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9150226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盛同学校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班级 姓名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孔子 “君子和而不同”的“和”字,应当说与论语学而篇中“礼之用,和为贵”的“和”涵义相同。翻检相关经学文献,“和而不同”的“和”也与周代基于礼原则的“和顺”“协和”“和睦”等意思相近,没有多少异议。朱熹论语集注谓“和者,无乖戾之心”,把“和”与“乖戾”对举,也能说明这一点。至于国语郑话中史伯讲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则是指自然事物诸元素之间的“调和”,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和”不是一回事儿。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与史伯说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两个

2、不同的命题,适用的领域也不一样。前者适用于社会领域,主要是讲人际关系的;后者适用于自然领域,主要是讲不同物质的配合或共同作用的,因此,作为概念而不是语词,这两个“和”是不能等同的,也是不能互换的、另外一中庸里有“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说法,然而子思之学已开始向心性之学转化,因此对“和”字的理解还当“以孔解孔”。先秦文献中讲的“同”,很多情况下可以理解为“共同点”或“相同的目标”。就人际关系而言,“同”与“和”不是对立关系并且常常是有着正向联系的,孔子本人就说过“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话。他所反对的“同而不和”的“同”只是指那种无原则的、不辨是非曲直的“苟同”这一点是应当明确的

3、。“和而不同”的“不同”仔细分析起来,应该包括“非原则性的不同”与“原则性的不同”。对于非原则性的不同,容易通过“求同存异”而达到“和”。而对于原则性的不同则不易做到“求同存异”,要达到“和”就比较困难。孔子曾指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说,只有“仁者”才能够公正地喜爱应当喜爱的人,厌恶应当厌恶的人。由此可知。孔子心中的仁者不会以求“和”为由回避矛盾。从孔子一生的言行看来,如果出现了原则性的“不同”的情况。他不会以虚假的、表面的平衡来掩盖矛盾,更不会“委曲求和”。1下列有关“君子和而不同”一句中“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相关经典文献可以证明,孔子“君子和而不同”中

4、“和”的涵义与周礼原则中“和顺”“协和”“和睦”等意思接近、B史伯讲的“和”与孔子讲的“和”是两个不同的命题,适用于不同领域,作为概念,两个“和”不能等同,也不能互换。C朱熹在解释孔子的论语时,将“和”与“乖戾”对举,从侧面证明了孔子“和而不同”中“和”是“和睦”的意思D子思在中庸中有关“和”的解释,背离了孔子“和”的涵义,走向了唯心的倾向,“和”字的理解还当“以孔解孔”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反映出他有很强的原则性,在是非曲直很明确时他始终能够遵循这一准则。B先秦文献中讲的“同”,在人际关系的角度上与“和”不是对立的关系,都可理解

5、为“共同点”“相同目标”。C“求同存异”体现了人际关系中“同”与“和”的正向联系;如果“不同”的指向是非原则性的,容易通过“求同存异”达到“和”D孔子心目中的“仁者”不会为了所谓的“和”而去掩饰人际关系中原则上的“不同”,更不会“委曲求和”。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用微言大义和“赋诗言志”的方式去解释孔子的“和而不同”,有助于对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因此,其纰漏曲解尚可接受。B正是因为人们解读经典时滥用了这种赋诗言志、类比推理的方式,一些人才对“和而不同”涵义的阐发脱离了孔子的整体思想,没有准确把握孔子学说的精义。C由于缺乏联系性与整体性认识观,一些人对孔子“和而不

6、同”的理解偏于局部,对善恶美丑是非的分辨缺失,只有“同”与“不同”。D只要正确理解孔子的“和而不同”,就能恰当处理不同性质的人际矛盾冲突和建立不违背道义原则前提下的协同、合作关系。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既望,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无不胜矣。”

7、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

8、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华性孝,士论多之 多:赞美。B. 逆击之湖中,无不胜矣 逆:迎战。C. 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 易:容易。D. 守仁不赴,请归省 省:探望。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王守仁“多智善谋”的一组是(3分) ( ) 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 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 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 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

