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消融认知心理学与精神分析视界融合的新式性.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8897636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冲突与消融认知心理学与精神分析视界融合的新式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冲突与消融认知心理学与精神分析视界融合的新式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冲突与消融认知心理学与精神分析视界融合的新式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冲突与消融认知心理学与精神分析视界融合的新式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冲突与消融认知心理学与精神分析视界融合的新式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冲突与消融认知心理学与精神分析视界融合的新式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冲突与消融认知心理学与精神分析视界融合的新式性.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冲突与消融:认知心理学与精神分析视界融合的新式性王波(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徐州221116)摘要:尽管看起来精神分析和认知心理学似乎并不相关,但它们之间也有一些明显的通路,使得精神分析有助于认知心理学,反之亦然。通过对经典的意识建构论的回溯,清理了精神分析与认知心理学视界融合的短暂历史,然后提出一种新的可能范式意识与潜意识的两套转换机制,试图超越信息加工学派遭遇的深重困境;同时运用非线性动力学观点比较了弗洛伊德学派与联结主义范式在心理模型建构上的同构关系;最后将之提升到哲学层次对传统的科学与非科学的二元分裂式结构进行了解构主义的批判。关键词:意识;潜意识;认知可计算主义;统计因果性1导论

2、精神分析可能是近代以来所有心理学流派中被指责最多的,以至于现在对它的任何批评都只能算是陈词滥调。人们听惯了对弗洛伊德的批评,甚至其中很多观念是从对他偏见最深的行为主义者那里得来的。但是在精神分析与认知心理学的关系上未有偏见也不是什么幸事,因为人们几乎从未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这是一种令人遗憾的对科学的热情和敏感的缺乏。精神分析现在主要应用于动机与遗忘的研究、人格发展的探索以及行为异常的心理治疗方面。但弗洛伊德想做的和能做的并非仅限于此。精神分析和任何自然科学的目标都是认识:在人们思想的内部世界的再现外部世界中获得法则、联系和依存关系,再从这一认识出发,进行解释、预测和控制1。实质上精神分析与认知

3、心理学出自于同一个高贵的世系,斯多尔这样评价:“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训令在弗洛伊德被人们听到之前许多世纪就被反思的人们所接受。”2这条训令在一切自命为人类向上之本的科学家手中薪火相传。弗洛伊德在这方面的雄心和任何一位认知心理学家相比毫不逊色,为此他甚至不惜犯下与自然科学家同样的错误,在一些问题上坚持机械决定论和还原主义的观点。马赫仿佛就是在揶揄弗洛伊德,他说:“如果科学家把探究者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看作是动物的和在自然及社会中的人的本能活动的变种,即有条理地阐明、加强和精练的变种,那么他会感到心满意足。”3弗洛伊德建构的心理模型中有一种明显的张力。一方面,认知心理学和精神分析之间的区分还存在,

4、另一方面,该模型要求认知心理学和精神分析一道发挥作用,以对意识、潜意识、认知和人类行为有更完整的把握。文章探讨的就是这表面上看似明显对立、常常被认为没有什么共同之处的两个流派。其中之一的精神分析被传统地理解为一种治疗神经症的方法和理论,一种潜意识心理学体系4;而认知心理学被理解为用计算或神经科学的术语对认知的说明。有鉴于此,笔者认为:精神分析所揭示的和认知心理学所揭示的实际上并不冲突事实上,这两个学科在很多事情上是一致的。2意识的建构论历史上一种经典的融合范式意识在当今科学研究中已经成为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作为专攻意识问题的哲学家,丹尼特认定:人类意识几乎将是最后一个难解之谜5。它也理所当然

5、得到所有关心人类自身的有责任心的科学家的重视。认知心理学家一度忽视了意识的研究,这让对认知心理学寄予厚望的人们倍感失落。黎黑近乎偏激地批评说“信息处理心理学是一种与激进的行为主义近似的行为心理学”,是一种“最新的行为主义”。6在早期一些认知心理学家那里,意识在信息加工中被赋予了本质上是被动的作用。最早的认知心理学教材的作者奈塞尔(1967)将意识等同于集中的注意。对于意识的更为积极的观点是将其看成一种信息加工器的中心控制系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认知心理学家普遍同意一种积极的意识状态和过程的观点,最终由马塞尔(1983)提出了意识的建构理论。第25卷总第96期 心理学探新 PSYCHOLOG

