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试题.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798507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学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自然地理学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自然地理学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自然地理学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自然地理学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学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试题.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地理学试题(二)(附参考答案要点)一、名词解释(25分,每小题5分)1、溶沟与石芽溶沟一般长数米至数十米,宽0.050.5m,深0.151.5m,其断面呈“V”型或“U”型。石芽顶部多呈平滑的形态。溶沟、石芽构成的棋盘格状地面比较常见,多发育在石灰岩分布区的平缓山麓地带。2、径流系数同一流域面积、同一时段内径流深度(R)与降水量(P)的比值称为径流系数,以小数或百分数计,表示降水量中形成径流的比例,其余部分水量则损耗于植物截留、填洼、入渗和蒸发。3、沙尘暴沙尘暴是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天气现象。西北地区的人们常根据沙尘暴出现时天色昏暗的程度形象地称

2、之为“黑风”。4、泥漠泥漠是由粘土物质组成的荒漠。它形成于干旱区的低洼地带或封闭盆地的中心,这里是洪流从山区搬来的细粒粘上物质淤积的地方。变干时发生多边形网状裂隙,形成龟裂地。5、地域分异景观作为一种系统除具有整体性,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地域性即地域分异的规律性。它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景观在地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二、影响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有哪些?(25分)丹霞地貌是指发育在中生代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斜的厚层而坚硬的红色粗、中粒碎屑岩系之上,在构造运动及间歇抬升的作用下,受流水侵蚀及崩塌后退等外力作用,形成顶平、坡陡、麓缓的地貌形态。丹霞地貌的形成

3、条件主要包括:(1)红色砂岩是形成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又是最重要的形态特征。主要指发育于中生代至新生代早第三纪的红色、紫红色砂砾岩为主,夹有泥岩、火山碎屑岩等,在流水及重力崩塌作用下形成的丹霞地貌。大约在1亿年前,山地隆起时,下陷地区形成山间盆地。周围山上的泥沙碎石被流水带到盆地内部沉积下来,形成了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及砾岩、砂岩、粉砂岩。由于当时地球上的温度比较高,盆地内部降水较少,形成一种高温、干湿季节分明的气候环境,Fe2O3在沉积物中大量富集,成为赤红色。直到距今约3Ma以前,形成了一套厚度约数千米粗细相间的红色沉积地层,地质学上称为第三系地层。它是一套以河床相为主的洪

4、积、冲积红色碎屑堆积地层(或以湖盆相为主的河湖相红色碎屑堆积地断裂及垂直节理发育。由于近水平岩层间岩性的差异,在陡壁上往往风化或侵蚀形成水平带状突起或凹槽,突起一般是坚硬砾岩、沙砾岩层位,较大的突起往往形成狭长平台,生长条带状植被带(草本、灌木、乔木),这种近水平的植被带在悬崖上有时多层出现。细软的泥岩、粉砂岩等多形成水平凹槽,较大的凹槽即发育成为岩洞。(2)构造运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是形成丹霞地貌的构造条件。受区域断裂作用和间歇式的振荡抬升,形成网格状垂直节理。流水沿节理下切并不断扩大,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形成高数十米至数百米的赤壁丹崖,组成不同尺度的方山、岩墙、巷谷、石峰、石柱等地貌形态。(

5、3)气候对丹霞地貌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一些砾石成分为石灰岩、白云岩和大理岩,分选性差,钙质铁质胶结。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由于雨水多,加速流水对岩层裂隙及节理的切割和溶蚀作用,从而形成奇峻秀美的丹霞景观。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多以台地和方山类型为主,而谷地多呈峡谷状。干旱的西北地区,在暴雨作用下,也可形成多种丹霞景观类型,由于风力可在岩壁上形成蜂窝状洞穴。有时在顶层有黄土覆盖,而被称为类丹霞地貌类型。三、简述祁连山东段的垂直带谱(26分)祁连山东段每增高100m,降水量增加28.6mm,年平均气温降低0.33C左右,由此导致了气候特征、土壤、水分、植被、动物等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并构成了以下4个不

6、同的自然带:(1)冰雪寒冻垫状植被带。出现在海拔3800m以上的高寒地带,降水量600mm,干燥度0.49,年平均气温-1以下。植株低矮,覆盖度5%20%。海拔4000m以上的祁连山峰因能拦截东南季风和西风气流两个方向的湿气流,降雨多,形成“冷龙岭降水中心”,年降水量达8001000mm,多以冰雪形态储存。雪线高度在4400m,冰川末端平均高度4259m,冰川面积64.82km2。(2)高寒草甸、灌丛草甸、森林灌丛草甸带。位于海拔26003800m之间的中高山地带。降水量380560mm,干燥度0.491.5,年平均气温-12.6。其中,38003500m为高山草甸植被;35003400m为亚

7、高山灌丛草甸带,34002600m为森林灌丛草甸带。这里是干旱荒漠区的“绿色水库”,为水源涵养区,是河西走廊的“生命线”。(3)山地草原、荒漠草原带。主要是祁连山浅山区的山间盆地、石质低山,剥蚀丘陵地带和山前地带。海拔23002600m为山地草原,20002300m为荒漠草原。年降水量350400mm,干燥度0.83.3,平均气温-1.05.8。(4)山前温带砾质荒漠、半荒漠地带。主要分布在海拔16002000m的低山山地、山前丘陵和冲洪积扇上部的砾质倾斜平原地带。年平均气温5.57.2,年降水量150320mm。河流穿过本区时70%以上渗入巨厚的卵石层中,形成“地下储水库”。沿河人们引水灌溉

