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研究综述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9319546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瞿秋白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瞿秋白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瞿秋白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瞿秋白研究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瞿秋白研究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瞿秋白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瞿秋白研究综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年度学年论文瞿秋白思想理论及其演变之研究综述院系:历史文化学院专业:历史学班级:2010级历史学汉班学生姓名:陈晗学号:20101101752指导老师姓名:张建军2012年5月7日瞿秋白思想理论及其演变的研究综述摘要:从书生到领袖,瞿秋白作为中共早期领导人,他在思想上是如何跨出“文斋”走入政治的,本文分四个时期,结合瞿秋白的人生经历,对他思想的演变及形成做一个初步探讨。关键字:瞿秋白 思想 综述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书生”从政的他,思想上历经波折,由最初的彷徨避世,到接触并逐步了解社会主义,最终形成了共产主义思想。这期间瞿秋白在思想上受到了

2、哪些冲击,对他今后的政治生涯及文学创作等有何影响,本文从以上方向出发,总结了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简述。一、 幼年时期的传统文化熏陶瞿秋白的思想形成、变化和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在家庭衰败之前的12年里,瞿秋白既蒙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接受到带西方色彩的近代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对幼小的瞿秋白的熏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他的父亲。瞿世玮尽管终生未仕,但却通读四书五经,会作八股,对赋写诗扬扬洒洒,精通中国旧式文人立世所必须掌握的各种文化能力,其中于中国绘画尤其精擅。瞿秋白耳濡目染,自小跟父亲学艺,练书法,习篆刻,走丹青,读医书,吟诗文,学成了旧式文人的诸般

3、艺事在身。二是入庄氏书馆从庄怡亭私塾修学两年。少年瞿秋白所接受的带有西方色彩的教育也有两个方面:一是就读于冠英两级小学堂,二是1909年入常州府中学,一直学到1915年。这样的人之初,在瞿秋白一张白纸般的心灵上泼洒下第一层描绘思想的烙印,影响深远:一方面,为瞿秋白打下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让瞿秋白广泛涉猎,读诗属文,通览儒道释,深深浸润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文化之中,以致于这种儒雅的名士气质陪伴瞿秋白终生而挥之不去;另一方面,人之初时带西方色彩的初、中等教育又使瞿秋白受到孙中山等的平等、民主、民族共和等思想的影响,同情弱小,崇尚斯巴达的尚武精神。早年的这些经历对瞿秋白一生都产

4、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文艺思想始终夹杂着中国古典的文艺趣味,但他最终仍选择朝向现代文艺思想进行艰难调适,并因此成为中国现代早期的文学家、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1 傅修海从贵族到小卒:古典文艺趣味的现代觅渡瞿秋白文艺思想发展史考述之一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4月1。二、 现实打击下的痛苦思索1916年,瞿秋白的母亲因无力还债无法维持生计而自杀,一家人从此各奔东西。瞿秋白进入了他思想领域较为痛苦迷茫的一段时间。有学者提出,在这前后,瞿秋白的思想由避世观转变到厌世观。无法摆脱的愈来愈真切的贫穷、苦难与辛亥革命后黑暗的现实,使找不到答案的瞿秋白产生了避世观,随着母亲去世的残酷现实

5、,加之各种中西思想的碰撞,为求希望,他遂由避世观逐渐转向厌世观2 欧阳明吴廷俊 论瞿秋白的早期思想 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 第1 期2。而瞿秋白这种矛盾复杂的思想也在他的作品中得以体现。在饿乡纪程中,瞿秋白是这样描述自己的:从入北京到五四运动之前,共三年,是我最枯寂的生涯。友朋的交际可以说是绝对的断绝。北京城里新官僚“民国”的生活使我受一重大的痛苦激刺。厌世的哲学思想随着我这三年研究哲学的程度而增高。然而这“厌世观”已经和我以前的“避世观”不相同。渐渐的心灵现象起了变化。因研究国故感受兴趣,而有就今文学再生而为整理国故的志向;因研究佛学试解人生问题,而有菩萨行而为佛教人间化的愿心。这虽是大言不