6、ICAL EXPLORATION 2005年 第4期意识被确定为一种建构的过程,人们意识到的现象经验是在对当前需要的反应里从被激活的图式中建构出来的7。这就否定了信息处理模型对意识的解释。夏克特关于记忆的主观体验的研究表明,信息处理模型无法解释记忆的主观体验。他提出:“即使是对过去某一具体经验的看似十分简单的回忆如上周末晚上你在干什么或你第一次约会去了哪里等都是一个建构的结果,他既建构于当前活动的影响,也建构于过去经验所贮存的信息。”8这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在弗洛伊德那里,既有对人际实践的心理分析式的解释,也有说明潜意识机制的科学的元心理学(metapsychology)。如果把这种心理

7、学模型运用于当代的意识研究,那么所追求的就是两个方面:对主体的经验及其给日常生活带来的意义的理解,这就是一种意识建构的过程;对大脑和环境如何相互作用而产生这种经验的神经科学方面的说明,这是第三部分将要讨论的。建构论中无意识的图式、激活的图式和用于意识建构的图式之间的区分本质上是与弗洛伊德早期在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之间所作的区分是一致的。在弗洛伊德那里,潜意识的内容在进入意识之前必须经由前意识,而在意识的建构论里,无意识的图式要想成为意识建构的图式必须先成为激活的图式。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内容隐藏着以某种形式出现的动机,这与建构论同样是一致的。此外,建构论的主题图式同弗洛伊德的“情结”也十分类似,在

8、认知的梦的解释和弗洛伊德的梦的解释之间的平行也是明显的。意识的建构论已经成为认知心理学与精神分析视界融合的典范。如果再深入考察认知心理学经典符号加工范式面临的困境,就会进一步摒弃精神分析与认知心理学并无瓜葛的偏见。在下文将看到弗洛伊德以巧妙的系统的观察,把意识从传统哲学中解放出来,并采用跨学科的途径进行研究,从而使之成为一门与哲学分开并与所有人类科学都有关的科学。3意识与潜意识的两套转换机制一种视界融合的新范式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信息处理”或“符号处理”概念为核心的一门信息处理的认知心理学正式形成9。其隐喻是“心理活动像计算机”10的观念。几十年过去了,认知科学的先驱者当年预言的

9、“20年内,机器能够做人所能做的一切”这一目标并没有实现。今天,最先进的计算机可以做人不能做的许多复杂工作,但在模式识别、感知和在复杂境域中决策的能力远不及人。心理的计算机模型更遭到“中文屋论证”的深刻挑战启动一个计算机程序并不能构成真正的思维和理解,因为所有的计算机所能做的只是根据符号的形式来操纵符号11。这些困难背后的真正根源究竟是技术问题,还是理论预设有缺陷?潘菽先生早在将近二十年前就卓有远见地指出了信息加工范式的致命伤:一百多年过去了仍然迷醉于笛卡儿时代把人比拟于机器的余唾就不是什么进步的思想了。过去的心理学盲目地追随于生理学之后,把种种具体事物都加以抽象化而称之为“刺激”,而现在的认

10、知心理学又追随于计算工程之后,把“刺激”进一步加以抽象化而称之为“信息”。心理学不恰当地借用一些其他科学的概念、术语和观点,使心理学已经遭受了并且还在遭受着传统的损害12。如果说认知科学所犯的一个深刻错误是忽略了意识在心智研究中的中心地位13,那么满足于对心理活动的不恰当类比则成为制约认知科学对意识研究的健康发展的瓶颈。上个世纪中叶,格林菲尔德公正地预言到,弗洛伊德的成就在本世纪常被斥为伪科学,而今天或许可以提供一条线索给下一世纪最重大的问题意识的本质14。在这个意义上,弗洛伊德两次启发了当代的认知心理学家,这就是潜意识与意识间的两套转换机制与一个方法论上的信念,也即语言学和神经生理学的创见以

