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政策研究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8689859 上传时间:2022-09-0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政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政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政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政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政策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政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政策研究(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政策研究 制造业是经济增长中最为强劲的“发动机”,世界强国和发达地区无不拥有先进的制造业。近年来,随着各项产业升级扶持政策的出台,制造业升级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十三五”是凉州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迈向新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是凉州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课题组走访了凉州电子、纺织、机械、医药等行业近70家企业,与企业家进行了深入访谈,梳理了凉州制造企业升级的意愿、能力、面临的困境与政策诉求,借鉴发达国家制造业升级的路径,提出了振兴凉州制造业升级的策略。一、凉州制造业升级的主要困境(一)装备制造业:需求挤出与转移现象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

2、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工具的生产制造部门。装备制造业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之一,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直接反映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在倡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转型升级的今天,关键是加强装备制造业技术的革新,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附加值,以装备制造业引领和助推其它产业的转型升级。尽管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凉州的一大支柱产业,在课题调研过程中,发现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需求挤出现象、需求转移制约研发投入等已是装备制造业不

3、可忽视的现象。1市场需求挤出效应严峻。三十多年来,对外开放始终是凉州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动力,是提升凉州国际化水平的战略选择。凉州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是利用初级生产要素加工/装配/制造最终产品出口,这种发展模式使得装备制造业出现一个令人值得注意的新现象。为了满足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和消费者的需求,凉州许多最终产品的生产制造企业(部门)并不采用国产的技术设备,而是直接采用从国外引进的设备和技术。同时出于提升竞争力的需要,往往还要采取动态的技术跟随和引进模式。因此,特别在外向型部门经济扩张的过程中,作为上游产业的装备制造业,与其下游产业最终生产部门的发展状态,其生存处境可谓是

4、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基于大量的引进国外设备(技术)的支撑,下游的最终产品生产行业在国外需求的驱动下,实现了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出口能力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最终出口部门的迅速扩展,并没有逻辑地带动国内装备制造业的扩张,而是引致了对国外装备制造业的巨额需求,加速了国外装备部门对国内相应装备制造业部门的替代,导致其市场需求萎缩,甚至还引发了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纷纷被跨国公司合资甚至并购的现象。外向型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对装备制造业的“需求挤出”效应,本质原因是,在出口导向的初始阶段,我国的装备工业与发达国家之间在技术水平上存在着巨大的“落差”。这一落差迫使处于下游的最终出口生产部门动态引进国外的先进

5、技术和设备, 因而斩断了最终需求与上游装备制造业之间的关联发展机制。2需求转移制约研发投入。下游企业为了追随发达国家的技术范式转移,或迫于升级压力等而动态地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容易挤压本国装备制造企业的市场空间,使其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市场容量的底限达不到,或使其需要不断追随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标准,自主创新的空间有限。所以,下游企业需求转移以及由此所引致的市场竞争加剧,是凉州(乃至全国各地)多数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不足的本质所在,所以,装备制造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是内生的。如纺织缝制设备是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吸收、改造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计划体制下产业链封闭,国内纺织缝制装备企业没有外来的竞争对手,

6、需求稳定,且国内纺织服装业基本是供给国内市场,对装备更新、升级的需求较弱,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升级的压力小。而当今众多纺织服装企业居于全球价值链的生产加工环节时,装备技术水平必须符合研发、营销环节的要求,国产与国外装备的技术差距,迫使下游企业只能动态引进国外装备,需求的转移使得国内纺织缝制装备企业研发的市场需求支撑不足,国外装备动态引进所带来的竞争压力,进一步挤压了国内装备企业的市场空间,最终制约了其研发投入以及技术升级,从而使我国纺织缝制装备制造业与其下游行业的发展差距显著。3凉州装备制造业的内存问题。凉州装备制造业还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产业集中度较低。凉州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

7、、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装备制造企业中真正能够起到支撑和带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作用的大型骨干企业不多,至今没有一家千亿元企业。(2)产业内部联系较弱。凉州有些装备企业具有较强的单机和主机制造能力,但组织结构落后,零部件、元器件产业薄弱,重大设备成套能力不足,没有形成强大的产业链,企业只好把大量的业务外包,而大量零部件、元器件生产企业则为外地企业配套服务,出现“飞地”现象,使得产业链的“乘数效应”难以显现。(3)产业发展空间有待拓展。凉州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扩容压力较大,限制了一些大型设备和成品的生产,交通运输特别是水路运输不便,也限制了大型设备的生产,企业生产基地不能适应当前城市化发展速度

8、和社会化、市场化生产方式的需要,产业发展空间亟需进一步拓展。(4)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凉州装备制造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能力上仍显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不多,关键技术及设备基本依赖进口,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难以满足产业升级的要求。(5)企业外向度有待扩大。凉州装备制造产品出口份额不大;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量较少;产品质量控制能力不足,个别出口产品质量较差,不能顺利通关;有的出口产品由于批量小,维修服务成本高,零部件供应不及时,服务响应慢。(二)凉州纺织业升级的退出困惑经济增长一般依赖要素总量增加和要素存量调整两种方式来实现,发展到一定阶段,要素存

9、量调整就居于支配地位,发挥主要作用。存量调整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即产业不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来完成。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然涉及到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性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其实包含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两方面的内容。如果企业不能顺利退出,意味着部分生产要素将被闲置或被迫低效益使用,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社会利益关系就倾向于对立和矛盾激化,社会易趋向于不稳定。因此,某种程度而言,企业退出比企业成长更为重要,退出是决定资源在产业间分配的重要因素之一,适时的退出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纺织业由于进入门槛较低,这几年已发展为一个充分竞争的微利行业,产能过剩现象逐步显

