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堂提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8216903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巧用课堂提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巧用课堂提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巧用课堂提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巧用课堂提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巧用课堂提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巧用课堂提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巧用课堂提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巧用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颍泉区邵营小学 刘立勋 关键词 : 课堂提问 激发培养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摘要: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组织教学时必备 的基本功。精心设计的 、有创造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 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励学生敢于尝试和冒险,大胆探索。 能在教学中经常提出一般教师不易发现的问题,才是有创造性的教师。 一、开放式提问 二、突破式提问 三、比较式提问 四、猜测式提问 五、启发式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时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任何一位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备的基本功。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有创造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能激励学生敢于尝试和冒险,能启发学生不满现状,大胆探索,能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精神。下面就如何巧用课堂提问,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一、开放式提问 所谓开放式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是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它不象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展开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

3、的反映,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长方形,提出的问题是:谁能看着这个长方形,说一句有关分数的话?红红红蓝黄 听了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是:红色部分占长方形的3/5;蓝色和黄色部分分别占长方形的1/5;蓝色和黄色部分共占长方形的2/5;红色和蓝色部分或红色和黄色部分分别占长方形的4/5。学生回答到这里,如果老师延迟评价,迫使学生继续想下去,还会产生下面的答案:蓝色和黄色部分分别相当于红色部分的三分之一;蓝色和黄色部分共相当于红色部分的三分之二;等等。学生的这些巧妙的回答,只有在开放式提问的特定条件下才能产

4、生。这种提问考察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真正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诸如此类的提问和要求,在概念、计算、应用题教学和练习中都可出现。提问突出“尽可能多”、“越与众不同越好”等特 点,迫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时刻在追求新的,别人想不到的答案和设想。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和智慧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 二、突破式提问 所谓突破式提问,是指问题的答案不仅限于所学课本的知识内容,而往往是超越课本知识以外的回答。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对于学生不仅是只能用课本上的现成知识回答,而是要求学生以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基础,根据自己收集和储存的知识能量,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来回答问题。其作用,

5、一是开阔知识视野,处处留心皆学问。二是培养学生收集、积累知识的习惯。三是建立自信心,使学生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相信离开老师,自己也能获得知识。四是提供一个让学生表现的机会,其目的,无疑是培养探索意识,保持学习热情,丰富知识基础,为创新精神的形成奠定基础。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在学生共同了解了元、角、分的一些知识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关于人民币的知识还有很多,谁能把你了解到的人民币的其他知识告诉同学们呢?”这一问题一经提出,对于那些极爱表现自己,又不怕怯场的同学来说,简直是个难得的机会。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一个学生说:“我知道壹佰元人民币对着阳光看,可以看出有道金属线。如果没有

6、就是假钱。”一个学生接着说:“里面还有一个人头像,如果没有也是假钱。”另一个学生说:“人民币上印有几种不同的文字,是供少数民族看的。”一个学生接着说:“人民币的一个角上有一个或几个小黑点,是供盲人辨认的。”学生了解的课外知识太多了,有的是教师和成年人都不曾知道的。如果不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表现的机会,岂不太可惜了。再说现在是信息社会,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千差万别、千奇百怪,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知识信息的机会,使学生的信息相互影响,相互撞击,相互吸收,对于培养创造性人才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比较式提问 所谓比较式提问,是指教师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众多答案中进行比较、鉴别,选出最优的答案。比较是一

7、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比较式提问,能使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清晰完整的认识,从而得到新颖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比较式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方式之一。 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一课,教师出示了两组学生身高的数据,要求比较出哪一组学生的身高更高一些。根据这个题目老师提问:“你认为怎样比能更快、更准确地比出结果?”听到这个问题,学生的第一反映是一个一个比,于是一个同学回答:“一个一个地比,把比得结果记下来。”接着就有同学回答:“可以把各组人的身高数加起来,比总数。”还有同学的思考是“比各组的平均身高。”在这些答案中那个最好呢?有同学反对第一种比法,认为:一个一个比容易出错,一会第一组的身高,一会第二组的

