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8229699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第一章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一、什么是气候1、 天气天气指的是短期内(通常指一昼夜)的气象要素(比如温度、湿度等)和气象现象(比如云、雾、雨、雪等)在一定地域内综合表现的大气物理状况。2 、气候气候指某一个地区或地点内多年的天气状况。(张光业、苏文才编著的气候学基础,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3、气候、天气的关系气候和天气都是表示大气物理状况的指标,天气指的是短期内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指的是多年的天气状况。二、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一)我国气候的变化过程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我国的气候有冷暖干湿的波动变化。关于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分期,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划分为9个时期。如果从距今1万年前算起,我国的

2、气候变迁大致可分10个时期:1、距今1万年到距今8000年,气候较为寒冷,为一气候寒冷期。 2、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间,仰韶温暖期。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间,相当于仰韶文化时期,在这段时期内,我国的气候总体上较温暖,但气候也有所波动。分为3个时期:(1)距今8000年至5000年间,我国气候较为温暖。在我国各地都能找到证据。 A. 陕西西安:在西安的半坡遗址(年代距今56006080年),出土的动物骨骸有獐、竹鼠和貉(h)等。獐现在只分布于长江流域的沼泽地带。竹鼠以竹笋、竹根为食,说明当时关中一带分布有大量的竹林,但现在陕西境内只有沿秦岭北麓还有少量的竹林分布,陕西境内已没有

3、竹鼠了。貉则喜欢生活于河湖之中。这些动物遗骸表明,在距今五六千年前,西安一带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 B. 上海一带:上海菘泽、亭林、唯亭遗址的孢粉分析,证明距今5460110年上海一带植被是青岗栎、栲为主的常绿阔叶林落叶混交林,气候大致相当于现在浙江省中南部的气候,由此推测当时上海地区年平均气温要比现在高出23,气候比现在温暖。 (2)距今5000年至4500年间,相当于屈家岭文化时期,气候有短暂的降温过程。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共9个文化层,第五、六层的动物种类最少,一共只有5种,没有发现喜暖动物,推测可能是气候变冷造成的。 通过对北京地区、辽宁南部地区、内蒙古中东部地区气候的研究,也证明距今5

4、000年前后我国确实存在一个温相对较冷的低温期。 (3)距今4500年至3000年间,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至殷墟时代,我国的气候又转温暖。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文化层第四层,时代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距今4500年至4000年),动物种类增加到9种,其中喜暖动物2种(水鹿、轴鹿),这2种动物现在分布于南方;1种喜冷动物,其余则为适应性较强的动物,显示龙山文化期比屈家岭文化期的气温有所上升。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文化层的二三层,时代相当于先商和早商时代,动物种类增加到12种,喜暖动物增加到3种,占动物总数的25,显示气候较龙山文化时期更为温暖。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有动物遗骸,说明当时的动物有獐、竹鼠、水牛、象

5、、貘m,现在的水牛分布于淮河以南,象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的森林中,亚洲貘则分布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的沼泽森林中。 甲骨文记载在武丁时代打猎捕获象。说明在殷商时代我国的气候要比现在温暖湿润。3、西周寒冷期 周孝王年间某冬天“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说明公元前10世纪时我国气候较为寒冷。 河南省淅川县下王岗第一文化层,时代相当于西周时期,地层中动物的数量减少,动物中没有喜暖动物,大多是适应性较强、分布面较广的种类,说明西周时期气温有所下降。 4、春秋至公元前1世纪,气候温暖期春秋: 鲁桓公14年(前689)、成公元年(前590)、襄公28年(前545)鲁国的冰房冬天得不到冰。公元前581年和公

