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减9》案例分析.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770364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几减9》案例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十几减9》案例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十几减9》案例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十几减9》案例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几减9》案例分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计算教学应注重让学生自悟算理、算法十几减9案例分析案例介绍:本次分析的案例是在小学一年级教学十几减九里的一个片断,这节课目标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归纳出十几减9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有关习题。在教学十几减9的算法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小组中探讨交流、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最后在班级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由此引出了我对一年级计算教学的一些思考:【片段】 “14-9”师提问:“14-9中个位上的4-9不够减该怎么办?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如有需要的小组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学生在小组中展开激烈探讨交流。)小组汇报:组1:14-9=5想: 14根

2、小棒先从10根里拿走9根还剩1根,再加上4根等于5根。(生在板前边摆边说)也就是:10-9=1;1+4=5师:这位同学想法对了,你们是这样想的吗?是的请举手。生:部分学生举起手。师:其他组的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吗?请把你们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组2:14-9=5想:先从14根小棒里拿走4根,再拿走5根,还剩5根。(生在板前边摆边说)也就是:14-4=10;10-5=5组3:我们组是这样想的:因为9+(5)=14,所以14-9=5师:我们的学习就是要大家一起动脑、动手、互帮互助共同学习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探讨出了不同的算法。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棒!师:计算13-9= 11-

3、9=(学生开始计算)订正完后是采访做得对而且快的学生:“请问你选用的那种方法计算的这两道题。”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生生、师生交流的环境中,学会了十几减九的算理。案例分析: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交流反思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应拓宽探索空间,诱发自主探究,鼓励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中发展探索与创新精神。1、在合作交流中探索计算原理和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问题中,小组合作学

4、习是个很好的形式,这种学习形式可以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使学生感到自由、轻松。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活动中让每个学生参与计算原理和方法的探索,这就是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同时他们对于学习的体验也是快乐的。2、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一年级学生不容易理解,我们要用实际操作、建立表象的方法去启发学生,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领会算理,突破难

5、点。另外,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在介绍自己的算法时要简洁明了,结合操作,尽可能让同伴都能听懂。在以上教学片断中,学生在操作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明确算法,从表面上看这样做延长了展现算法的过程,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这个操作的过程中,学生马上体会到计算14-9的计算方法,又把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隐含在这一过程之中。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的很开心,体验到了成功了快乐,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让抽象的计算过程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撑。3、在学生体验中寻求算法优化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算法多样化简单地理解成为算法多样化而多样化,而应及时引导算

6、法优化的做法。我们要把优化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与感悟下自觉地进行优化,并且这种优化是每个个体的优化,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而应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来促成。例如在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在学生探讨出算法后,没有讲明哪种算法最好,而是接着出示两个相同类型的计算,让学生在自己领悟尝试之后,抛出问题:“哪种算法速度快而且不易出错?”引导学生自己优化出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其实有时所谓“最好”或“最简便”的方法是相对的,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思维,以人为本,才是教学的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需要我们认真的钻研教材,读懂、读通、读透教材,真正做到教学务实、与实俱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