10、现。再加上其具有高污染、低附加值等特性,行业转型升级已是大势所趋,企业也纷纷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纺织业的企业家们谈及这一话题时,有三大困惑。1纺织企业退出成本高。纺织设备几乎没有通用性,资产专用性强,如果改变原来生产的产品,原有的设备或变得毫无用处,或需要经过成本高昂的改造才能用于生产新产品,如纺绽、织机只能用于纺织纱布,无法转产。纺织企业的技术能力和操作工人技能的专用性也很强,靠自己的力量可以开发的其他行业的产品数量少。由于沉没资本比例较大,使纺织企业只要价格处于停止营业点之上,就可继续生产。另外,雇用的大量工人,企业退出则劳动者解雇和改行的费用也很高昂。纺织业所具有的行业特点,造成了纺织

11、企业退出的成本较高。2纺织企业退出机制缺失。企业的退出机制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古典经济学有关市场结构和市场竞争的理论当中,进入和退出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是竞争性的推动。产业退出援助政策是产业政策一个重要的方面,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一部分特别困难的企业退出,让它们继续留在不适合它们发展的行业内,长期低效率地使用有限资源,不仅会影响全行业的效率,而且会使自身的包袱越背越重,使今后的调整更加困难。最近几年,虽然整个纺织业出现了一些困境,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大了纺织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拓展了传统纺织业的生存空间。留存企业的竞争状况得到了改善,原来亏损的企业也因此而获利。调

12、研中企业家谈到,部分欲退出的企业举棋不定,相互观望,由于企业的退出机制缺失,政府对企业退出没有相应的援助政策。所以,真正退出的纺织企业寥寥无几。(三)产业集群升级的主要障碍产业集群是凉州制造业的重要特色与优势,也是凉州经济保持领先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凉州产业集群异军突起,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制造业基地逐步从弱到强,集聚效应得到充分发挥,产业层次得到有效提升。产业集群已是凉州制造业最主要的载体,对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从2014年起,凉州市在重点培育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中开展了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活动。2013年出台凉州市新型块状经济(现代产业集群)发展规

13、划,着力推动凉州块状经济走创新型、集约型、节约型、环保型发展模式,形成一批总量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品牌影响广、市场份额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已成为凉州工业的主体,也是凉州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和活力源泉。但凉州产业集群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累积的一些素质性、结构性矛盾,尤其是产业层次低下、创新能力不强、规划引导缺失、平台支撑不力、转型升级缓慢等问题也逐渐显现。本课题通过对凉州产业集群的实地调研和深入分析,可透视出凉州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园区企业盛行圈地。先入园的一些企业盲目圈地,导致园区用地紧张,多数开发区土地指标稀缺,空间处于饱和状态,某些已是“

14、零地招商”,扩容压力与日俱增。有的园区为了引进产业配套企业,必须外迁已入园的企业,搬迁成本高且工作量大。建议凉州以每亩的投资密度和预期经济密度作为入园企业用地依据指标,并实行弹性差别地价政策,从而减少乃至杜绝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2形聚神散大而不强。由于凉州部分产业集群多为中小企业在同一产业内集聚,企业数量众多,企业间竞争过度,基本上依靠价格竞争来取胜。如果考虑到产业集群的工业企业用地有政府补贴,甚至不少小企业借用自己住房,劳动者工资与福利低廉,以及其他未统计在内的环境成本,不少传统产业是在亏本运行。短期经济指标与长期产业培育的矛盾是产业集群培育中的棘手问题。明知道引进的企业与园区产业不配套,但

15、碍于招商指标要完成而盲目引进。招商中单以投资规模为目标,不注重区域产业集群培育。产业研发空心化,既无“拳头产品”,也没能建立“产业链”。因而,凉州多数产业集群内部互动联系较弱,没有形成基于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目前凉州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的制造加工环节,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一般产品多、高端品牌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新兴产业中,“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现象较为普遍。3企业实力悬殊增大。经过多年发展,集群产业组织开始演变,一些大中型企业脱颖而出,实力较强的企业充分发挥规模效益以及与政府较密切的关系,通过纵向一体化、横向兼并与多元化发展,作用与地位明显上升,竞争

16、力进一步加强。大企业对技术、人才、交通、市场的要求提高,乡镇、县域环境已不能适应其发展的需要,企业不断向上海等大城市转移,从而对地方经济造成冲击,未来这一趋势还会加强。企业达到较大的规模后,企业内部交易越来越多地取代专业市场的交易,原有的业内水平竞争与分工协作模式被打破,企业通过对市场、信息、技术、原材料与人才保持一定程度的控制,形成对产业链的垄断,并通过对协作圈的支配权获取高额利润。小企业的市场空间萎缩,中小企业间的水平竞争与分工逐步被大企业的内部化交易或小企业对大中型企业的依赖所取代,中小企业的生存难度加大,并越来越取决于大企业,被纳入协作体系中的小企业容易受大企业的盘剥。专业化分工协作走向不平等,发展前景堪忧。4集群同构现象严重。区域产业集群同构现象严重,凉州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纺织服装、机械、皮革等,这就限制了凉州产业集群特色优势的发挥。凉州现有的大量城镇工业功能区大多在原有块状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规划相对滞后,园区建设受乡镇行政区划限制,客观造成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