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8211231 上传时间:2023-10-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七课 长城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着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是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1、 划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 哪些动词说明已经来到了长城?3、 “很自然的想起”体现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4、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表示无数,包含了作者无数的感慨;( )突出了长城的长,与文章开头(

2、 )相呼应;( )字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 )之情。第十八课 颐和园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即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2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

3、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盖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向东眺望,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1、 文中能表现有人心情舒畅的词语是什么?2、 第一段重点描写了( ),突出长廊的( )和( )的特点。文中用表示颜色的词体现( ),用具体数字“七百多米”来说明长廊的( )特点。为了突出这一特点,作者先介绍了( )、( ),再介绍( )、( )。( )抓住每间横槛上五彩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 )抓住长廊的风景宜人的特点,从外部介绍。3、 “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说明画( )。4

4、、请用横“ ”画出各段中的过渡句。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点明(游览的行踪)。5、第一段中,有些动词记述了游览的过程,请写出来:( )、( )、( )。第二段中用( )、( )。第三段用( )、( )。6、画“ ”的句子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7、第二段描写了来到( ),看到( )和( )。观察顺序是( )。8、第三自然段描写站在( )看到的颐和园的景色。分别写了( )、( )、( ),重点描写( ),突出( )。9、耸立的意思是:( ),从“耸立”这个词中能体会到( ),从“一排排”这个词中能体会到( )。10、作者在写“佛香阁”和“排云殿”时用了相同的写法:都是先( ),再( )

5、。11、第三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了( )的美景,第一句先写了( )时的美,第二句写了( )时的美。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和动静结合的写法来描写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12、 从“滑”字能体会到什么?换成“划”字好吗?为什么?13、作者根据( )顺序先后游览了( )、( )、( ),几处景物的特点,都突出了景色(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表达了作者的( )之情。14、课文运用动词体现游览的顺序:进了( )-绕过( )-来到( )-走完( )-来到( )-登上( )-( )下来- ( )合理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把景物特点写具体、形象。15、” 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

6、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的句子中通过描写“游船、画舫”反衬出昆明湖的( )16、选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7、画舫:装饰华美的专供游人乘坐的船。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葱郁:葱茏。耸立:高高的直立。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神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18、缩写句子: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2)、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3)、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第二十课 古诗两首1、 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者是( )

7、朝的( )。在诗中( )(谁)送( )(谁)去( )(地方)。诗的前两句( ),后两句( )。 这首诗描写了( ),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3、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 )朝的诗人( )。这首诗描绘的是( )在( )送( )去( )的情景。诗中( )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从( )、( )两个词语可以看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时间是( )季节。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在内容上的共同之处是( )。第二十一课 搭石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

8、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在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才肯离去。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头,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1、这两段话围绕那句话写的?用“ ”划出来。2、说说你对“紧走搭石慢走桥”这句话的理解。3、从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可以看出那里的人们( )4、用“ ”画出“给人画一般的美

9、感”的句子。第二十二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1 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2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合适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3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不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取骨髓。就在

10、昨天,一场里氏7.3级大地震袭击台湾。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4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 轻)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5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 宽敞)的地方才算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振 震)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6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同胞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

11、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问题:1、这里的“即将调零的含苞的花朵”是指( )。2、在文中有两组反义词,它们是( )。3、从加点的两个词语中(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我读懂了救活年轻人的办法( )。4、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年( )月( )日,( )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 )青年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 )。5、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句话体现了什么?6、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这句话体现了什

12、么?7.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合适骨髓的人。这句话主要写什么?如果把句中的“可能”改成“能”行吗?8.课文中有两个“静静地”,分别说明了什么?9、把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李博士必须停止工作10、最后一段的“生命桥”是指:血脉亲情11、画出第二自然段的比喻句将( )比作( ),如果不进行骨髓移植,年轻的生命就将结束。突显骨髓移植的( )性和( )性。12、“在同一时刻”指的是: 13、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是( )描写,说明李博士和台湾青年正处在( ),衬托出他们( )的精神。14、注音:沉着( )间隔( )骨髓( )15、“此时此刻”指( )。说明当时的情形

13、( )。15、读了第四自然段后,拟从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身上学到了那些品质?16、第一自然段是环境描写,时间的精确,既点明故事难忘,又预示时间的宝贵。“阳光”、“桂树”、“香气”烘托出环境的幽美与清新。第二十五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那天上修身课,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魏校长的问题。有的说:( “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 “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 “ 为挣钱而读书 ”“为吃饭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

14、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按照课文内容填空。2、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你怎样理解选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由此可见周恩来是怎样的一个人?答:周恩来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可以看出他少年时代已立下大志,是一个有志向、有抱负的爱国少年。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 少年 )时代的一件事,它深刻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它意思到( 中国 )必须( 振兴 )的重要意义。5、在“有志者当效周生”这句话中,“有志者”的意思是( 有志向

15、的人 ),“效”是( 效仿)的意思,“周生”指的是(学习周恩来),这句话的意思是( 有志向的人都应该像周恩来学习 )。第二十六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中蕴含着认真,质朴中包含着期待,把握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的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先得虎虎有生气。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谈话,让我好想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1、 这段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