6、惭的空愿,然而却足以说明我当时孤独生活中的“二元的人生观”。一部分的生活经营我“世间的”责任,为自立生计的预备;一部分的生活努力于“出世间”的功德,做以文化救中国的功夫。我的进俄文专修馆,而同时为哲学研究不辍,一天工作十一小时以上的刻苦生涯,就是这种人生观的表现。可同时,这一时期也是瞿秋白接受各种新思潮,思想上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文化上反封建的程度愈加明显。从避世观到厌世观,代表着瞿秋白一段时间的人生观,但这种情况到了1918年有了很大的变化,在避世厌世的情绪下,从小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瞿秋白,一直有着“入世”的想法。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声势更加扩大,瞿秋白和他的一班同学已经在接触新思想,宣传新文化

7、,积极参加校内外的与新文化运动有关的各项活动。正如瞿秋白在多余的话中所述:“一九一八年开始看了许多杂志,思想上似乎有相当的进展,新的人生观正在形成”。这与其在饿乡纪程中的回忆似有矛盾,但更切合实际3 刘小中 论五四运动前夕的瞿秋白 学术交流2009年第9期3。从瞿重华、沈颖、郑振铎等人的回忆文章来看,瞿秋白此时已“积极参加了当时进步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在他的屋子里,热烈的谈论着,常常到深夜”。但在新文化运动中已“入世”的瞿秋白,仍有“出世”之意。在1919年4月赠李子宽的山水画中还有如下题词:“松风自度曲,我琴不须弹,胸中具此潇洒,腕下自有出尘之概,何必苦索解

8、人耶。”这说明,从入北京到五四运动前的瞿秋白,确实存在着多余的话中所讲的“二元化的人格”4 康沛竹江大伟 五四时期瞿秋白思想发展历程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 期4。相关论文指出,瞿秋白的矛盾复杂的思想,正在于这“二元化的人格”,一方面在他出生的家庭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下,瞿秋白有着明显的名士化倾向,加之他从小接受的传统教育,使他有着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文人气质,如同他在重录雪意赠鲁迅时给该诗加的跋语中曾提到,他是“忏悔的贵族”;另一方面,虽然瞿秋白出生于封建“士的阶级”家庭,具有“名士化”的倾向,但是由于家庭的没落,使他能够较早地从中察觉到“士的阶级”的腐朽以及劳动人民

9、的疾苦。在他内心深处始终存有一种入世的、寻求对社会问题解决的革命民主主义意识。总之,五四运动之前的这段时期,“出世”与“入世”的两种人生观交织在一起,矛盾地存在于瞿秋白的内心。其间“潜伏的绅士意识”所产生的避世和厌世的思想情绪曾一度占据了主导。但是,随着新文化运动兴起和各种进步理论的影响,瞿秋白开始剖析他“忏悔的贵族”的颓唐情绪,他的人生观也逐渐向着改变现状、寻求社会问题解决的入世用世的方向发展。三、 五四时期的热烈爆发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瞿秋白思想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开始冲破厌世情绪的牢笼,投入到火热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之中,其心路历程也揭开了崭新的一页。正如他后来所说:“

10、五四运动陡然爆发,我于是卷入旋涡。孤寂的生活打破了。”5 郑振铎:记瞿秋白同志早年的二三事 忆秋白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11页5这一时期的瞿秋白在学生运动、文章创作、演讲宣传、承办报刊等多个方面活动积极,并取得了当时许多同志的认可和赞扬。郑振铎曾回忆道:秋白在朋友里面,“以阅历深、知识博、见解新见长”,有“少年老成”之称。因此,“秋白在我们之中成为主要的谋主。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带给瞿秋白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首先,使他冲破了避世厌世的枷锁,不再迷茫与痛苦,坚决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再者,五四运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这种结果也让瞿秋白深刻认识了当时的政府与社会,促使他对,各种改造社会的思潮

