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县青龙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8375108 上传时间:2024-03-31 格式:DOC 页数:77 大小:1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余县青龙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大余县青龙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大余县青龙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大余县青龙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大余县青龙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余县青龙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余县青龙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余县青龙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单位:xxxxxxx编制单位:xxxxxxx二一一年十月项目负责人:编制人员:目 录第一章 总 论61.1 项目概述61.2 项目建设背景61.3 项目编制依据121.4 研究范围及内容141.5 项目研究结论及建议141.6 主要经济指标值16第二章 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172.1 项目现状分析17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92.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22第三章 项目目标定位263.1项目提出的理由263.2目标定位27第四章 建设内容及建设规模284.1 建设内容284.2 建设规模28第五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295.1 项目选址295.2 建设

2、条件29第六章 建筑工程方案346.1 设计依据346.2 建设方案理念356.3 总体指导思想356.4 建设设计原则366.5 总体规划设计方案376.6 工程方案38第七章 节能节水437.1 节能437.2 节水447.3 能源管理与检测44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458.1 编制依据458.2 编制标准458.3环境保护、设计原则458.4 项目场址环境现状468.5 施工期间的环境影响468.6 营运期间的环境影响498.7项目运行期环保措施508.8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50第九章 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529.1 劳动安全卫生529.2 消防53第十章 招投标方式与管理5510.1 招标依

3、据5510.2招标原则5510.3 招投标程序5510.4招标范围5710.5 招标组织形式5810.6 招标方式5810.7 工程管理58第十一章 项目实施进度与组织管理5911.1 进度计划确定的原则5911.2建设工期5911.3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5911.4组织管理6211.5劳动定员62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6312.1 编制范围6312.2 主要编制依据6312.3 编制说明6412.4 项目投资估算6512.5 资金筹措65第十三章 社会效益评价及风险分析6713.1 社会效益评价6713.2 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6713.3社会评价结论6813.4 项目风险分析69第十

4、四章 项目财务评价70第十五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7115.1 结论7115.2 建议73第一章 总 论1.1 项目概述项目名称:大余县青龙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项目承办单位:大余县青龙镇人民政府项目负责人:曾凡伟项目建设性质:新建项目建设地点:大余县青龙镇老街 项目投资规模:总投资人民币41.3万元资金来源:申请中央专项资金12万元,省级配套资金12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7.3万元1.2 项目建设背景1、政策背景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长期以来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近些年来,各

5、地乡镇综合文化站在条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坚持经常性地开展科技讲座、扫盲教育、法制宣传、文艺辅导、文艺汇演、游戏娱乐等文化活动,成为农民学文化、学科学的课堂,成为推广科学技术、带领农民致富的示范基地,成为抵御不良风气的阵地,更好地满足了农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广大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国发200714号) 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建设社会主义

6、新农村,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迫切要求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协调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就业压力较大,对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长。新形势新任务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均受教育水平仍然不高,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仍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3年以上,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不足,杰出人才缺乏。城乡、区域、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发展不平衡。实施素质教

7、育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改进。教育投入不足,与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求有较大差距,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各国纷纷把发展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举措。能否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必须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

8、略地位,抓住机遇,振奋精神,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

9、源强国的奋斗目标做出新的贡献。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能力,加强“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加强对在职职工、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城乡劳动力人人有知识、个

10、个有技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 中明确指出: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2、国家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高度重视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保障和维护农

11、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第十一个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

12、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

13、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抵制腐朽落后文化。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

14、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3、江西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发展状况根据赣文厅字【2008】65号文件的统一部署,江西省文化厅11个处室于2009年1月410日分别对11个设区市所属67个县(区)的19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进行了督导检查,实地督查了2007、2008年度,尤其是2008年底拉动内需时增加建设的综合文化站项目落实和进展情况。督查发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建设实施以来,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初见成效。我省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实施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各地加强领导,深入动

15、员,积极行动,落实责任,真抓实干,基本实现了预定的目标。主要有四个特点:(1)领导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把综合文化站工程建设作为关系我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具体行动。一是建立了领导机构。不少县区成立了由县领导挂帅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二是各县区及时研究制定了工程建设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对建设目标、任务、时间和措施进行统筹规划;三是落实责任。实现了落实领导责任、落实相关部门责任和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的“三落实”;四是大力宣传动员。许多县区及时召开布置动员会议,利用媒体造舆论造声势,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目标明确,组织得力,责任落实,干部群众支持,为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2)前期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一是建设速度上的推进。面对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要求严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项目,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实行优先优惠政策,简化工程审批手续,想方设法加快前期工作进度。二是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硕士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