9、 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守仁有家学渊源。他的父亲就有风度,有才华,很受皇帝器重。他自己更是早早就中了进士。他的父亲被谪龙场时,开创了“阳明学”,自成一家。B.王守仁的出生及童年非常有传奇色彩。他在母腹中待的时间较长,名字是异人所赐,直到五岁被异人拍打而且改名后,才开口会说话。C.王守仁个性有刚有柔。刘瑾逮捕戴铣等人后,他主持正义,结果被廷杖遭贬谪。张忠、许泰等人故意刁难时,他又隐忍宽仁,最终感化了京兵。D.王守仁文武兼备。他不仅通晓兵法战策,在平定宁王造反的过程中,多出奇计,指挥若定;而且善于射

10、箭,曾以“三发三中”赢得京军欢呼。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七月既望,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 (3分)(2)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89题。后湖晚坐陈师道水净偏明眼,城荒可当山。青林无限意,白鸟有余闲。身致江湖上,名成伯季间。目随归雁尽,坐待暮鸦还。【注】这首五律大约作于诗人自颍州教授任上罢归后,至绍圣(10941098)初期召为秘书省这几年家居赋闲之时。此处指苏轼、苏辙门下诸君,陈师道、李廌与“苏门四学士”并称“苏门六君子”。8诗歌的颔联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11、6分)9诗歌的最后一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三)按原文填空(6分)10按课文的原句填空。(6分)(1)子曰:“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2)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滕文公下)(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则无败事。(老子第六十四章)(4) ,小年不及大年。(庄子逍遥游)(5)锲而不舍, 。(荀子劝学)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偷父 刘心武 那晚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盏,各屋的窗户都好好地关闭着啊,再回过头去观察大门,没有

12、问题呀!但是,当我到卫生间再仔细检查时,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再一低头,浴盆里有明显的鞋印,呀!我忙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这时又忽然听见窸窸窣窣的声响,循声过去,便发现卧室床下有异动,我把手机倒换到左手,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的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出来咱们好商量!” 一个人从床底下爬出来了,那是一个瘦小的少年,剃着光头,身上穿一件黑底子的T恤,我看他手里空着,就允许他站立起来,用那窗帘叉指向他,作为防备,问他:“你偷了些什么?把藏在身上的掏出来!” 但他那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用眼角余光检查了一下我放

13、置钱财的地方,似乎还没有受到侵犯。我保持伸出窗帘叉的姿势,倒退着,命令他跟着我来到门厅里,我让他站在长餐桌短头靠里一侧,自己站在靠外一侧,把窗帘叉收到自己这边,开始讯问。 “您为什么还不报警?”他问我。 我把手指挪到手机按键上,问他:“你想过,警察来了,你会是怎么个处境吗?”他叹口气,说出的话让我大吃一惊:“嗨,惯了,训一顿,管吃管住,完了,把我遣返回老家,再到那破土屋子里熬一阵呗。”他那无所谓,甚至还带些演完戏卸完妆可以大松一口气的表情,令我惊奇。 他今年14岁。家乡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小学上到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了流浪生活。现在就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被灯光照得瘦骨嶙峋满

14、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吧?”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我为他冲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出去,对他说:“我知道,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了。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我要去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问他:“为什么?” 那幅油画,是我前几年临摹的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茬,看去不像个西方人倒像个东方农民。 我就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可是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后来我听懂了,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就嫌他爸穷,跟别的男人跑了。他爸把他拉扯大。他记得他爸,记得一切,记得那扎人的胡子茬,记得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 他们那个村子,不记得在哪一天,忽然说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是给老板挖,于是他讲到了去年那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看见了这幅画,没想,就先叫了声“爸”。他奇怪他爸的像怎么挂在了我屋里?他说他爸坐在床上想心事的时候,就那么个模样。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