各部落和盟国原有信仰前提下,以抽象的天命天道为终极信仰,建立起新的信仰体系。 周公对天命天道不是简单承袭沿用,而是加以新的阐释。原先的天命,是命定论的,周公将之转换解释为:天子的职能是替天行道,天命是否属于天子,取决于天子的德,只有天子德性良好,天命才会跟随保佑天子,天子之德的体现就是保民。 周公通过转换性阐释,不但消解了原先天命观里命定论色彩(商纣王就是用这
6、种天命观为自己的暴虐无道荒淫无耻辩护的),而且把人的德行和天命连接起来。 周公这一阐释,在中国政治哲学上第一次提出了位德的观念。坐在什么位子上,相应的就必须具备与该位置相称的德。有其位无其德,天命不佑。天命不佑的表征就是人民起来造反与革命。周公的政治哲学确立了人民革命的正当与合理。 这样,抽象的天道天命,就不是难解和不可知的,它和活生生的,具体的现实世界紧密连结起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心人心就成了天道的直接反映。“公道自在人心”,“天理良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丧尽天良”。诸如此类耳熟能详的成语俗话,其源头就来自周公的天道天命观。 周朝的体制是分封制。周王按照同姓血缘远近
7、和外姓功劳大小来分地封王。分封制也就是贵族世袭制。这一政治和经济权力的分配制度,并不能保证长治久安。周取代商不久,派到纣王后裔领地附近实行监视的两个弟弟就起兵谋反要夺取中央权力。 谋反平定后,如何实现周朝的长治久安,成了周公关注的头等大事。周公是集宗教,哲学,政治,军事,教育,经济,文学于一身的伟大人物。他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是共和。这一政治原则从周文王经过周武王一直延续到周公。商朝被推翻后,武王曾经征求周围人意见,如何对待商朝前贵以及纣王后裔,有的人表态全部杀掉,有的人表态流放到边鄙,只有周公认为应该善待他们,让他们拥有和周民一样的生活条件和待遇。正是周公的这种思想,使武王确信周公才是确保周朝
8、共和思想得以贯彻延续的人,于是把代成王执政的大权托付给他。 周公果然不孚众望,他不仅利用传统资源创建了中国式的宗教哲学,还进行了其他一系列体制和文化创新,以至于周公成了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源头之一。 下面列举几项周公的制度和文化创新: 1, 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中国从夏朝一直到周初,王位继承一直没有制度化礼制化,有时候是儿子继承,有时候是兄终弟及。由于王位继承制度不固定,很容易产生为了抢夺王位的纷争内乱。周公将王位继承制度铁定为嫡长子继承,这样就避免了因继承问题引起的战乱,天下长治久安得到了制度保障。 武王临终前,直接指定周公为王位继承人,也未尝不可,但这样的话,虽然把天下交给了一个贤人,还是无法解
9、决继承的制度化问题。武王和周公一样,都有着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他临终前把天下托付给周公代为摄政,实际上已明确了嫡长子继承制,周公只是把这制度礼仪化了。成了铁定的规则。 嫡长子继承制,当然不适合现代社会了。但是,周公确立嫡长子继承制,背后所隐含的三项原则却依然是值得我们借鉴。 这三项原则是:一,成本最低,代价最小。周朝的统治势力已经北到大漠,东到东海,在如此广袤而交通非常落后的农耕社会,不可能也没必要实行古希腊城邦民主制。王朝更替采取嫡长子继承法,无疑是成本最低,代价最小的方法;二,这种方法也是争议最少的方法;三,这种方法最简单易行。 当今中国正是急需政治体制改革的时代,我们在设计政治制度的时候
10、,务必要把这三条原则牢记在心。 嫡长子继承制度虽然简便易行可以制止纷争,但无法保证有继承资格的是有德有能的君王。于是让继承人从小受教育就成了题中之义。周公摄政期间,担负起教育成王的义务。这样,周公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帝王师,更确立了师道高于君道的传统,师道高于君道,也就是真理高于权位。 嫡长子继承法解决了王权和诸侯国权力交接问题,周公又完善井田制来保民。井田制不仅确保耕者有其田,更关键的是法定了赋税为十一税。十分之一收获作为税收,对劳动者可以说是轻徭薄赋了。不过,制度上的十一税难以保证诸侯大夫们不贪婪,周公就通过“制礼作乐”来限制各级权力。周公最为后世人所称道的就是他的“制礼作乐”。 “礼以
11、分,乐以和。”对周公开创的礼乐制度,五四时代的现代知识分子有很大误解,认为礼乐制度是为巩固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的。 其实,从礼乐所起的实际作用来看,与其说是划分等级,不如说是通过限制各个等级的权力来实现和睦共处。 人类社会有等级区分,是社会分工无法避免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特点就是从现实出发解决问题,而不追求乌托邦的人人平等。 “礼”主要起源于于巫术,是巫术活动的组成部分。周公将礼从巫术独立出来,成为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支柱。 周公制礼的内容之一是规定了不同等级的贵族和官员的衣食住行,什么级别的人只能穿什么的衣服坐什么样的车,甚至使用什么样的餐具都作了规定。礼比法律更加严厉。礼可以说是铁律。违礼逾
