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作品二轮复习(教师卷)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8374376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5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类作品二轮复习(教师卷)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文学类作品二轮复习(教师卷)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文学类作品二轮复习(教师卷)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文学类作品二轮复习(教师卷)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文学类作品二轮复习(教师卷)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类作品二轮复习(教师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类作品二轮复习(教师卷)(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文阅读第二轮复习文学类作品阅读备考方法之表现手法一、导入:1、(2007江苏卷)(麦 天)“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4分) 答: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2、(2007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请指出“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答:这里用了比喻,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

2、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意思对即可)3、(2008江西)(朦胧的敬慕)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6分)答: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4、(07全国)(总想为你唱支歌)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

3、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瘟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答: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好处: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二、课堂训练(05广东卷)1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2005广东)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滴,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

4、,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答:(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 (2)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 好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主命力。(每点给2分。第(2)点中答出“使人如临其境

5、”给1分;答出“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给1分。如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2007浙江卷泰山之思) 从红门到中天门一段,薄雾在风中婷婷袅袅,若轻纱缠绕于古松脖际,如轻烟出岫于山谷岩隙,为山色平添许多妖娆。更有鹧鸪唱和,湿风润面,真是无比清爽。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水愈来愈多。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象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

6、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记得照片上的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蓝天苍山下让人望之凛然。可是现在,无论是抬头仰视还是回首来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过十来级台阶,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气势。原来,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如障的浓雾掩盖了这一切,让我只能在想象中获得慰藉。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雾更是浓得黏手,四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了。摸到瞻鲁台边,睁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么也看不见。答: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3、作者在第一

7、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8分)(98全国卷)(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不超过26个字)(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不超过26个字)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

8、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报秋宗璞)答:(1)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2)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4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2004全国卷

9、快乐的死亡)我不害怕自然的死亡,因为害怕也没用,人人不可避免。我也不太害怕痛苦的死,因为那时代已经过去。我最害怕的就是那快乐的死,毫无痛苦,十分热闹,甚至还有点轰轰烈烈。自己很难控制,即很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为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可是怎么才能不酗酒,不作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而且一顿喝不上便情绪不高,颇有怨言,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呜呼,快乐地死去! 答: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

10、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眼益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四、其他表现手法:1、寓庄于谐例:文中成功地运用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2005辽宁)答:作者以漫画式、喜剧性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述了赛艾姆“一本正经”地完成了滑稽可笑的“自我认识”过程,尤其是对赛艾姆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更是幽默风趣,从而引导读者更深刻领会作者寄寓在这一人物形象上的严肃的人生思考。2、反讽例: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

11、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6分)(2006重庆说村落)答:(1)表现手法:对比。反讽。 (2)好处:深化主题。3、虚实结合例: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2006四川卷乡村的瓦)(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瓦松”是这种意象,已经把“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思乡之情折射出来了。(1)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两方面。原因: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

12、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4、比喻、拟人例: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2006福建卷泪与笑)答:使用了暗喻(或比喻)的修辞手法。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5、表达方式例: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08辽宁)雨韵第一问(4分)雨韵是人生四季的旋律雨韵是增强生命记忆的媒介雨韵是大自然美丽的乐意。第二问(4分)先议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再叙事,讲老人与小男孩在雨中的故事最后抒情,表达作者对雨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每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

13、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6、大小例: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歌德之勺(08山东)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启示主要有两点。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7、扬抑例:15.“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6分)(04河北)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在;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引。 欲扬先抑,突出下文的“一日的春光”。8、反复

14、例1: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3分)(08浙江)乌米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渲染气氛,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例2:12.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08宁夏卷)第一次营造了冷酷寂静的氛围,同时为下文便衣警察穿大衣、衣领上翻作解释,预示鲍勃被捕后的心情,为下文埋下伏笔,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第二次衬托出尴尬气氛,表现鲍勃的紧张和吉米的犹豫,同时预示吉米将逮捕鲍勃。第每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9、对比例: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指对比)的好处。(04江苏)(原文用了六重对

15、比: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 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 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 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 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文学类作品阅读备考方法之围绕某个人(物)而写另一人(物)的作用1、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附原文相关文段)(04全国卷)答: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衬托”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其余的都是内容上的具体分析,特别要分析到“以什么衬托什么”)2、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08山东)答: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3、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98年全国卷)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