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知识点总结1.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7668015 上传时间:2023-12-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知识点总结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生理学知识点总结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生理学知识点总结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生理学知识点总结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生理学知识点总结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知识点总结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知识点总结1.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1 、机体的内环境 体液:人体内的液体总称. 细胞内液:细胞内的液体. 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和脑脊液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的细胞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2.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1. 基本方式: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2. 结构基础:反射弧(reflex arc)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弧具有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1. 神经调节的特点:反应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 3. 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作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特点:反应较缓慢、作用持续时间较长、作用面较

2、广泛。4、 自身调节组织细胞不依靠神经和体液调节,而由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特点:调节幅度小,灵敏度较低,影响范围小。 5、反馈:生理学上通常将受控部分的信息返回作用于控制部分的过程。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其活动更加强。 负反馈(neg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其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6、负反馈:减压反射肺牵张反射动脉压感受性反射代谢增强时O2及CO2浓度的调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TSH(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数量:大多数情况下7、正反馈:排尿反射、排便反射、

3、排精反射血液凝固过程神经纤维膜上达到阈电位时Na+通道开放。分娩过程胰蛋白酶原激活的过程 数量:少数情况下第二章1、主动转运(钠-钾泵)意义: 维持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的基础, 阻止Na+、水入胞,维持正常的渗透压和形态。形成和保持细胞内外Na + 、 K +不均匀分布及建立一种势能储备。 所以,Na + -K +泵是兴奋性和生物电基础。 建立的Na +浓度势能储备是营养物质跨小肠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等跨膜主动转运的能量来源。2、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G蛋白耦联受体及其家族分子 G蛋白耦联受体:最大的细胞表面受体家族,共有300多种;受体由一条7次穿膜的肽链构成,膜外侧和膜内有配体的结合部位

4、,胞浆侧有结合G蛋白的部位,通过与配体结合后的构象变化来结合和激活G蛋白。3、G蛋白效应器: A、催化生成第二信使的酶: 包括: 腺苷酸环化酶(AC) 磷脂酶C(PLC) 磷酸二脂酶(PDE) 磷脂酶A2等B、 离子通道4、5、6、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1)细胞受到有效刺激,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引起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激活), Na+顺电-化学梯度呈再生性内流,直至膜内正电位接近Na+平衡电位。(2) Na+通道的迅速失活及电压门控K+通道的开放,是动作电位复极化的主要原因。(3) Na+- K+泵的活动,使Na+、 K+重新回到原来的分布状态。7、生物电现象产生的机制Na+- K+泵在耗

5、能的情况下建立的膜内高K+膜外高Na+状态,是产生各种细胞生物电现象的基础。而这两种离子通过膜结构中的电压门控性K+通道和Na+通道的易化扩散,是形成神经和骨骼肌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直接原因。8、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一般为内负外正。枪乌贼巨大神经轴突和蛙骨骼肌细胞 -50-70mv高等哺乳动物的神经和肌肉细胞 -70-90mv 第三章1、 血浆渗透压渗透压:溶液中溶质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力量称为渗透压。血浆中的溶质吸引水的力量成为血浆渗透压1.晶体渗透压:5330mmHg, 是由血浆中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物形成的。是产生血浆渗透压的主要力量。2.胶体渗透压:

6、25mmHg,是由血浆蛋白(主要为白蛋白)形成的。3.等渗:在临床或生理实验使用的各种溶液中,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成为等渗液。2、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血浆蛋白一般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所以血浆胶体渗透压虽小,但对于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有重要作用 由于血浆和组织液的晶体物质中绝大部分不易透过细胞膜,所以细胞外液的晶体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对于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极为重要。 3、正常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原料和其它因素在幼红细胞的发育成熟过程中,细胞核的存在对于细胞分裂和合成血红蛋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些阶段,合成细胞核的主要构成物质DNA必须有维生素B12和叶酸作为辅酶。4、造成贫血的主要原因有:

7、1造血原料缺乏 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是铁和珠蛋白。 (1)铁 机体缺铁可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红细胞体积变小,呈小细胞低血色素性贫血。 (2)珠蛋白 合成受阻,红细胞形态及功能发生异常,出现慢性溶血,称为地中海贫血。2缺乏红细胞成熟的影响因素 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时,DNA合成、细胞分裂发生障碍,血液中成熟红细胞明显减少,出现幼年红细胞,细胞体积大且具有细胞核,称为大(巨幼)细胞贫血,也称恶性贫血。3骨髓造血障碍 骨髓造血功能受损,血细胞数量减少,称为再生障碍性贫血。5、血液凝固(一)概念:1.血液凝固: 血液由流体状态变成胶冻状的固态血块,叫做血液凝固,简称血凝2.血清:血液凝固后12小时

8、,血凝块发生回缩并释出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清。3.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 。其中已按国际命名法用罗马数字编了号的有12种 ,此外,还有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以及来自血小板的磷脂等直接参与凝血过程。 蛋白酶: 其它:Ca, 磷脂 4.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凝的其他血浆蛋白质,但又增添了少量血凝时由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释放出来的物质。 6、凝血过程的两种途径通常依凝血过程是否有血液以外的凝血因子参与,将凝血过程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内源性凝血是指参与凝血过程的全部凝血因子都来源于血浆;是由因子XII启动的。外源性凝血是指在凝血过程中