8、开垦,形成山前冷凉灌溉农业区。四、分析论述题(24分,每小题12分。要求: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过程符合逻辑,综合运用知识)1、分析说明如何进行自然区划对每一个自然地理区域都可以采用向上而下的划分或自下而上的结合这两种自然区划方法。前者是通过对地域分异各种因素的分析,在大的地域单位内从上至下或从大至小揭示其内在的差异,逐级进行划分。后者是通过连续的组合、聚类,把基层的较简单的自然地理区域合并成为比较复杂的较高级的地域。前者通常采用地理相关法和主导标志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后者主要在土地类型制图的基础上,把地域结构上和发生上有空间联系的相毗邻的地域合并起来,成为具有完整地域结构的各个区域。这种方

9、法简称类型组合法。无论采用那种区划方法,首先都必须注意到地域结构的层次性,即存在不同等级的自然地理区域,确定各地域之间的层次关系,并建立区划的等级系统。其次,须重视各层次、各区域单位中的地域结构研究,即注意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物质和能量运动在空间上的联系性,以及其发生发展上的共同性。最后,根据上述的区域层次关系和结构上相联系性质和特点,确定划区的具体指标和标志,划出各区域的界线。4、举例说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以厄尔尼诺现象最为典型。在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海水每年都会出 现季节性增暖现象,因为这种现象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则被当地渔民称为厄尔尼诺,是“圣婴”(上帝之子)的意思。现

10、在厄尔尼诺一词已被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那些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的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现象。这种现象一般27年发生一次,持续时间为半年到一年半。80年代以来,厄尔尼诺发生频数明显增加,强度明显加强,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的事件则是本世纪最强的两次事件。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当厄尔尼诺发生时,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的迅速升高首先直接导致了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洪涝灾害频繁;同时使得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一带发生严重干旱。它还会通过大气环流的作用,影响到中高纬度地区,甚至给全球气候带来异常。因此,厄尔尼诺还常常引起非洲东南部和巴西

11、东北部的干旱、加拿大西部和美国北部暖冬以及美国南部冬季暖湿多雨;它与日本及我国东北的夏季低温、日本和我国的降水等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厄尔尼诺常常抑制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热带风暴生成,但使得东北太平洋飓风增加华中师范大学 1998年研究人学考试试题 专业:自然地理科目:自然地理学 方向:城市土地与环境旅游地貌学 一、简述地球的巨大质量和体积所具有的地理意义。(10分) 二、简述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10分) 三、按形成方式,简述自然界矿物形成的基本类型。(8分) 四、简述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东、西岸洋流的性质。(8分) 五、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包括哪些。(7分)? 六、在较长时期内,人类生产生活

12、最基本的水源是哪一部分水资源?为什么(9分)? 七、土壤资源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其基本特点是什么(10分)? 八、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两者在运行过程中区别是什么?如何理解能量转化的“百分之十率”(10分)? 九、城市是独特的人工生态系统,试分析城市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的不同特点。(14分) 十、合理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的统一,你如何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生态效益”的含义(14分)?华中师范大学 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专业:自然地理专业科目:自然地理学 方向: 1地球在宇宙中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天体都有联系,为什么说地球与太阳的关系最为密切(10分)? 2地

13、球表面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空间,试述地球表面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2分)? 3简述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0分)。 4简述洪水及按洪水来源的洪水的基本类型(6分)。 5简述地球上矿产资源的基本特点(8分)。 6风化壳的割面形态可分哪几带(8分)? 7风沙作用有哪几种形式(7分)? 8论述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说明如何按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开展城市的建设与更新工作(14分)? 9论述土壤分布的规律性(12分)。 10什么是土地结构?在农业用地结构中应注意哪些问题(13分)? 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自然地理学试题 一 回答题(56分) 1 简述全球海陆分布大势,它影响地球气候在分布

14、上有哪些最显著的特点?(10分) 2 简述板块构造说的基本论点,并指出对全球构造的基本格局起控制作用的六大板块。(5分) 3 为什么无线电波的传播一般不要转播塔,而电视波的传播往往需要设立转播塔?(4分) 4 简述全球等温线时空分布的基本特点。(8分) 5 简述影响蒸发的主要因素及其基本原理。(9分) 6 我国河流分类常以河流径流的年内动态差异为标志进行,那么长江中下游干支流属哪种类型?并简述其基本特征。(7分) 7 简述风沙流动对环境的主要危害方式,影响我国风沙流动主要是哪两个风系?我国沙丘移动的主要趋势如何?(7分) 8 简述人们在开发利用土壤资源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6分) 二 论述题(

15、44分) 1 论述径流形成的基本过程。(12分) 2 论述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的组成结构。(18分) 3 我国将农业生产用地共分8个等级,试述各等级土地的主要利用方向及改良的基本途径。(14分) 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自然地理学试题 一 简答题(共54分) 1 简述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6分)。 2 简述李四光地质力学包括哪几种构造体系(6分)? 3 大气降温过程有哪几种途径(8分)? 4 简述大气经向三圈环流中的信风环流圈(Hadley环流圈)的形成过程(6分)。 5 拉梅奇(Ramage,1971)所绘制的全球季风分布图,其判别季风的主要依据是什么(8分)? 6 太阳天文辐射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6分)? 7 简述地球上水循环的“海陆循环”过程(6分)。 8 简述绿色植物对美化环境有哪些主要作用(8分)? 二 论述题(共46分) 1 试论述全球气温水平分布的基本特点。(15分) 2 简析我国土地沙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