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马原2知识点总结.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9112886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马原2知识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完整word版)马原2知识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完整word版)马原2知识点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完整word版)马原2知识点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完整word版)马原2知识点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马原2知识点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马原2知识点总结.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 资本主义的形成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14世纪末和15世纪初地中海沿岸,途径有两个:1、 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2、 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1、暴力剥夺农民土地;2、暴力掠夺货币财富(利用国家政权进行殖民掠夺)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历史条件:第一,社会分工;第二,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决定性条件)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即无差

2、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1、统一性表现在二者是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2、具体劳动反映人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首先,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两者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无价值,自然也就成不了商品;而价值是使用价值进行量的比较的基础,离开价值的使用价值也不成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其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对立

3、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指同一个商品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不可能兼得,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而要获取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这就是说,对于一个商品生产者或购买者来说他不可能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两者只能取其一。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的本质就是在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价值量和价值规律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以简单劳动为尺度。价值规律:只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起作用,他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

4、规律的作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及其发展过程。交换使得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这一矛盾是其它一切矛盾的基础;这一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其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二)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必须具备的条件:第一

5、,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的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第二, 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从而丧失生活资料来源,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要受到两个因素的限制:生理因素和社会道德因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注意: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通常是通过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来完成的。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和管理等使得商品的个别劳动时

6、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差额就是超额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因此和价值规律一起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运行规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1、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不变资本即生产资料;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这一区分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利润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根据剩余价值/社会总资本

7、的比值计算出来的平均利润率),则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实质。影响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第一, 剩余价值率;第二, 资本有机构成;第三, 资本周转速度;第四, 不变资本的节省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产业循环的三个阶段是:购买阶段(货币资本的职能);生产阶段(生产资本的职能并且是资本循环的决定性阶段);销售阶段(商品资本的职能)社会再生产的一般规律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可以划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指在原有规模上不断重复进行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过程在扩大的规模上不断重复进行的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是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

8、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又反过来保护其经济基础,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职能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本质。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来实现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和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9、;垄断产生的原因:1、生产集中到一定程度;2、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3、博弈的结果:避免竞争的两败俱伤。垄断没有消除竞争,反而使得竞争更为复杂和剧烈,因为:1、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商品经济);2、垄断组织必须增强竞争实力才能维持竞争;3、社会生产的复杂性决定着中小企业不可能都被消除金融资本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通过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结合而成。金融寡头是在金融资本基础上形成的。他们在经济领域中通过“参与制”(掌握股票)实现统治;在政治上通过与政府的“个人联合”实现对国家机器的控制。垄断利润依据垄断地位获得,大大超过平均利润。来源有:1、对本国劳动者剥削;2、对非垄断

10、企业剥夺(通过垄断价格实现);3、对他国人民剥削和掠夺;4、通过国家政权的再分配垄断价格是垄断利润实现的关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结合产生的原因:私有资本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矛盾的激化,要求生产资料在全社会范围内集中,从而产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2)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深化,要求借助国家力量反危机;(3)缓和社会矛盾和协调利益需要形成的时间:一战时期(标志事件:国民经济军事化)理论基础: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展:二战期间的战时经济管理体制四种主要形式:国家所有和直接经营;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国家参与;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垄断资

11、本在世界范围内扩展三种基本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两种类型:私人输出;国家输出社会经济后果:(1)对资本输出国而言:带来巨额利润,扩大了市场,改善了国际收支等;但可能出现本国产业“空心化”,加剧国际矛盾。(2)对资本输入国而言,对经济有一定积极作用(资金、技术、机器、管理、就业、收入等);但也造成不利面(付出较大经济代价、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外资依赖;民族工业受压;外债等)国际垄断同盟:跨国公司(重要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高级形式)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列宁指出的帝国主义五特征经济全球化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的

12、标志: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主体)产生原因: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打破了国家界限;跨国公司发展;各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后果:1、积极影响:国际分工带来的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产生分工利益;发达国家是主要受益者,但也加速了发展中国家发展;2、消极影响:(1)国家间贫富差距扩大;(2)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3)全球化冲击下各国内部的治理危机;(4)缺乏与依赖匹配的全球经济协调机制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1、 生产资料所有制变化,主导形式从个体资本所有制逐渐转化为股份资本所有制再转化为法人资本所有制;2、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变化: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3、 社会阶层与阶

13、级结构变化:资本家变成剪息票者(食利者);高级经理人控制公司;知识型服务型劳动者增加4、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变化:国家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全面干预经济;经济危机四个阶段差别减弱;金融危机频频5、 政治体制变化:国家行政机构权限增强;政治多元化和公民权利扩大;法制建设加强变化的原因: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是根本原因;工人阶级斗争增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主张改良的政党促进变化的实质: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结果;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将科技转变为强大生产力;剩余价值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意识形态对于奴隶制度及封建制度的进步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