11、及并不忌讳把主观性带进意识的研究。弗洛伊德发现了语言在精神分裂症以及替代物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来自于弗洛伊德所谓“器官语言”的证据:精神分裂症患者非常看重文字,着重措辞的相似性,以及文字的曲解15。为解释这个证据弗洛伊德建立了惊人的假设:我们对某个给定对象抱有意念的一般能力包含两个部分,即事物的表征和文字的表征。事物的表征在它们与文字感知的残余物联系起来之前,不能变成有意识的,“一件事当它与相应的文字表征联系起来时就可以变成前意识”,“心理治疗所能做的无非只是把潜意识置于前意识的控制之下”,16以便使之有机会变成意识。认知心理学的联结主义范式采用的“亚符号范式”所表征的正是直觉经验以

12、及尚未结晶或升华为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概念17。联结主义放弃了符号加工的物理符号假设,同时也避开了它导致的困难。令人惊叹的是这简直是弗洛伊德远见卓识的遥远回响!弗洛伊德以犹太人的智慧轻松逾越了符号加工范式的困难,同时又以自己的天才在认知心理学家心里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语言是潜意识与意识转换的关键机制。从语言的视角考察意识,这是一种独特而优越的研究范式:它避免了传统意识研究的机械的抽象的学术沿革,使当代心理学的最前沿与多学科的厚重研究积淀直接挂钩。因为语言学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带头学科和基础学科,现代语言学跨越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边界,不断借鉴自然科学的原理方法来改造与推动自身的理论建设,又对

13、认知科学、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研究等领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现代语言学对于语言本质、结构及功能认识的深入,人文社会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一度集中到了“语言”上:语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受到普遍重视,产生了声势浩大语言哲学运动;社会学家把语言结构的变异与社会结构的变异联系起来所以这种意识研究的范式转换极有可能在多个领域同时取得重大突破。弗洛伊德的另一个重要启示被他自己称为“神经病学家的生理学”。在科学心理学工程中,他提出思维过程的一个完整而且有效的理论模型,成功模拟了大脑和环境如何相互作用而产生主体经验的神经科学机制。为了引起人们对弗洛伊德闪耀着天才光芒的古典模型怎么都不过分的赞叹,

14、之前宜对当代联结主义范式和非线性动力学的最新进展稍作介绍。联结主义的核心观点是:认知或智能是从大量单一处理单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神经元的单元及其联结的网络就构成了知识;联结的权重的变化可解释感觉、身体运动以及认知过程18。弗洛伊德的心理模型确立了两个元素的基本形式以及一个运作原理。这两个元素是:一、结构单元,又称“质点”,思维器官便是由这些结构单元构成的,它们被称为“神经元”,并形成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络;二、这里有称为Q的能量或数量,Q在这个网络中的流动受运动的总法则支配。模型的工作原理是“神经元的惯性原理”,又称“守恒原理”,即思维器官具有放弃自己能量的倾向,或者有减少张力的倾向,张力被认为

15、就是能量的聚集。只要通过简单的比较就可以立即发现这两种单元网络都是拓扑的关于网络联结的类型,因此不妨碍将它同样称为一种“人工神经网络”(这是联结主义的假设),而在这个网络层次间的能量流动被看作是刺激累积逃逸的过程。同时,弗洛伊德引进了接触障碍(可看作联结主义中的突触联结)这个概念,最终使得刺激的能量和释放的形式之间达到相应的匹配。联结主义极为类似地认为网络模型的隐含层把每个单元所收到的兴奋或抑制的有效小事件加以汇总综合并作出相应判断,各层次间从而实现了激活的传递,至于这种激活呈现出什么样的类型,则是由输入层到隐含层的联结权重来决定19。这样能量流动与激活传递之间,接触障碍与决定激活的呈现类型的

16、联结权重之间就实现了一种完美的同构模型的建构。甚至还可以在精神分析中发现最早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神经能量的流动不是决定的,而是概率的,“在每一条能量的细流中,能量必须足以连续地充满不同路径上的所有神经元,以使心理储存的整个信息都可以提供给它”。20这样就可以看清弗洛伊德坚持的一个惊人的设想,“思维是一种试车,也就是说,它是事物各种可能的状态和行为各种可能的方向的内在化建构和演练,并且这个过程没有外在的凸现”。思想之诞生是高度不稳定的,心理所面临的危险永远也不可能摆脱掉,而且思维过程将“永远保留它的挑衅性特征”。21这同样是联结主义的分布表征的特点。正如前面已经讨论的那样,传统的符号加工系统是以局域性的、内容寻址的方式来对知识进行表征,而对于不恰当或模糊(fuzzy)的问题,符号模式系统就显得束手无策。刘晓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