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五综合测试.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8290716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必修五综合测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教版必修五综合测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教版必修五综合测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苏教版必修五综合测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苏教版必修五综合测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必修五综合测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必修五综合测试.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班级 姓名 考试号 高二语文十月份统一练习试卷(满分16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一、积累运用(18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倜傥(tng) 强(qing)颜 面面相觑(q) 力能扛鼎(gng)B稽(q)首 娴(xin)熟 自怨自艾 (i) 慷(kng)慨悲歌C暴戾(l) 仓廪(ln) 残垣(yun)断壁 纨绔(k)子弟D栈(zhn)道 姊(zh)妹 运筹帷幄(w) 叱咤(zh)风云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老趼 壳如红缯 居安思危 范范之交 B蒙胧 弥足珍贵 荒诞无稽 嘘寒问暖C整饬 清新怡和 老于世故 确之不恭D委蛇 绳头微利 春寒料峭 厚

2、重笃实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满志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B白莽并没有这么高慢,他曾到我的寓所来,但也不是因为我要求和他会面;我也没有这么高慢,对于一个素不相能的投稿者,会轻率的写信去叫他。 C对于一字一词的得当与否,一语一句的顺当与否,自然该按照至当不易的标准,一一使其恰到好处。 D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惟妙惟肖,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在圣诗中,哀歌是与颂歌相伴

3、的,而圣灵对约伯所受苦难比对所罗门财富的刻画要更动人。 B不仅仅是历史,有的时候人生也像一个不按棋谱出棋的棋手。 C城市建设设计更多追求的是足下的文化之美,这是由于设计师的一种对文化和传统的理解所决定的。 D面对社会悲剧,理想、信念、正义感、崇高感支撑着我们,我们相信自己在精神上无比地优越于那毁灭乃至迫害我们的恶势力。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电视连续剧亮剑在黄金时段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对它评头论足,大加赞赏。B、刘和珍等青年在反动政府门前表现出来的沉勇友爱、无所不为的精神,令人敬佩。C、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

4、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D、汉代学者研究儒家经书注重微言大义,清代学者则比较注重文字考据。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对于消费者而言,关键在于如何透过林林总总的促销中找到自己的所需。B、如“阿Q”一类的“字母词”已遍布汉字文化圈内,不但活跃在各类媒体上,而且进入了教科书。C、去年入冬以来,少数目无法纪的人,任意偷窃、哄抢电线电缆厂大量物资,损失在百万元以上,目前警方已经立案侦查。D、地铁紧张施工时,隧道突然发生塌方,工段长俞秀华奋不顾身,用身体掩护工友的安全,自己却负了重伤。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

5、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6、。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黾勉(mnmin):努力。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7、分)( )A是时,辙亦迁海康 迁:贬谪 B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 悛:悔改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忤:感触D然其诗质而实绮 质:质朴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C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D今将集而并录之 某所,而母立于兹9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立志学陶的原因。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

8、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3分) 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3分) 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3分) 三、古诗鉴赏(8分)1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官仓鼠 曹邺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1

9、)诗中的“官仓鼠”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诗人对它的态度是怎样的?(4分) (2)本诗在艺术上有什么突出特色?(4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_;_。(陈情表)(2) _,_,淡烟暮霭相遮蔽。(长亭送别) (3)鹏之背_ ;_,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4)_ ,_ ,是以见放。(渔父)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乡村的瓦 冯 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

10、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

11、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

12、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

13、,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13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14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15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6分)16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六、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杨丽萍:舞蹈是种信仰曹玲娟执拗地穿着绣花衣、麻布裤和布鞋,身形特别瘦小,说话时语调低沉轻缓。 近日,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