11、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研究者将这一时段的瞿秋白思想呈现的新特点概括为以下三条:(1)在欧洲大战与国民自解一文中,阐述了中国社会改造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2),强调改造旧思想、创造新思想对于改造社会的必要性。(3)在中国的劳动问题?世界的劳动问题?一文中,表现出了深切同情和关注劳动人民以及被压迫的妇女,开始研究和宣传劳工问题和妇女问题4。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五四运动“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准备了五价运动和北伐战争”,瞿秋白的转变证实了这一论断。这是在五四洪流中,瞿秋白开始与政治结缘。四、 苏俄之旅的深远影响在1920年10月至1923年初这两年多的时间里,瞿秋白全然不顾

12、自己体弱多病的身体状况,以北京晨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毅然赶赴当时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采访,这对他思想的转变无疑起到了一种催化剂的作用。在这一期间,瞿秋白写下了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两部作品,反映了当时他在思想上的转变和对苏俄的认识与了解。有研究者的论文指出,饿乡纪程实际上是瞿秋白从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飞跃的艰苦而辉煌的历程,赤都心史则是瞿秋白基本完成上述飞跃后开始作为一个共产主义者前进的历史6 雷锐 艰苦的历程 辉煌的飞跃-从和看瞿秋白的思想发展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6。在莫斯科期间,瞿秋白除进行考察之外,还能够从自己的思想实际出发,进行自我解剖。正

13、因为瞿秋白当时能清醒地觉察自己还“带有旧社会生活的痕迹”,热切地要求斩断与它的“万种尘缘,”因此,在考察莫斯科之后,瞿秋白很快接受了共产主义的文化观,并得出走俄国人的道路的结论。而这一次“饿乡”之旅,也使瞿秋白的文艺思想产生了变动。首先,对俄国文艺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不论出于学以致用、互动提高的自觉,还是“十月革命”后北京社会环境对俄国文学的兴趣越发浓厚,都致使瞿秋白的文学关注转移到俄国文学。瞿秋白不仅兴致勃勃地翻译俄国文学,强调从原文翻译和原汁原味,而且每有译作都附上长短不一的评论。为俄国文学译作结集和写序言的任务,也往往也找瞿秋白。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当时的俄国文学翻译圈子内,瞿秋白的俄国

14、文学素养已经得到了较大认同。其次,初步具有用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社会和文艺问题的自觉。第三,,对文学活动和社会事件的积极参与。瞿秋白文学活动除了翻译,主要是办刊物和投稿参与社会问题讨论,带有极强的社会参与色彩:翻译文艺作品的同时也翻译社科论著,并喜欢运用书中理论同步评述文艺作品7 黄连成 浅述瞿秋白人生观的转变 天津党校学刊1994年第1期1。从第二点和第三点也可以看出,深藏着“入世思想”的瞿秋白,已经在五四洪流的冲击下觉醒,并在苏俄采访这一阶段中,对社会主义的国家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进而坚定了信仰,为后来成为共产主义者,宣传无产阶级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瞿秋白在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15、和人生观的同时,也确立了无产阶级的文化观,并最终成为了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1年,经张太雷介绍,瞿秋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积极投身于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成为我们党早期卓越的理论宣传家和政治活动家。 从母亲去世来到北京,再到参加五四运动和去苏俄采访,这期间瞿秋白的思想经历了苦闷彷徨探索前进四个阶段,经历了从民主主义思想的逐渐形成与深化,向着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转变的过程8 蒋明玳 一生的心路历程:“文人”瞿秋白瞿秋白生平与思想发展综论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9 朱敏彦 近年来瞿秋白研究综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10 朱钧侃 瞿秋白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学海1991年第1期11陈铁健 从书生到领袖-瞿秋白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2瞿秋白 赤都心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3刘福勤瞿秋白的知识分子特点 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14谢建芬 论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东岳论丛2001年第5期15赵庚林 瞿秋白研究纵横 党的文献1999年第1期7。本文仅就部分学者的观点和文章做一个浅显的概述。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