6、元前4至3世纪华北冬小麦的收获期在5月。比现在提前1020天,气候要比现在温暖。孟子告子上: 当时齐鲁地区农业种植一年两熟。荀子富国篇: 一年可生产两季农作物。 荀子生于河南南部,但大半时间生活在山东一带,他所记载的农业生产情况也应该不超过这个区域,现在淮河北部还习惯于两年轮作三季作物,因季节短不能一年种植两季。史记货殖列传: 当时“蜀、汉、江陵千树橘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 从目前的植物分布来看,至汉武帝时期,植物的分布比现在更偏北。史记成书于汉武帝时期(前140前87),说明到公元前1世纪时气候还较为温暖。 5、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6世纪气候寒冷公元前1世纪我国的气候开始转

7、冷汜(s)胜之书: 当时西安、洛阳一带9月出现了霜冻,并记载有防御霜冻办法。而目前西安、洛阳一带初霜日期平均在11月,当时的初霜期比现在提前了2个月。 当时冬小麦播种在9月上旬。现在一般在9月下旬,当时小麦的播种时间比现在早了近20天。这些物候的古今差异说明当时气候要比现在寒冷。资治通鉴卷95: 自晋成帝咸宁2年(366)开始,渤海湾自昌黎至营口连续三年冰冻,冰上可以往来车马及三、四千人的军队。估计当时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4世纪时气候持续寒冷。齐民要术卷4: 石榴十月须“以蒲藁裹而缠之,不裹则冻死也”。现在河南、山东等地的石榴树可在室外生长,冬天不需要裹蒲藁防冻,说明6世纪河南、山东一带气

8、候比现在寒冷。6、7至10世纪,我国气候转温暖 7世纪气候温暖:唐高宗永徽元年(650)、总章二年(669)、仪凤三年(678)年国都长安无冰无雪。说明当时气候较为温暖。8世纪气候温暖:唐玄宗(712756)长安皇宫和南郊的曲江池种有梅花,玄宗的妃子江采苹就是因为她所居住的地方种满梅花而称为梅妃。9世纪气候温暖:唐武宗(841846)曾经将皇宫中桔树所结桔子赏给大臣每人3个。柑桔能抵抗8最低温,梅花能抵抗14的最低温,现在西安每年的绝对最低温度都在8以下,有时降到14以下,梅花已难以生长,更不用说柑橘了。说明8世纪、9世纪时气候比现在温暖。这种温暖的气候大致持续到10世纪中叶。7、10世纪至1

9、2世纪,我国气候又转寒冷 10世纪下半叶气候转寒冷。12世纪气候更为寒冷。 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洞庭湖附近的柑橘全部被冻死。 11531158年间苏州运河冬天结冰,行船的时候船工必须用铁锤破冰才能保证通航。 1110年、1178年福州荔枝先后两次被冻死。 隋唐时设置的司竹监,到南宋时仅凤翔府司竹监得以保留,司竹监的减少可能与气候转寒冷有关系。 8、13世纪我国气候又转温暖1200年、1213年、1216年、1220年杭州无冰雪。 全真教道士丘处机入居北京天长观,1225年寒食节作春游诗“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千门日往来”,描述的物候状况与现在的北京大致相同。 元代初期,河南、陕西等地又重新成

10、立司竹监,表明气候又有所变暖。 9、14世纪至清末气候寒冷明清小冰期(1)14世纪气候转冷(元)陆友仁研北杂志卷上: 天历2年(1329)冬“大雨雪,太湖冰厚数尺,人履冰上如平地,洞庭柑桔冻死几尽”。 说明14世纪时气候较为寒冷。(元)迺(ni)贤金台集卷2: 至正11年(1351) “监来时当十月,河冰塞川天雨雪”。 按阳历算当在11月,而目前山东白茅一带黄河结冰要到阳历的12月,当时的黄河封冻要比现在提前了1个月时间。 (2)1516世纪持续寒冷俞贞木种树书: 苏南地区桑椹成熟时间是5月(相当于阳历6月)。现在苏南地区桑椹一般在5月下旬成熟,说明元代时桑椹的成熟期向后推迟了至少10天。 正

