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充要条件课件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9164482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2充要条件课件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2充要条件课件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2充要条件课件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2充要条件课件教学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充要条件课件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充要条件课件教学反思.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反思5月16日上午第三节,我在高二文(5)班开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这节课。这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从不同角度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结合具体命题,初步认识命题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的判断方法;培养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的意识。教学重点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和判断方法;教学难点是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和理解必要条件的概念。 教学过程,首先是课堂的复习引入:复习上周所学的命题的概念、形式、判断命题的真假。由复习的第四题,进而引入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的相互关系紧密相关(在原命题中研究条件对结论的制约程度,在逆命题中研究结论对条件的依赖程度)。于是

2、给出推断符号的含义,并让学生试图做几个练习巩固。接着,给出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详细定义,并从集合的角度理解这三个定义。然后,为了让针对我们学生的理解层次、更好地掌握定义,我又把定义简化成一句话,一般地,如果p=q,那么称p是q的充分条件,同时称q是p的必要条件。然后给出例题和练习,均以请学生回答,老师点评的方式来进行。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判别的步骤和常用的判断技巧,攻破这节课关于命题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判断的难点。理清思路后,我再让学生做相关的例题和练习。并帮助学生分析题意,指出我认为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出现偏差的地方,力图攻破难点。最后,简单小结这节课的内容,板书脉络已有显明。本节课以我的

3、寄语与展望、和同学们的掌声落下帷幕。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说明如下:1、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涉及到数学的各个分支,用推出关系的形式给出它的定义,对刚学习这块内容的学生只要求知道它的意义,并能判断简单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2、由于“充要条件”与命题的真假、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的相互关系紧密相关(在原命题中研究条件对结论的制约程度,在逆命题中研究结论对条件的依赖程度),为此,教学时我从判断命题的真假入手,来分析命题的条件对于结论来说,是否充分,从而引入“充分条件”的概念,进而引入“必要条件”的概念。3、教材中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定义没有作过多的解释说明,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定义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

4、我从一些熟悉的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来认识“充分条件”的概念,从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来引出“必要条件”的概念。4、由于这节课概念性、理论性较强,一般的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学中我始终要注意以学生为主,结合相关学科及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自我思考、相互交流中去给概念“下定义”,去体会概念的本质属性。经过听课老师们的评课以及自己的深入反思,我总结如下:这节课是在对教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重难点突出,过渡自然,教态从容自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很配合,自己掌控课堂的气氛能力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下:1.在教学设计上,三维目标需注意用词,知识与

5、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注意一些规定的字眼比如:理解、识别、认识、经历了、观察了、体现了、培养等等,着重本质,像公式那样套进去。2.情景引入、复习引入只选其一即可,否则显得啰嗦,引入新课的时间正好(用了3分钟)。3.这节课的内容如果高考考的话,那只可能是选择填空题。对于这种“5分题”我们要紧抓概念。而我这节课对于题目的讲解给学生强调哪部分是p,哪部分是q。学生在上节课判断命题的真假,过渡到这节课命题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断,在这里,我需要花更多的功夫使得学生达到把新的知识点与已有知识结构里的知识点相过渡的正迁移效果。4.在下定义时,我没有给学生详细地阐述为什么当p是q的充分条件时,q

6、就是p的必要条件。在这里我们可以引入生活化的例子。记p为甲是高二文(5)班的学生,q为甲是高二的学生。甲是高二文(5)班的学生,则甲一定是高二的学生,这个条件p对结论q来说充分了,所以p是q的充分条件。那么,为什么q是p的必要条件呢?如果甲是高二的学生,则甲不一定是高二文(5)班的学生,如果甲不是高二的学生,则甲一定不是高二文(5)班的学生。这样“有之未必然,无之必不然”,所以是必要条件。5.这节课我设计的课堂容量过大,导致学生自主讨论、分组学习的时间不够。概念需要同化、顺应,让学生自己消化,用自己的语言合作交流才能真正弄明白。故可删减题目,留更多时间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理解。6.从集合的角度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这三个概念。让学生从集合的角度重新认识本节课的知识。体现了转化与化归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