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迁现象的思考.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8006585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承迁现象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张承迁现象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张承迁现象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张承迁现象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张承迁现象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承迁现象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承迁现象的思考.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张承迁现象的思考(之一)引言在当今中国伊斯兰界,张承迁先生是一个倍受关注的人物。他是诸多的伊斯兰网站和一些穆斯林刊物议论的焦点。其中赞扬者有之,支持者有之,批评者有之,贬低者有之,甚而人身攻击者亦有之。可以说,这在多年来的伊斯兰学术界是绝无仅有的现象,犹如在平静的水面上激起了层层波澜。 据我所知,张承迁先生在中国伊斯兰界,属于一个另类人物。他既无学术头衔,也不是专业的宗教人士,更无所谓什么协会成员的背景,退休前曾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任职。他只是一个普通穆斯林,即汉语语境中的伊斯兰信士。那么,对于这样一个人所引起的争议为什么如此强烈和持久呢?对于这个不容回避的现象,无论是专业的学术界人士还是民

2、间的穆斯林,都应有所思考。因此,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去解析这一现象,对于当今中国伊斯兰的发展都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我们或许可以称这种现象为中国伊斯兰界的张承迁现象。本文试图从历史和现实以及争议的正反两面观点去解析这一现象,以期达到拓宽争论中思考范围的作用。异军突起历史发展的必然张先生引起的争议,源于他2005年8月出版的古兰经译注。但在实际上,张承迁现象的产生,可追溯至上一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期,甚至更早。大约在1992年,张先生出版了一本伊斯兰著作伊斯兰的召唤,就在当时的穆斯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本书一反伊斯兰出版物千篇一律的内容,读起来叫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切实起到了召唤作用。我就是从那

3、时起,开始关注他的。以后,在诸多的伊斯兰报刊上,又多次见到他的文章,虽笔名不同,但从他鲜明的个人语言风格及不同凡响的观点,使人一看便知。 不久,又听到他在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的讲话录音,于是对他的思想脉络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的讲话,富有激情和时代气息,常常是语出惊人,想他人之不敢想,言他人所不敢言。一扫经堂语“卧尔兹”的僵化说教,颇具吸引力,因此大受欢迎,不少人因此走上了伊斯兰复归之路。这段史实可以在经历了那个时代的穆斯林群体中得到印证。 在那个百废俱兴,各种思潮迸发的时代,宗教也得以复苏。张承迁先生一马当先,积极在民众中宣传伊斯兰,应该被认定为先行者之列。其实,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中都有先行

4、觉悟者,一反传统观念,宣传一种新的理念,使得停滞不前的时代朝前迈进,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否则也不会有今日的辉煌。在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古兰经翻译史,或许能为我们今天的争论提供借鉴。 伊斯兰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古兰经的传播史。在伊斯兰发展的初期阶段,先贤们出于对古兰经的崇信和爱护,导致谨慎从事,不主张对外翻译古兰。这样做,是为了保持了古兰的纯洁,但同时也妨碍了伊斯兰的对外传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阿布.哈尼法时代(公元699767年)才告结束。一经解禁,古兰的翻译运动,如江河之水奔流向前,势不可挡。据伊朗华语广播电台提供的数据,迄今为止,古兰已被译成一百多种语言,数百种译本遍布全世界,令人

5、叹为观止,堪称奇迹。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数以百计的古兰译本,伊斯兰发展到今天具有十三亿信众的辉煌局面,几乎是不可能的。正如安拉在古兰中所预言的:“-这部古兰经被启示给我,以便我用它来警告你们,和它所达到的各民族。”(6:19) 在中国,古兰经的翻译起步较晚,这也是伊斯兰在这个泱泱的东方大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所在。古兰启示下降的本土阿拉伯半岛禁译的情景,又一次在中国重演。不同之处是,前者出于对真经捍卫,后者一部分是出于狭隘和无知。我们可以通过明末的两通碑文,来窥史实之一般。第一通碑记的作者名马化龙(15491603)河南新野(古称莘野)人,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在任嘉兴府同知前,曾任常州府