8、身高,比着比着就乱了。大家对这一认识表示同意。还有同学反对第二种比法,认为:两组的人数不相同,怎么比总身高呢?大家对这一看法也表示赞同。接着大家评论了第三种比较的方法,感觉求平均数的方法比较合理。于是教师抓住时机宣布,今天就来研究求平均数的问题。 当教师出示问题2:“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后,提问:“用什么方法能求出杯中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那种方法最好?”由于教师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就必然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一些同学的办法是,哪个杯中的水多,就往水少的杯中倒,直到水面的高度相同了,测量水面的高度。还有

9、一些学生的办法是把4个杯子中的水合起来,再重新分配,各杯中的水平均分就可以了。根据前一种倒水的方法,一些同学总结出:这是以多补少的道理,不如直接把数字以多补少,更省事。根据后一种分水的方法,一些同学总结出:4个杯中的水合起来,不如把4杯水的高度加起来;平均分到4个杯中,不如直接除以4,就可得到平均数了。教师抓住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假如倒水很不方便,假如数字很多移来补去也不方便,那么用哪种方法求平均数最合适呢?从而使学生在比较和鉴别中总结出求平均数用总数除以总份数的方法。 用比较式的方法提问,学生能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既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又进行集中思维的训练。根据问题发散,再根据比较

10、集中,不受定势的影响,在众多平凡的答案中产生不平凡的答案,这才是创造性思维的最终目的。 四、猜测式提问 所谓猜测式提问,是指问题的答案是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估计、推测出来的,是有待于证明后才能确定的。也就是说,在问题的激励下,学生根据已知想象未知,根据部分想象整体,根据条件推测结果,培养的正是直觉思维能力。这种提问在课堂上往往造成一种特定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的思维达到三种状态。由于是猜测,学生感兴趣,情绪兴奋想猜;由于是猜测学生能放开胆量,要冒险敢猜;由于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不是信口开河能猜。而猜测后的思维状态是急切地盼望证实,所以证实猜测的过程显得极为重要,这就使得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都大

11、大加强了。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了解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当学生的猜测达到火候时,教师开始引导学生证明:先观察一组能被3整除的数,发现个位上的数没有任何规律,也不都是3的倍数,排除了两种猜测;然后动手实验,分别用两根小棒,三根、四根、五根、六根、七根、八根、九根等小棒在数位上摆任意的数,从中发现:凡是用三、六、九根小棒摆出的所有数都能被3整除。 而用二、四、五、七、八根小棒摆出的数都不能被3整除。这是为什么?经过同学们进一步分析,发现摆出的小棒个数恰是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而这个和只要是3的倍数

12、的,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反之,就不能被3整除。这正好是这类数的特征。学生们是通过老师的提问,以猜激疑,以疑促试,从试中发现了规律,这样获取的知识,当然理解得深,记得牢。 猜测式提问所起的作用,首先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知识,为能正确猜测奠定知识基础。其次是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想象力、多角度思维能力、对手操作能力、科学发现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第三,培养了直觉思维能力。 五、启发式提问 所谓启发式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诱惑力,而答案又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得到的,必须通过自己的一番探索和努力才能获取。也就是说问题情境并不神秘,是学生生活范围中所感受到的,但又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

13、接加以解决。又熟悉又不能马上解决,才产生诱惑,引发思考,促进探索。这不是已有知识经验的简单再现,而是将已有信息重新组合,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认识人民币”一课的课尾可以向学生提出:“为什么人民币的面值只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的,而没有3分,4分,6分,7分呢?”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假设,有分析,有正向思维,有逆向思维,且都不出学生知识经验的范围。这样的提问,学生不能用现成的知识直接回答,而必须将学到的知识重新组合后,才能回答出来。这个过程才能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启发式提问”不仅仅是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上起一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教师本身的创造性,一般的教师能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会课标中所规定的知识内容,而好的教师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提出一般教师不易发现的问题,那才是具有创造性的教师。 参考资料: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