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7922968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纲要版最新资料介绍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纲要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目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添,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2、人口增添的历史阶段期间人口变化特色原由农业革命以古人口数目少,人口增添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目增加,增添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升, 医疗条件改良, 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添速度显然加速生产力、 生活质量不停改良, 死亡率渐渐降低3、20 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添快速的原由:过去100多年,陪伴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停扩大,对各样灾祸和疾病的防

2、守能力也不停提升,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停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4、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添的数目或新增人口数目受人口自然增添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5、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种类自然增添率水平人口增添特色 原由剖析 此后变化趋向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 增添迟缓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点的转变等比较稳固,一些国家的人口数目还会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添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人口增添开始趋家实行人口控制举措经济的发展,医疗卫于迟缓,好多国中国、印度、惹祸业的进步,人口巴基斯坦死亡率降落6、人口增添

3、模式的转变:人口增添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既而向现代型转变。转变的要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点7、大多半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半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巴西、韩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徙: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人口迁徙的判断:能否发生了地区上的挪动(行政区位的改变);能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往常为一年)2、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徙的比较:迁徙原由特色迁徙路线1殖民主义扩充和资本1欧洲人到美洲、非洲 二战主义发展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前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

4、线2从已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开拓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均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添(外籍工人)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1 / 最新资料介绍3、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徙:迁徙原由特色迁徙方向20世纪80 年月中期前1计划经济系统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样人员增援西部、 内地和边境地区的建设2大量乡村人口从东部人口浓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 年月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 自觉迁徙内陆到沿海山区到平原、贫穷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4、人口迁徙的意义调理人口空间

5、散布和人材余缺,增强民族交融和文化沟通,促进经济发展和减小地区差别。5、人口迁徙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踊跃影响: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强了与外界的沟通;促进了当地区经济的发展。负面影响:人材、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踊跃影响:人材的流入和供给低价劳动力,有益于经济发展;负面影响:人口密度增添,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添6、影响人口迁徙的要素: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别或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徙的要素中,经济要素常常起重要作用。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连续奉养的人口数目。权衡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

6、数目。2、环境人口容量观点及限制要素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示的期间内,利用当地区资源及其余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连续奉养的人口数目。(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限制要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花费水平(成反比)、对外开放程度。3、合理人口容量观点:依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阻碍将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合的人口数目。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急性表现:日趋严重的人口过快增添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举措:1国际社会倡议尽最大可

7、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2成立公正次序保证大多半人拥有不停追求高水一生活质量的同样权益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2.1城市内部空间构造 1、城市形态的观点:城市占有必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面轮廓形态。2、城市形态的种类:种类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散布地区 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 谷地等被迫延长地形曲折不平的丘陵山地举例我国的成都、 合肥,美国的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重庆2最新资料介绍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地点需求常常是同样的,这会致使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4、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余种类的用地。5、功能区比较

8、6、城市地区构造模式:齐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7、经济要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构造的主要要素,表此刻各样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要素主要有:交通的便利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8、各种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表示图9、影响城市内部空间构造的其余要素:收入的高低,致使住所区的分化;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种族或宗教集体(唐人街等);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10、城市内部空间构造随城市发展而渐渐形成和变化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显然,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齐集必定规模后:因为用地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公司向外搬家,城市内部空间构造发生变化。2.2不一样样级城市的服务

9、功能1、城市等级区分及依照:我国的区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 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依照: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要素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分的原资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展宽阔。4、城市等级系统: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品位、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地区中,城市的空间散布也与城市的等级亲密有

10、关,这些不一样级其余城市空间组合,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互相距离的关系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许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6、中心地理论前提:环境几乎同样的平原地区,人口散布平均,地区的运输条件一致。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2.3 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b c3最新资料介绍2、人口向城市迁徙的动力:推力:人口增添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祸,收入低、社会服务欠缺。动力:就业时机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备全,交通便利。3、权衡城市化水平的标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4、城市化的意义:1城市市地区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11、,而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又促进城市的发展。2促进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点等的变化。5、世界城市化的进度城市化阶段 水平发展速度地区扩展趋势常有的问题早期阶段25%30%以下,低迟缓迟缓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淆部署,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中期阶段30%70%,较高快速快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宅紧张等后期阶段 70%以上,高迟缓,甚至停滞连续增大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特色比较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早期和中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对天气的影响:热岛效

12、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3)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速,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调;损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7.保护和改良城市环境“生态城市”成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别城市职能。改良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骨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鼎力增强绿化建设。第三章农业地区的形成与发展3.1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的地点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联系2、农业

13、的主要区位要素:1、自然要素(天气、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2、社会经济要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种类和规模。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区上扩展。3、技术要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养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藏等品种):有益于扩大栽种面积。机械化:能够提升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能够提升单位面积产量。3、农业区位选择的本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4、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要素的判断4最新资料介绍水稻主要散布在季风区(天气要素)、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要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栽种(土壤要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要素)5、农业区位要素的变化自然要素比较稳固,社会经济要素发展变化较快。利用科技改造自然要素例子:培养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栽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区化6、农业地区的含义:在必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区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