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纲阐释2008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而且明确列出“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15个常见文言虚词。这条要求中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是以考纲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为重点,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是指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对出现的文言虚词具有理解并加以解释的能力,而绝不是要求考生凭空去历数哪些常见文言虚词具有哪些用法。二是“在文中的用法”,一般是相对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这里“在文中的用法”大致表现为常见用法。强调“在文中”这一范围,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
2、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的能力。仔细分析高考试题就会发现,一般来说,近年来各地的高考试题都考查到四个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且每年考查的四个虚词一般都不属于同一词性,往往涉及三类甚至四类。因此,我们必须辨析各类虚词在文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高考中经常涉及的文言虚词词类包括代词、介词、副词、连词、助词等几类,但实际上每道高考试题又不是全部考查同一类虚词,因此下面所举例子,有些不是以完整试题的选择题型的形式,而是列举出与该子考点相关的选项组编成题要求解释。一、代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常用的代词有“而、何、其、若、焉、之”等
3、,也有人把“所”“者”称为特殊代词。文言文中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是多样的,甚至有的还具有实词意义。关于代词,首先是要辨析代词和非代词这也就成为虚词考查的一个常见设题点,近些年来多次在这一点上设置障碍。如:1、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而翁长铨,迁我京职,是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2、何: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
4、阳楼记)(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3、乃: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4、其: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
5、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例如: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例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
6、数词。例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5、若:用作代词。(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6、焉:(一)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论语)微波入焉。石钟山记(二)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三)代词相当于“之”。例如: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捕蛇者说)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他们,指
7、五人。师说)7、之: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例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二、介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介词是用来介绍名词、代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人事等关系的词。常用的介词有“以、为、因、于、与”等。对介词的考查,有时是辨析介词与非介词的区别。如:1、为:(一)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8、(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公为我献之。(鸿门宴)(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2、以: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
9、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
10、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3、因:用作介词。(1)依靠、凭借(2)依照、根据(3)趁着、趁机(4)由于(5)由、从(6)通过。例如:因人之力而敝之(左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史记孙膑传)因其无备,卒然击之(三国志郭嘉传)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如因荣木变为枯木(范缜神灭论)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4、于:
11、(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在)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在中)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向)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到)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 从、自)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跟、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对、对于)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 给)(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1)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
12、过”。例如:良曰:“长于臣。”(鸿门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2)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三)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5、与:作介词“跟”、“同”、“替”。例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同)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为,替)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三、副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者别的副词,以表示程度、范围、
13、时间、情态、否定等意义的词。常用的副词有“乃、其、且、则”等。对副词的考查,同样包括区分副词与非副词的能力。如:1、何:用作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2、乃: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的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刿
14、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3、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4、且: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四、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者句子与句子的词。常用的连词有“而、且、以、则、与”等。对连词的考查主要是辨析连词与介词、副词的区别。如:1、而: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