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情到深处析理从浅出---浅议哲理性文本教学(周红)MicrosoftWord文档.docx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828491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悟情到深处析理从浅出---浅议哲理性文本教学(周红)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悟情到深处析理从浅出---浅议哲理性文本教学(周红)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悟情到深处析理从浅出---浅议哲理性文本教学(周红)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悟情到深处析理从浅出---浅议哲理性文本教学(周红)MicrosoftWord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悟情到深处析理从浅出---浅议哲理性文本教学(周红)MicrosoftWord文档.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悟情到深处 析理从浅出 -浅议小学哲理性文本教学 陕西省宝鸡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周 红 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一小学 周 萍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哲理性文本教学,存在重感悟意会,轻理性剖析评判现象。在教学中,从学生特点出发,透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化“文本形象”为“心理形象”,体己查人,情从理出,达到“情”“理”相映、深入浅出,提高哲理性文本教学价值。关键词:小学语文 哲理性文本 教学浅议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以及小学生课外拓展阅读中,有不少思想内涵比较深刻的哲理性文本,往往以寓言和散文形式呈现,大多通过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等来揭示一个道理,探讨人与生活、人与外部世界关系。其情(事)中有理,理中含

2、情,情理相融。一方面文章因具有情感性使得说理更能感染人,另一方面因文章所彰显出的哲理性感悟与思考,使文章的情感显得更具有深刻性。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学应该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学此类文本,应把感悟人生哲理、发表独特见解作为教学重点,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和创造潜能,启蒙学生的理性精神。但在这类文本的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不尽人意的现象:普遍存在注重对形象的感悟、对现象(事件)意会,轻视对事理的剖析和评判。课堂教学中,似乎一谈“理”就会陷入空洞说教,只能关注词句或事件表层,不敢探究语言中人的存在。致使阅读变成“遗弃意象和情理后的物质表层的细磨,变成了一

3、场没有指涉、反思、深度和意义的观看”,这样的教学自然走向了矮化和简单化。不可否认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感性的,关注人文,注重情感,着力感悟,但哲理性文本教学,如果缺少对“理”的探究、讨论和延伸,这样的教学一定会是表面的、肤浅的、低效的。如何走出小学语文哲理性文本教学误区,克服教学矮化和简单化现象,笔者认为应当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抓住儿童语文素养的两大元素“情”与“理”,以感悟情感入手,渗透理性思维,情理相携,深入浅出,才能使此类文本教学不至于流于表面形式,学生的阅读和思维也才能达到应有的深度。当然对哲理性文本的教学,也不能只有对哲理的分析,这样会把语文课上成哲学课、思品课

4、,这就会使教学方向出现偏差。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决定了其感性认知是理性认知的基础,哲理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就要从感性认知入手,也就是从文本的意象、形象、生活入手,寻言明象,明象入情,体情析理。换句话说,就是要以读懂悟透文本语言为基础,使文本中的语言形象能够在学生的心中站立起来,把“文本”形象转换成学生心中的“心理”形象。“文本”形象是感性的,“心理”形象则兼具了学生自我的理性认知。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引导学生无限度靠近“文本”形象,感受立体的、丰满的“文本”形象,使学生进入文我交融的情境,从而体己查人,树立起自己心中的“心理”形

5、象,为深层次的哲理感悟做好铺垫,然后再从深切的情感体验中反思生活现象,最后透析文本蕴含的事理便会水到渠成。比如在丑石一文的教学中,紧抓一条线索(人们对丑石的不同情感)来理解文本语言,感悟丑石的两种形象。首先是作者对丑石的情感是充满遗憾。通过文本语言理解作者遗憾什么?为何遗憾?引导学生感悟丑石的形象:外在不美(颜色丑:黑黝黝;形态丑:牛似得;来历不明)、内在不足(垒不成山墙;压不成台阶;凿磨又太细)、身处环境不佳(花儿嫌弃、杂草眷顾、孩子不喜欢、人们咒骂)。其次是科学家对丑石的情感是充满惊喜和珍惜。通过文本语言理解“眼光拉直”“小心翼翼”是何意?体现了什么?科学家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学生感悟丑石的

6、另一种形象看似丑的极端却是美到极致(来历不凡:天上陨石、曾今闪光发热;精神品质美:不屈于误解、寂寞中生存)。引导学生通过文本语言感悟丑石前后两种不同形象的过程,恰恰是透过文本语言深切体悟作者(也是自己)对丑石的情感(先抑后扬)。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生活中有没有此类现象?我们怎样才能正确的看待事物?学生对“文本”形象的情感体验深刻,感悟透彻,形成的“心理”形象立体丰满,即外表丑并不代表内在丑。延伸到生活中的此类现象,则很容易得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认识事物不可限于表面,而应该透过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这样从起初感性的一般认识,到最后获得具体有用的语文认识和生活认知,学生的理性认知自然而然的得到了

7、提升。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哲理性文本,我们要凭借文本具体可感的语言文字,通过扎实训练,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悟“文本形象”,树立起丰满的“心理形象”,联系实际对应“生活原型”,在情深意切中顿悟“深刻哲理”,这样才能“情”“理”统一,走出误区,提高哲理性文本教学价值,达到发展学生思维和创造潜能,启蒙学生理性精神的目的。参考文献:1陈黎明.熔铸语言哲学利器 开启语文教育研究新视界-读语文教育哲学导论J.教育研究,2010,(04)2钱美玉.哲理性文本教学的“度”与“渡”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01)3陈建先.以形象感悟内海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12,(11)4钱美玉.哲理性文本的非哲理“演绎”和非哲理性文本的理性透视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