11、德7年(1512)冬江淮大风雪,洞庭湖结冰厚1尺。 正德10年(1515)河北省文安7月形成冰柱高达5丈。 隆庆3年(1569)四川綦江(现属重庆)大雪深3尺。 所有这些都说明明代我国的气候较为寒冷。 (3)1719世纪气候更为寒冷A、17世纪相对寒冷期明万历3645年间(16081617)湖北沙市一带桃、杏、丁香、海棠等春天开花的日期与现在的物候相比要迟710天。 贵州西部清顺治9年(1652)连续大雪40天。 天津一带顺治年间(16441661)运河阳历11月18日已经冰冻,到次年阳历3月5日运河解冻。当时天津一带运河的冰冻期为107天,而19301949年天津附近杨柳青站运河冰冻日期平均

12、为12月26日,解冻日期为2月20日,冰冻期平均为56天,可见顺治时期天津一带运河冰封时间长,气候要比19301949年间寒冷。 清康熙9年(1670年)冬,长江封冻达几个月,浙江嘉善12月河港封冻如平地,绍兴12月积雪达数尺。B、18世纪寒冷期18世纪仍持续寒冷,乾隆49年(1784年)四川泸州、合江、江津等地大雪深达3尺。C、19世纪相对寒冷期19世纪是仅次于17世纪的寒冷期。 光绪元年(1875)昆明下雪,家中钵盂结冰如纸厚。 光绪6年(1880)冬季气候寒冷,四川绵阳即便是沸水也能很快成冰。可见19世纪我国的气候是很寒冷的。10、二十世纪以来,气候有增暖也有降温二十世纪以来,我国的气候

13、变化大致以20世纪40年代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 (1)20世纪初至40年代 ,气候处于增温期;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增温导致了我国西部地区高山雪线的上升和冰川的后退。 喜马拉雅山山坡雪线自19世纪40年代的5067米上升到1960年的5800米,在120年的时间内雪线上升了733米; 天山雪线在19101960年50年间雪线上升了4050米; 西部天山冰川舌后退5001000米,东部天山冰川舌后退200400米。(冰川舌,冰川的尾端因其形状似舌故名冰川舌) (2)20世纪40年代以后,气候处于降温期。自20世纪40年代以后,我国的气温逐渐下降。 1955年正月正阳关附近的淮河从1月1日至2月1

14、5日结冰46天,汉水从1月1日到20日结冰20天,洞庭湖从1月3日至6日完全结冰3天,太湖也部分结冰,海南岛下霜,数十万亩热带树木冻死,广东的红薯也完全毁灭。这个降温期持续到1957年。 1963年我国气候又再度下降,珠穆朗玛峰地区的绒布冰川的运动速度也有大幅度的增加,说明冰川的补给量有所增加。 今后气候变化的推测测:目前西伯利亚西部跨越100平方公里的冰冻泥炭沼开始解冻,说明目前地球的气温正在不断升高,科学家们预测,一旦西伯利亚冰冻泥炭沼一旦融化,将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甲烷,而甲烷的温室效应要比二氧化碳高20倍,这将大大加速地球大气的温室效应,使地球大气持续升温。从冰冻泥炭沼的解冻来看,目前气

15、候有变暖的趋势。(二)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规律1、气候变化的大势是冷暖交替。2、冷暖期持续时间的变化:温暖期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而寒冷期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3、气温的变化幅度,年均温的变化大致在12。三、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人类社会的关系1、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第四纪气候的变化对人类产生的影响第四纪气候变冷引起森林面积缩小,迫使古猿从树栖转向草原、灌丛而直立行走,促进了手的进化,为以后的劳动创造了条件。恩格斯的观点是劳动创造了人,现在看来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应该说环境变化和劳动共同创造了人类。气候变化是古猿从树居转为地面生活的主要原因,劳动是从猿到人转变的动力。(2)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A、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文明的繁荣和统一王朝的强盛n 距今80003000年的仰绍温暖期,孕育了高度繁荣的黄河文明及新石器时代文化;n 春秋至公元前1世纪的温暖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