12、礼就是犯下大罪,天子就可以褫夺诸侯大夫的领地。礼的硬性约束,有效遏制了掌权者的贪婪。你贪婪所得不能享用,那还有什么必要去增加老百姓赋税呢 我们现代人防范当官的贪污腐败所想到的招数,无非就是两条。一条是舆论监督,一条是财产申报。对说不清来源的财产可以没收。 与周公用礼来约束官员比较一下,哪种更加高明呢? 舆论监督,周公也建立起一套制度。就是政府供养孤寡老人或双面失明者,让他们到民间去收集反映民意表达民心的歌谣,以实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诗经中很多诗篇都来自民间采集。 五四知识分子对礼教的另一项控诉是指责礼教束缚个性、压抑人性。 他们这么批评的时候,是把礼的精神与具体的礼仪形式混为一
13、谈。具体的礼仪,随时代和社会生活的改变,势必相应跟着改变,不合时宜的礼仪需要改变,不等于就不要礼了。谁见过没有任何礼制礼仪的人类社会? 当今中国社会渐渐接受西方的一些规矩,比如,不问女性年龄,不问对方的收入,这种规矩不是礼又是什么? 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反对不合时宜礼教礼仪,连礼本身也根本否定掉了,从而放弃了建立新时代礼仪的责任,这是五四知识分子的浅薄之处,这教训值得后人吸取。 周公制定的礼很多,不便一一列举,我只想选两条讲讲。 一条是婚礼。 周之前,盛行抢婚制度。“婚”这个字通“昏”,就来源于黄昏或者夜晚的抢婚。抢婚风俗,诗经中也有记载。周公制定了婚嫁必须经过媒娉的婚礼制度,从而终结了抢婚的
14、野蛮风俗,把男女婚姻大事纳入了文明规范。这对中国社会走向文明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试想一下,如果娶老婆全凭武力抢夺,谁还心思去发展各种文明呢? 用文明取代野蛮,以礼制取代暴力,以共和消弭纷争。这是周公解决政治问题和建立社会秩序的基本特点。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祭祖。 祭祖在中国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至于成了中国文化的标志,中国文化可以简称为祭祖文化。 为什么说祭祖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呢?这和中国文化中,宗教信仰的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任何宗教信仰,主要功能就是为信仰者打开走向永恒的通道,提供实现永恒的途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只有走向永恒的途径存在,才能建立和确定。而生命永恒的基础就
15、是灵魂不灭。 没有这基础信念,生命的终极就是毫无意义的虚无。因此,任何宗教信仰都必须有一套言辞和仪式来确立灵魂不灭的信心。 对此,佛教是轮回观,犹太教、基督教是上帝创世论。中国的宗教信仰观,既不是轮回,也不是上帝创世,而是元祖生命来自于天这样的观念。中国远古神话故事讲述某姓某族的起源,基本上都是元祖母在路上脚踩了神的脚印而怀孕。这一神话模式,一方面反映了母系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另一方面则宣扬了元祖的生命来自于天。元祖生命来自天,作为后裔的我们,就通过祖祖孙孙承继关系和天有了关联。 因此,祭祖不仅是对灵魂不灭的确认,如孔子所说“如祭如在”,更是中国人与终极信仰关连的方式。佛教轮回观,生命有去处
16、无来源。去处就是通过个人的修炼修行,跳出六道轮回,进入极乐世界的涅磐。但个体生命哪里来的,佛教不作解释。生命无来源,只是轮回,所以佛教徒可以断绝与父母亲人的关系,遁入空门。 基督教讲上帝创世上帝造人。人的生命来自上帝,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基督教是个体生命直接面对上帝。 中国祭祖文化,个体生命是家族血缘生命中的一环。他既不是佛教那样无来源有去处的生命,也不是基督教那样以个体独自面对上帝。他作为家族血缘生命链条中的一环,上要对得起祖宗,下不能辱没子孙。 这种灵魂链中一环的生命意识,使中国人得以把过去和未来集于己身,把世俗和神圣合为一体。中国文化没有西方的宗教形式,却灌注宗教精神于日常生活。中国宗教信仰没有彼岸此岸两相分离,更没有因果报应功利主义承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