9、,还有血液外组织因子()参加。是由因子III启动的。二者主要区别在于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过程不同。7、抗凝系统的作用血浆内有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抗凝物质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和肝素 它们的作用约占血浆全部抗凝血酶活性的75%。 抗凝血酶:是血浆中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因子 a、a、a、a的活性中心均含有丝氨酸残基,都属于丝氨酸蛋白酶(serine rotease)。抗凝血酶分子上的精氨酸残基,可以与这些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这样就“封闭”了这些酶的活性中心而使之失活。在血液中,每一分子抗凝血酶,可以与一分子凝血酶结合形

10、成复合物,从而使凝血酶失活 8、肝素抗凝机制:1.能与抗凝血酶结合,使后者与凝血酶的亲合力增强约100倍,使凝血酶立即失活;2. 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大量释放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和其他抗凝物质来抑制凝血过程。3.肝素还能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保护血管内皮和降低血脂。故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防治血栓性疾病。4.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加速纤维蛋白的溶解。9、临床上ABO血型的鉴定方法,是用已知的标准A型血清(含抗B凝集素)和B 型血清(含抗A凝集素),分别与被鉴定人的红细胞混悬液相混合,依其发生凝集反应的结果,判定被鉴定人红细胞表面上所含的凝集原,再根据含有的凝集原类别 确定血型

11、。 第四章1、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主要取决于离子通道的开放能力。快通道:激活与失活快的称为。如Na+ (电压依从性通道),可被河豚毒阻断。慢通道:激活与失活慢的称为。如Ca+ (电压依从性通道),可被异搏定、Mn2+等阻断,被儿茶酚胺激活。阈电位约在-40mv左右。2、窦房节P细胞跨膜电位及产生机制自律细胞,当动作电位3期复极未期达到最大值(称最大复极电位)之后,4期的膜电位并不稳定于这一水平,而是立即开始自动除极,除极达阈电位后引起兴奋,出现另一个动作电位。这种4期自动除极(亦称4期缓慢除极或缓慢舒张期除极),是自律细胞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的基础。 窦房结:位于右心房和上腔静脉连接处,主要含有

12、P细胞(起搏细胞)和过渡细胞。P细胞是自律细胞,位于窦房结中心部分;过渡细胞位于周边部分,不具有自律性,其作用是将P细胞自动产生的兴奋向外传播到心房肌。 3、P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0期除极峰值较小,除极速度较慢,超射程度小。没有明显的复极1期和平台期。复极3期完毕后的膜电位称为最大复极电位(- 60-65 mV)。进入4期时,4期膜电位不稳定,发生了自动除极,这是自律细胞动作电位最显著的特点。达阈电位,便又产生新的动作电位。4、心室射血和充盈过程通常所说的心动周期是指心室的心动周期心室的一个心动周期,包括收缩和舒张两个时期,每个时期又可分为若干时相。.心室收缩期包括等容收缩相以及快速和减

13、慢射血相 (1)等容收缩相:心房进入舒张期后不久,心室开始收缩,心室内压力开始升高;当超过房内压时,推动房室瓣关闭。这时,室内压尚低于主动脉压,半月瓣仍然处于关闭状态,心室成为一个封闭腔,因血液是不可压缩的液体,这时心室肌的强烈收缩导致室内压急剧升高,而心室容积不变,故称为等容收缩相。其特点是室内压大幅度升高,且升高速率很快。这一时相持续0.05s左右 5、心脏泵功能的评定心脏输出的血液量是衡量心脏功能的基本指标 (一)心脏的输出量 1每分输出量和每搏输出量 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称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2.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左右

14、两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6、凡是能影响心肌收缩强度和速度的因素都能影响搏出量 ,包括:心脏前负荷、心肌收缩力、心脏后负荷。1.心脏前负荷:是指心室收缩前所受的负荷。通常用心室舒张末期压力或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反映心脏的前负荷搏出量与前负荷有关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心血量愈多,心室舒张末期容量愈大,心室肌在收缩前肌纤维的长度(即长度而使心肌的收缩强度和速度)增大,搏出量提高的这种调节,称为异长调节 心肌收缩能力:心肌不依赖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活动(包括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的一种内在特性。等长调节:通过收缩能力这个与初长度无关的、心肌内在功能变数的改变而使收缩强度和速度发生变化,是搏出量和搏功发生改变,

15、称为等长调节。7、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口径较细,管壁较薄,弹性纤维少,平滑肌成分较多,可改变血流阻力,为毛细血管前阻力(外周阻力)血管。8、交换血管:指真毛细血管。其管壁薄,通透性很高,为血管内血液和血管外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9、血流动力学则是探讨循环系统的流量、阻力和压力间的关系。(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血流量blood flow: 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又称容积速度。(L / min)血流速度:又称线速度,单位时间内,血液中一个质点移动的速度,它与血流量成正比;与同类血管总截面积成反比。 10、各类血管中的血流速度与同类血管总截面积呈反比毛细血管的总截面积最大,动脉血管的总截面积最小11、根据泊肃叶Pirellis定律血流阻力与血管长度和血液粘滞度成正比,与管径四次方成反比。R=8L/ r4 由于阻力与血管半径的四次方成反比,因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