6、知事,修缮了常州池子街清真寺。明冯梦祯所撰马郡丞墓志铭对其生平有较详细的记述。据上可推断出他是一个为官清廉,为民造福且信仰虔诚的穆斯林。 嘉兴府建清真寺碑记部分原文:其俗敬天尊主,乐善好施,- 不事巫祝,不设神像,不化钱楮。其人相见以其语自通- 有经三十藏- 世鲜有通其说者,而习其说者,复不能自通,第以肤浅鄙俚之见文之,故浸以失其初意,而承讹袭舛,真派之堙且久矣- 卑鄙者流,墨守其师说,而弗轨于理,第于饮食起居,纤细琐屑之末。排异教如仇寇,争是非如聚讼,而人乃群起訾之。譬则狐禅自堕,旁道争鸣,宁讵得执为口实云者。- 今其经具在,令得译如华言,以昭示宇内,宇内传而习之,即不得与丘索诸彝训鼎立班行

7、,抑何至出梵音符咒下。 试译如下:它(指伊斯兰)的习俗是敬重天然,尊崇真主,喜做善事,乐于施舍- 不事奉巫师与庙祝(祭祀时主持祝告的人),不设置神像,不去焚烧纸钱。他们的人(指教中人)见面时用他们自己的言语沟通- 有经三十部- 社会上很少有通晓它的学说的人,就是研习这种学说的人,也不能自通,只能把肤浅的粗俗的见解写出来,由于这样的缘故,久而久之就使该教的原意失掉了,进而继承了虚假和错误的东西,使得真理的流派被埋没很久了。- 这些低劣的一流,死死的守着他们的传授,不按真理法则办事,只陷于饮食起居这样的琐碎的枝节末梢之中。排斥不同的教派如同对待强盗一般仇恨,为谁是谁非而相互争论,如诉讼一般。(对于

8、持不同看法的人),就群起进行毁谤。明理的人就自我沉醉在冥想中,(狐禅)对于一旁的争论,不闻不问,还说出难道将自己掌握的东西变为别人的口实吗这样的话来。- 现在这部经(指古兰)就在这里,如果将它译成汉语,用来昭示给国内并在国内流传进而研习,这样即使不能与儒家及诸多的法度、古训相提并论,也不至于在佛教、道教之下了。 马化龙先贤在400多年前对教门中的陋俗就有如此之深的洞察力,并高瞻远瞩地指出了振兴教门的唯一途径就是汉译古兰经,为教众晓以大义,消愚祛昧,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其见解确有时代的超前性,令人折服。而在400多年后的今天,伊斯兰在中国的状况却没有太大的改观,甚至还在萎缩,皆因诵古兰多,用汉

9、语讲古兰少,可见习惯势力是何等之顽固。我们担负的宣教事业任重而道远。 与马化龙先贤同时期的一个人,李光缙则与此主张大相径庭。其生平待考,但从他的主张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起码的结论:该人对伊斯兰是一知半解的,即现在所谓的“教门混”(扎席类)的人物。他在1609年所撰泉州重修清净寺碑记中有如是说:净教之经,默德那国王谟罕蓦所著,与禅经并来西域,均非中国圣人之书。- 禅经译而经杂,净经不译而经不杂。译者可言亦可知,知之则愈幻;不译者不可知而可言,徒读之未尽舛。- 民可使由,不可使之,吾于经,取其不译而已矣。 试译如下:净教(即清净教,清真教又一称谓)的经典是默德那(今译麦地那)国王谟罕蓦(今译穆罕默德)

10、所著,与佛经一样来自西域,都不是中国圣人的书籍。- 佛经翻译后使得经变得杂乱,清净教的经没有翻译,就不杂乱。翻译过来的经(人们)可以述说,也可以懂得经的内容,懂得后就会更加迷惑;不翻译的经(人们)不懂得它的内容,但可以述说,仅仅去朗读不会有错误。- 老百姓可以让他们遵从道理,不必要他们懂得道理,我对于经,采取的是不能译的态度。 此段言论错误有三:其一、穆罕默德圣人并非国王,而是使者、先知。古兰是天启,不是穆圣所著。其二、佛经多部,各遵其说,禅语多荒诞不经,似以愈不着边际愈空者,愈合佛理。其本身即为杂乱,非译者故。其三、逻辑错误,试问不翻译经文,如何讲经?又如何遵经?其人正所谓古语言“以其昏昏,

