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教委.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9113896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教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教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教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教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教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教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教委.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克和千克”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克与千克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设计中,通过掂、比、估、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单位间的进率。并在动画故事中应用所学知识,体会知识的价值。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单元“克和千克”。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

2、克=1000克。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教材编写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让学生在认识一些实际测

3、量的经验并巩固质量观念,培养估测意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3、知道1千克=1000克。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会称整千克的质量,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教学重点:1、知道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2、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 3、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2分硬币(或新版1角硬币)若干、500克食盐2

4、袋,2千克大米、黄豆、1千克黄苹果、1千克红苹果、 若干袋食品、盘秤、天平、弹簧秤、皮筋、黄豆、曲别针、花生、卡子,学生带:一人一个硬币、一个梨、一包零食、2袋500克食盐。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学生到超市进行有关物品重量的调查活动,并完成下表。“克与千克”家庭实践调查表物 品 名 称物 品 重 量 克 千克(学生调查一种零食,还有米或面。必须有“克”与“千克”做单位的食品。)二、从生活中引入师:前几天,同学们到超市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你有什么收获?(指名2名学生)生1:我知道一包糖果重400克。生2:我调查到一包方便面105克。生3:一袋家庭装洗衣粉是3千克。

5、【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亲身调查,激起学习情趣。】师:刚才同学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板书:克和千克)师: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二、在生活中学习1、认识秤。(1)师:要想知道这些物品的质量是多少,我们一般用什么工具帮助?生:可以用秤来称。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质量可以用秤来称。(教师出示磅秤、盘秤、天平)师:你在哪里见过这些秤?(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教师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设计意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见过多重秤,让学生自由说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充足的信心。】(3)详细介绍天平秤的使用方法(实物介绍)师:下面我们一

6、起来认识一下天平。师:(出示天平)在天平的左边盘里放置要称的物品,右边盘里放置砝码,天平的指针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也可以说这时天平两端的物品重量相等,如果指针偏离标尺中间的位置,则天平左右两端物品的重量不相等,指针向哪边偏,哪边的物品就重。(4)详细介绍弹簧秤的使用方法。A、观察秤面,说说秤面上有些什么?B、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2、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1)师:同学们调查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用“克”和“千克”作单位,那么1克有多重呢? (2)师:猜一猜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我们分小组来用手掂一掂,看谁估量得最准。 师:在天平上称一称一枚2分硬币

7、有多重?(教师操作)(在操作中发现,天平左边盘里放2分硬币,右边盘里放上标有“1克”字样的砝码,天平的指针正好指在标尺的中间位置,天平平衡,说明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师:这枚2分硬币约重1克。在表示比较轻的物品重量时,一般用克作单位。(板书:克)1克到底有多重?请每个同学拿1枚2分硬币,掂一掂,亲自体会一下1克的实际重量。你有什么感觉?生:很轻,几乎感觉不到重量。【设计意图:通过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建立1克的表象,并在掂其他物品的活动中加深这一表象。】(3)学生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教师准备皮筋、黄豆、曲别针、莲子、花生米、卡子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掂一掂找出1克的物品)。师

8、:几个黄豆,几条皮筋,几个曲别针,大约重1克?(学生汇报)师:老师课前已经秤过大约重1克重有:1跳皮筋、4颗黄豆、1个莲子、2个卡子、2个曲别针、 花生豆。(教师板书)(4)师:那么1千克又有多重呢?3、“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质量单位,那么1千克会是多少个1克呢?咱们来做个实验吧。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小组内学具袋中的食盐,每个同学分别掂量一下它有多重。师:再看看食盐包装上的质量标注是多少?生:它的质量是克。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生:1000克。(板书)(教师500+500=1000克)师:请每个小组把两袋盐放在一起,每个人都闭上眼好好再来掂一掂1

9、000克重的盐,并把它的重量记在脑子里。(学生掂量)师:我们来用盘秤称一称。师:来!我们就把两袋盐放进秤盘上称一称,看看有多重?师操作,生观察得出结论,两袋食盐的质量是1千克。(板书)师: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1000克用另外一种形式表示1千克。师:对!也就是说1000个1克就是1千克。(板书:)师: 国际上测量物品质量的单位有克和千克,当测量较轻物品时,用克作单位;当测量较重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师:老师这里有几样东西,你们来掂一掂,估测一下,有没有1千克?是比1千克重,还是比1千克轻?还是刚刚1千克?一包果丹皮、一盒巧克力派。(生掂量汇报,师相机验证。)【设

10、计意图:通过掂不同物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克与千克的关系。】三、在生活中实践1、教师准备1千克个头小的苹果、1千克个头大的苹果 (1)师:你们猜猜我手里的两袋苹果哪袋轻,哪袋重? (2)学生猜完后,教师用成来验证。(3)比较2袋苹果,为什么都是1千克,但是数量不同?生:因为其中一袋里的苹果个头小,重量轻;另一袋里的苹果个头大,重量重,所以,虽然都是1千克,但是数量不同。2、学生活动。先估计多少个水晶梨约重1千克,并记录。再用弹簧秤实际称重,并记录。活动记录表物品名称估计的约1千克重的个数称出约1千克的个数水晶梨3、学生汇报。4、教师现场用盘秤或弹簧秤验证。【设计意图:通过丰富的小组活动来提高

11、学生的估重意识,引导学生将估重延伸到生活中。】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师:同学们觉得对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掌握的怎么样?我们一起来看几道习题。1、 把质量单位送回家:一般称较轻的物品时用“克”做单位,而称较重的物品时,要用“千克”做单位。看看下列物品应用什么做单位:一个梨约150( )、一个南瓜重4( )、一个排球重450( )、一方便面重100( )。2、小小法官(1)一个乒乓球约重三克。 ( )(2)一袋洗衣粉约重280千克。 ( )(3)一包感冒冲剂约重10千克。 ( )5、写信师:聪聪的姥姥想念聪聪,于是,聪聪给姥姥写了一封信。师:后来姥姥收到了这封信,看了之后却笑得直不起腰来,我们也来看

12、一看,读一读这封信。姥姥: 您好,我已经8岁了,身体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45克,每天早上能吃掉60千克的鸡蛋两个,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的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 。(1)学生自由读一读。(2)学生汇报哪里不对,觉得可笑。(3)将聪聪写错的地方改正确。【设计意图:反馈本节课的知识。】五、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了新知识有何感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教学板书: 克 和 千克1g: 1个2分硬币 1kg:2袋500克的食盐 1个皮筋 10个国光苹果 4颗黄豆 6个鸡蛋 1个莲子 2个曲别针 个花生米1000克= 1千克1000g = 1kg

13、500克+500克=1000克课后反思:这节课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物品的轻重,从创设的生活场景中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秤,再让学生认识秤并会看秤,学会读取秤上的值,进一步使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体的质量。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层次上还是比较清晰简单的:1.认识克2.认识千克3.克和千克的进率。4.估量。在教学中我借助一千克盐和2分硬币,来让学生认识1克,感受1克,认识1kg,感受1kg,,继而让他们去估计一些物品的轻重,给物品填写相应的质量单位;用我们在课堂上称出

14、的物品如苹果、梨、香蕉等的质量,去和不曾称过的物体进行比较,有了对于物体体积及质量的认识,学生能较好的估量出其他物品的质量。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教师要吃透教材,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汇报在超市调查物品质量的结果,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1千克重的食盐、曲别针、黄豆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天平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