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和践行.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8602360 上传时间:2023-08-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理解和践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怎样理解和践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怎样理解和践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怎样理解和践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理解和践行.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怎样理解和践行“少教多学”?时间:2014-12-20 03:36来源:教育艺术 作者:蒋华 点击: 116 次“少教多学”是全国第三届“教育艺术杯”观摩、评比活动的主题。从字面上看,“少教多学”是对于教与学时间或内容的量比提出的一个概念,减少教师讲授,突出学生学习。本人认为,这里的“多学”,并不是指机械的作业型的练习与浅层次的讨论,更重要的是课堂学习时学生潜入文本的独立思考、参与研讨与思想交流,强调的是思维训练,还有联系自身的领悟触发与情感体验,这是“多学”的核心内容。“少教”指的是减少教师不厌其烦的讲授,“少教”的“教”更应理解为“导”,即指导学习、引导学习、促进学习的意思,不是简单的讲授

2、。“少教多学”关键在于怎么“少教”?怎样“多学”?下面结合朱老师我的母亲一课,作简要的评述。一、怎么“少教”,怎样“教”?1精准把握教材。教师的教材分析,要从语文教学的维度,进行评判和取舍,确定具有语文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正如朱老师感言中所说:我的母亲第一部分写母亲对我的“教之严”、“爱之慈”;第二部分写胡适母亲作为“后母”之当家的艰难。两部分中,母亲无论是言传还是身教,对胡适成长都有着极大极深的影响。但文章第二部分因为有年代的隔阂又涉及特定的封建文化背景,学生往往不能真正理解到母亲当家时容忍背后的痛苦,因此对文章第二部分的研读把握,也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正是课前准确地把握了教材

3、,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明晰,教学有的放矢,才有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这是实现“少教”的基础。2.合理生成问题。问题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具有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这是教师通过钻研教材、分析学情、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后设计的问题,是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与需求的前提下提出的问题。朱老师执教的整堂课围绕两个主问题展开教学:品读47自然段,感受母亲的“教之严”、“爱之慈”;研读母亲作为“后母”当家的相关文章片段,理解体悟母亲在艰难处境下持家的“苦”与“忍”。让学生顺文而学,逐层深入研讨,深刻理解文章主旨,领悟作者的情感。教学思路清晰,教学重点突出,要言不烦,这是抓住了“少教

4、”的关键。3.巧妙对话导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高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和反应,当学生学习受阻,思路走偏,或只有浅层的理解,教师应不拘泥于课前预设,适时加以导引,解决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达成教学目标。例如,研读“当家后母”那部分文字时,连续三个同学都只会用“体现了母亲气量大、性子好”等书上现成的句子来概括,朱老师就导引到具体的语句品味与赏析:“哦,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话“只装作不听见”说明了什么?于是,学生分析“我母亲只装作不看见”后,又引出了“她实在忍不住了”和“母亲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等句子的分析。这样的引导下,学生深入领悟了母亲内心的气愤、难受,“她为了让家里人和睦相处,要把内心的

5、气忍下来。”还有将心比心,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如:“那我想问一问,如果有人整天摆着生气的脸,整天在你身边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着,你会怎样做?”教师巧妙的引导与点拨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朱老师这样的适时引导,在与学生对话交流中多处可见。这就是“少教”的艺术。4.适时辅助资料。有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了解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个人经历等,对文章的理解不能深入。借助课件提供的资料,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点,很有效果。例如:在分析“当家后母”过程中,学生能理解母亲的宽宏大量,却难以体悟母亲的艰难与痛苦。于是教师出示投影胡适母亲家里主要人物的年龄图,帮助学生理解“当家后母”的“苦”与“忍”。这种雪中送炭式

6、辅助资料的运用,减少了教师的讲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这是实现“少教”应采用的必要方法。二、怎么“多学”,怎样“学”?让学生怎样“多学”呢?本人认为:一是要有按教材要求与学情结合的明确的学习目标;二是给予学生潜入文本的充分的阅读、思考时间;三是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朱老师执教的这堂课做得非常到位,体现了“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具体是这样指导学生“多学”的。读文、圈画。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句,或者作批注,这是学生理解文章的前提。朱老师非常重视让学生读文,形式有三种:个人默读浏览。如:分析“母亲的严或者慈”和“当家后母”形象之前两

7、个时段。读文的作用是感知文章内容,为分析人物形象服务。个人或集体朗读。如个人读结合语言的品析,让学生感知母亲的慈爱;集体朗读,强化母亲身教立人,对“我”为人处世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感情地朗读。如读结尾段,体悟胡适对母亲的无尽怀念和深深感恩之情。不同的学习内容,运用不同的读文方式,收到了应有的理想效果。这虽说是教学中细小的处理,也展现出朱老师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静思、质疑。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关键应看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思维发展,有深层的思考,课堂教学才有深度,因此静思、质疑也是不可缺少的学习活动。朱老师有提问或追问后单独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有读后再思、边分析边思考的安排。例如:“你从这段话里读出了

8、一个怎样的母亲呢?(学生思考)”再如:“胡适终于要学成回国了。如果你是胡适,回国后,你想对母亲做些什么?(学生静思)”,有思才有得,经过思考后的结果往往是比较全面慎密、有理有据、有深度的。有时出现课堂意外,恰恰是课堂精彩的开始。如一学生分析当家后母时说:“后母,就是继母,一般继母都是比较坏的。(师生笑)”这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小插曲,调节了课堂的气氛,学生顺口说出从自己的生活阅历中得到的结论,反观胡适母亲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有了对“当家后母”形象的精彩分析。探讨、对话。此节课上,朱老师没有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但无碍文章的理解、主题的挖掘与情感的领悟。因有读文与静思作铺垫,学生学习主

9、动,参与积极,探讨有见地,师生、生生的对话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如分析“母亲的严和慈”、“当家后母的苦与忍”。教师在对话中充满期望与激励;学生娓娓道来,思路清晰,依据充分。其实,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和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多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得到激发,课堂将会充满生机与活力。体悟、表达。指导学生体悟、表达须有铺垫,要结合课文的理解,唤起学生生活与情感的体验。朱老师在这方面做得水到渠成,恰到好处。如投影出示徐志摩和梁实秋对胡适为人的评价,让学生谈感想。生:胡适的身上很明显有他母亲的影子。生:胡适和他母亲一样,也特别温和,能宽容别人,又有刚气。此处借用名人的评价,让学生体悟,加深了对课文、对母亲形象的理解,又有对学生情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长远影响。所以说,朱兴祥老师执教的我的母亲,学生主动探究、体悟,有思维含量,有思想内涵,是一堂以学定教、多学少教、顺文而学、顺学而导的典型课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