11、使人昭昭”者。 以上一段史实,足以说明阻碍翻译的保守思想危害之大了。对伊斯兰在中国的发展异化、退化,同样感到痛心疾首的当然不只马化龙先贤一人。清初的穆斯林学者刘智(16641730),开译经之先河,即便只有三个短章的译文,但毕竟掀开了中国伊斯兰史新的一幕,其意义是深远的。此后由选译到通译又经过了两百多年的艰难历程,中国第一个古兰通译本,才得以问世,铁铮这位不识阿拉伯语的汉族学者被载入了中国伊斯兰史册。他的作用就像催化剂,促进和推动中国穆斯林学者的译经运动,历史终于迎来了汉译古兰,弘扬伊斯兰的光辉时代!虽历经久远,姗姗来迟,但她毕竟在穆斯林的企盼中到来了! 张承迁先生的古兰经译注(为纪念其母,署

12、其母名李静远)是中国的第十五个汉译本。紧接其后的又有马金鹏先生和马仲刚先生的译本问世,至此汉译古兰已达到十七种。如此众多的译本,为操汉语的穆斯林和关心伊斯兰的其他人士提供了研读古兰的便利条件,他们可以相互参照,取长补短,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对于这种繁荣的学术局面,有些学者担心众译本译注观点上的出入,会影响读者的信仰,其实这种善意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他们低估了处于科学文化昌盛、信息发达时代的人们所具备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在国外,同一语种的古兰译本数量超过汉语者,不在少数。仅以法语译本为例,在七十年代就已达36种之多。如此众多的译本非但没有给信仰带来负面影响,反而加速了伊斯兰的传播,扩大了穆斯林的队

13、伍,这是不争的事实。 张承迁先生的古兰经译注是我国唯一以赠送方式发行的,同时人们还可以通过网络下载阅读。其传播速度之快与受众面之广,前所未有。在十七种汉译本中,张译本译注最为详尽,立足现实,结合国情,满足了新时期人们的需要,自2005年8月初版后,又三次再版,受欢迎的程度可想而知。在学者林立的伊斯兰学术界,张犹如体育比赛中夺冠的黑马,异军突起,令尔林瞠目,叫经堂惊叹,使教胞欢喜,为传统所不逮。总之,喜也罢,恨也罢,都不得不刮目相看。这在一个可为思想表达提供平台的历史时期,张的出现是前定之下的历史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认识在争辩中提升任何一种思想都是在争辩中日趋完善。这一规律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社

14、会人文科学,同时也适用于对宗教思想的阐释。已故的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回族)给林松先生的古兰经韵译的题词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并说明“此中庸语,可供研读古兰之参考。”笃行就是忠实地执行,它的基础是建立在前四者之上的。这种学术思想在当今的伊斯兰界是应该大加提倡的。安拉在古兰中启示我们:“-你说:有知识与无知识相等吗?惟有理智的人能觉悟。”作为穆斯林,这是我们更应遵从的最高准则。 针对目前对张承迁古兰经译注的争论,在众说纷纭之中,我们不妨以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为例,进行研讨,至于网上一些人云亦云的浅薄言论,则不在此范畴。 先从“论混合型教义艾哈麦迪耶说。”一文议起。 混合教义确切的定

15、义,按笔者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出于一己之私,将各种宗教的教义与其本土宗教结合,而独创出一个新的宗教,自己则成为新教的教主。这种新教都带有邪教的倾向,往往是短命的。该文作者长篇的历史叙述的目的,是为了提醒读者,在中国也有邪教的渗透。这种提醒应该引起宗教界人士的重视。但文章结尾处点出了要害所在:即“以周仲曦为代表的艾哈麦迪耶在中国的代理人及追随者,近年来更是变本加厉地扩大宣传,尤其以注解古兰的方法全面兜售他们的谬论与主张。老牌艾哈麦迪耶穆罕默德.阿里早在30年代就通过注释英文版的古兰译本扭曲传统教义-” (其实英文译本本身也是由默罕默德.阿里翻译的,即翻译加注释。笔者按)作者最后警告,每一个穆斯林必须提高认识,严加防范。文中 “以周仲曦为代表的艾哈麦迪耶在中国的代理人及追随者”一句,其中的追随者,无庸讳言,显然是指古兰经译注的作者张承迁先生。 为了理清问题,就不能不涉及到什么是艾哈麦迪耶以及穆罕默德.阿里其人的简介。对于关心中国伊斯兰史的老一代穆斯林知识分子,他们对其人其事不应感到陌生。其实艾哈麦迪耶和穆罕默德.阿里问题的出现,在国内始于上一世纪的30年代。那时的争论十分激烈,并见诸报端。现在的情形是历史的再现。 首先谈艾哈麦迪耶。据达瓦研究院出版的嘎迪雅尼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